青少年心脏骤停原因(13岁女孩突发心脏骤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晓丽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采用TTM(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技术成功救治一名13岁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目前患者已痊愈出院。

患者女,因“意识障碍5小时”入院。患者课间突感不适,随即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给予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并送至当地医院救治,期间患者反复出现室颤,多次行电除颤,病情危重,当地医院紧急联系齐鲁医院急诊科EICU,并于当日下午转入。

入院时患者呈昏迷状态,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心率快、血压低、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床旁超声显示患者心功能差,估测LVEF 0.30。

患者转入急诊科后,副主任吕瑞娟、边圆,主治医师董世笑、张健等迅速评估病情,决定采用TTM技术,即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改善患者复苏后神经功能缺陷(入院CPC分级 4级),通过股静脉穿刺置入温度交换导管,并连接血管内亚低温仪,迅速将患者核心温度降至33℃,并维持48小时,随之再以0.25℃/h的速度复温至36℃。同时予以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呼吸机辅助通气、药物稳定心律、心肌保护、抗抽搐、早期康复以及周密护理,2天后患者意识逐步恢复,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心功能明显好转。

患者病情稳定后,EICU牵头多学科会诊协作(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小儿内科等),完善肌活检、全基因组检测、心脏电生理等检查明确心脏骤停原因,结果提示患者存在TECRL基因变异,考虑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型(CPVT3)可能性大,这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自行恢复抑或恶化为室颤导致应激性晕厥和猝死为特征,

相关流调工作正在开展。患者动态心电图提示仍存在频发房早、室早,为预防心脏骤停再次发生,EICU与心血管内科赵静教授团队协作,成功为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后患者恢复良好,LVEF 0.70,现已痊愈出院(CPC分级 1级)。

青少年心脏骤停原因(13岁女孩突发心脏骤停)(1)

我国在心脏骤停领域形势严峻,发病率、病死病残率高,生存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急诊科EICU在学科带头人陈玉国教授、徐峰教授以及科室负责人李传保教授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推进“复苏中心”建设,并成功开展一系列临床特色技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基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ECPR IABP PPCI、ECPR CRRT/人工肝等。

心脏骤停发生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心脏骤停4~6分钟后即可发生严重甚至不可逆的损伤,最终患者往往会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

本例患者采用的TTM技术是一种有创的血管内热交换亚低温治疗方法,是国际公认的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保护脑功能的治疗技术,被欧洲ERC和ESICM心肺复苏指南、AHA美国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我国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等多个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区别于传统的体表降温、冰盐水输注等方案,具有降温迅速、精准,易于管理、副作用小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早期意识不清以及顽固性高热、脑卒中、热射病等,近1年我科开展TTM技术20余例,多数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疗效确切。

S-ICD技术是当前国际上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的新技术,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避免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该例特殊类型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救治也标志着该院多学科联合救治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防、诊、治、康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少年心脏骤停原因(13岁女孩突发心脏骤停)(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