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史文化名镇(宁夏中卫有个叫柔远的乡镇)

柔远镇的历史可迫溯到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明代搞卫所制,实行军事屯垦,建制有卫、千户所、百户所。据典籍记载,除在今市政府所在地设”中卫“外,在今柔远地区设有两个千户所,今镇靖村设”前所营’” 在镇政府所在地设”中所营“。出于当时边境防御的需要,这两个千户所又都建了城堡,一个叫镇靖堡,一个叫柔远堡。在以后的历史沿革中,柔远堡演变为县以下的乡级单位,而镇靖堡变为柔远乡的一个村。

宁夏历史文化名镇(宁夏中卫有个叫柔远的乡镇)(1)

“柔远”和”镇靖”这两个堡名都是针对当时蒙古贵族的侵扰而言的,柔远堡东边的镇罗镇,当时叫“镇虏堡”,和“镇靖堡”一样,强调以武力守卫、镇压的意思,用强悍的军事力量保护一方平安。而“柔远”则侧重温和友善,所谓以柔克刚、柔以致远的怀柔政策,用亲和的办法、策略从心理上驯服敌方,同化敌方,达到长期治理的目的。有镇压的一手,又有亲和的一手,“恩威并举”,这是统治者的手段。明代中卫的边防形势严峻,沿北山一带建了长城,设了烽火台,但长城线上有许多豁口,并不能完全把蒙古人挡在长城以外,蒙古鞑靼部经常越过长城侵扰,烧杀抢掠。为了生存,那时的百姓每千户所或几个百户所合建一个城堡,无战事时可在城堡外田地耕种劳作,有警时撤入城堡自卫。清《乾隆中卫县志)在人物“忠节”章记载了柔远千户郭镇的事迹。郭镇是明崇祯年间中卫管军千户,崇祯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在北沟沿(今东园镇美利村)一带巡逻时,被偷越长城的鞑靼围困,郭镇战至力竭,鞑靼人欲脱其靴进行羞辱,郭镇大骂曰:“我乃天朝臣子,此头可断,此鞋不可脱也。”贼乱刺其身,郭镇“犹跳丈余以死”。郭镇的先祖兀刺赤于明初有战功,后奉旨钦凋陕西宁夏中卫,今柔远镇郭营村有其后代。“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 郭家的家谱被家族中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偷偷保存而免于焚烧,留下了这一段历史的佐证。

鞑靼的侵扰以及后来土匪的祸害,给边境一带的老百姓造成很大危害,为了保卫生命财产的安全,在以后的日子里,以大家族或同姓建起了许多小寨堡. 柔远堡东面有章家营子、沈家营子、陶家营子、施家大庙,西面有吕家营子、詹家营子,北面有任家营子、高家营子,南面有张家营子、郭家营子……这些营寨围在柔远堡四周,相距三四百米或五六百米,形成如同众星捧月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碉堡群,彼此呼应、互相支援防卫。镇靖堡靠近黄河,因黄河改道而塌入河中,仅留下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

柔远堡有三座较大的庙宇,堡内的高庙紧靠北面堡墙,前有庙院,高庙三层,立于堡墙之上,恰与今中卫市内的高庙类似,只是规模相对小了一些,堡外有关帝庙和文昌宫。高庙后来成了人民公社的机关所在地,最后变成中学的一部分。关帝庙被供销社占用,如今仍是商业店铺。文昌宫门北开,有内外庙院,靠南是高峻挺拔的三层庙楼,耸立在高高的砖包成的楼基之上,气势雄伟,四周视野开阔,南可眺望香山、对峙香岩,黄河也尽收眼底,是中卫县城以东一大景观。文昌宫后改建为教学用地,经历了私塾、义学、社学、公办柔远小学几个阶段,涌现出不少学识德行俱佳的从教者,清末秀才张晟怀才不遇,授教于此,喜殿前一古柳苍劲有致,书诗于木板,挂于树杈,自号“柳仙”。歇官的宁夏知府谢威凤被其学识倾倒,称其为中卫“高土”, 与之结为至交,惺惺相惜。其后,出类拔萃者尚有曾文杰、陶云峰、陆从美、李维新、雍长年、沈立业等多人,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宁夏有名的革命烈士孟长有,是柔远堡孟家庄子人,幼时在柔远小学上的学。

宁夏历史文化名镇(宁夏中卫有个叫柔远的乡镇)(2)

柔远堡的堡墙一直保存到解放后,堡墙东西长约400 米,南北宽约300 米,向南有一堡门。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卫时国民党在柔远堡驻有重兵,晚上堡门紧闭,一士兵夜晚从东面堡墙上跳下逃跑,摔瘸了腿,被当官的追上,砍掉了头,把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他跳堡墙的地方示众。野蛮的杀戮阻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声威,在堡外的关帝庙门口,朝东西道路两个方向架起了重机枪,那紧张爆裂的机枪声像是在进行激烈的枪战,枪响的同时,士兵们一个个从门口向外跑,士兵跑完了,机枪声也停了。这恐怕是为了欺蒙当官的、向当官的做个交代吧。

堡内街道整齐,堡门直对高庙的是南北通衢大街,街两旁的店铺均有廊柱,雨雪天气行人可在廊柱间行走。东西是整齐的三条巷道,大部分民居住的是商人、手工业者。城堡东南角有一大片空场地,是柔远堡集市的交易市场。 农历每月上中下旬逢二、五、八是集市日,届时县城、镇罗堡、莫家楼的商人到柔远堡摆摊设点。四里八乡的百姓,东到镇罗,西到县城以西,南到莫家楼,北到东园、美利、沈桥,都到柔远堡赶集,购买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生活用品。集市上除布匹、烟酒、糖果外,农产品和畜牧产品非常丰富,除粮、油、水果、蔬菜外,价值最大的可算牲畜。牛、驴、骡、马、羊的交易数量比县城市场上都多,据说是因为县城官府多,牲畜贩子为了避开众多公差、衙役敲诈勒索之故。交易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买卖双方都通过交易人——驴伢子(中介)商量价格,方式十分隐秘,驴伢子把手缩在袖筒中分别伸给买卖双方,在卖方那里讨来卖价,再伸手告诉买方,用袖筒中的手指头讨价还价,交易成功了旁边的人还不知道卖价是多少。出奇的是有一王姓驴伢子手指不健全,据说过去专干替人当兵的事。国民党时期抓兵频繁,他顶替舍不得儿子当兵的人家当兵卖钱,当了兵再跑,跑了再卖,如此多次,最后一次被军队抓住,大冬天被绑在树上冻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放开后,命虽留下了,可双手十个指头齐刷刷冻掉两节,他就用那残缺的一截手指在袖筒中搞交易。另一个规矩是:卖粮食用斗、升、合计量,三合一升,三升一小斗,三小斗一大斗,一升相当干今天的2.5 公斤,一大斗相当子今天的25公斤。这种量具由专职的斗行掌握,因为斗的口面较大,讲究斗平斗满。斗平是指量粮食,斗满是指量麸皮、稻糠。这种量具靠人掌握,缺乏精确性,解放后,逐渐被淘汰了。

集市的活跃带动了商贸和餐饮业发展,吸引了山、陕、鲁、豫商人在柔远堡落户开店,从事皮革的赵靴匠、棉布绸缎的魏焯子、烟酒糖茶的霍副官、文具纸张的阎焯子、干果调料的田侉子、香表日用杂货的吴寡妇,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商户。堡内外还有多家固定的饭馆和肉铺,摆摊设点的饮食摊贩就更多了。中卫人喜爱的各类地方小吃这里都有,名气大的是张家癞呱呱的猪杂碎、吴骚胡的羊杂碎、宋枣糕的枣糕、张凉粉的凉粉酿皮子、徐寡妇的蒿子面、张四癞头的炸豆腐、抓破天的猪脏、捞破地的黄酒和面茶……还有分布在堡内堡外的各类作坊:碾坊、磨坊、烧坊、油坊、醋坊、裁缝铺、带诏铺、中药铺、西药铺、铁匠铺、木匠铺、客房小店、马车大店。柔远成为县城以外衣食住行样样齐备的小城镇。

宁夏历史文化名镇(宁夏中卫有个叫柔远的乡镇)(3)

社火是最彰显人气的娱乐项目,柔远堡的三座庙宇以及周围众多的庙宇都有各自的社火项目,除在各庙宇自身的庙会时表演外,每年的春节、正月十五,都要齐集柔远堡展演。届时,在高庙前立起灯架,大街小巷、商铺作坊点燃花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柔远的灯架犹如古建筑中的牌坊,有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四柱支架,由制作好的一节节松木亮框组装而成。亮扇上糊裱有绘画题字的细纱,其内容除山水、虫鸟、花卉外,多是历史故事的连环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故事等。亮框中间置金属蜡座,可以插蜡烛。傍晚,将灯架上蜡烛尽数点燃。一座灯架就像一闭星簇,与天上的星月辉映,彻夜通明。

灯架是社火活动的集中点,舞龙、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社火都要在灯架下扎下场子,围绕灯架进行表演。元宵佳节是各处社火集中展现实力的时候,就连今东园镇的观音、冯庄、瑞应这些较远庙宇的社火队都要来参加竞技,一显身手。因此,灯架处就成为春节、元宵节社火最活跃、最热闹的地方。春节除立灯架外,还雕塑善恶对比鲜明的判官和菩萨,叫“火烧判官””冰琅菩萨”。判官用泥塑于堡内二道巷口,腹内空虚,中烧烈火,耳目口鼻,七窍喷射火焰。喻此判官错勘愚贤,人民愤怒,烈火焚之。旁又塑秦桧夫妇跪像,均空其胸腹,通其七窍,置炉炭于腹中焚烧,寓意:“火烧判官,为扬其威严;火烧秦桧夫妇,则为笞其奸恶。”冰琅菩萨用冰块雕刻,冰清玉洁,刻画逼真,唤起人们的菩萨心肠,提倡人们遵从菩萨心愿,救人苦难,做善事好事,普度众生。

社火表演中,最吸引人的是铁花飞溅中的舞龙、狮子上桌子、高跷扑蝴蝶。那时的铁花是铁匠铺烧化的铁水,被大力击打后飞溅出的铁花。打铁花是在舞龙高潮时进行的,龙在快速奔驰腾跃,舞龙者个个已是汗流浃背,火一样的铁花在龙的上方飞溅,这当中还有一种筒状礼花穿插其间。礼花筒点燃后那花像消防队的水枪喷水一样,直对舞龙者喷去,此时的舞者被烧灼得不跑都不行了。至此,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舞狮吸引人的是上桌子。狮子在六张桌子上腾跃,其中四门斗地、狮子上山、翻天印等表演项目惊险度很高,观众无不捏一把汗,舞者没有相当的武功底子是不行的。踩高跷者要着戏装,画脸谱,其中的丑角前俯后仰、左倾右倒,扭捏出各种滑稽丑态引人发笑。最出彩的是丑公子扑蝴蝶,漂亮的小姐抖着蝴蝶引诱丑公子,丑公子踩着高跷上桌子、跳跃、劈叉,在地上滚扑抓蝴蝶,那傻劲、憨态让观众大笑不止。这中间,最欢乐的莫过于小孩,拿着炮仗到处燃放,而大人们看着天真活泼、童趣无忌的孩子乱窜却也喜上眉梢、欢欣无比。

如今的柔远镇继往开来,整齐的商业楼房,鲜亮的民居瓦房,街巷干净整洁,路灯入夜如昼。规模宏大的农贸市场继承发扬了历史上商业贸易重镇的功能,彰显着物资集散地的巨大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