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

广西名片:茶与器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

导语

蒋廷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

我想起了 30 年前的一段往事。1986 年 12 月,我率中国文物代表团访问伊拉克。有一天,在首都巴格达的大街上闲逛,走进一家杂货店,看到一些眼熟的瓷器,随手拿起一件瓷碟,底部赫然印着“中国北流制造”的字样。同行的广西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党丁文是广西北流人,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突然见到家乡的产品,欣喜若狂。当时我想,北流的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1000 多年前就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到东亚和东南亚,甚至远到中东,在伊拉克的萨马拉和阿尔比尔遗址中,考古学家挖到中国晚唐、五代十国的青瓷和白瓷,说不定其中就有北流出产的瓷器。

由于三环陶瓷的崛起,陶瓷成了北流当下的重要名片。为说明北流陶瓷 源远流长,我对广西陶瓷历史做一下简单回顾。

陶器是由具有可塑性的黏土,经水湿润后,抟制成型,让其阴干,再 加高温烧造成坚固物件,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用水与火使物体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伟大发明。陶器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物资贮存和食物炊煮的器具,对人类生活形态和生产形态影响巨大。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广西有万年制陶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桂 林甑皮岩、庙岩和临桂大岩都有距今 10000 年前的陶器遗存。甑皮岩遗址距今 12000 年间地层中所发现的陶器,在陶土配制、成型方法、器表纹饰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原始的特征,处于陶器出现的初始阶段。广西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夹砂绳纹陶最为普遍, 早期夹砂陶器都为徒手捏制,胎体厚重,胎质粗糙,所夹砂粒粗细不均匀,烧成温度较低。晚期夹砂陶器普遍使用慢轮修整技术,胎体变薄,胎质细腻,所夹砂粒粗细较均匀,火候较高。这时,出现了泥质陶,胎薄而均匀,火候高、器形更加规整。

西周至春秋时期,广西出现几何印纹陶。几何印纹陶,绝大部分是泥质硬陶,火候都比较高,拍印夔纹、云雷纹、羽状纹、曲折纹。战国时期,流行叶脉纹、米字纹,出现釉陶,随之出现原始青瓷。北流民乐、新圩、白马等地的战国时期遗址中就有云雷纹、羽状纹、菱形网 状纹、方格纹、米字纹等几何印纹硬陶片。

釉陶的发展,为瓷器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瓷器以高岭土为原料,器壁内外施釉,经密封式窑床焙烧而成,具有胎质灰白细腻、釉质晶莹、质地坚硬、美观耐用的特点。广西青瓷器在战国至西汉时期萌芽,东汉时期成熟。东汉青瓷器在兴安、荔浦、钟山、贵港、合浦等地都有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成熟。在北流白马镇西面的架排山和黄坡头一带发现过魏晋时期的陶窑。窑室依坡而筑,挖掘山坡构成窑室,其平面略呈马蹄形,纵剖面略呈馒头状。窑体分为窑口、火膛、窑床、窑壁、烟囱五个部分,火膛在窑口内侧,窑床深 190 厘米,顶部呈船篷形,后壁分设三个烟囱,有效地提高窑室内的温度,烧制的陶器皆为灰胎硬陶,火候甚高。

隋唐时期,中国制瓷业迅速发展, 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青瓷进入鼎盛时期,烧造青瓷的窑址也在广西各地出现,较著名的有桂林市南郊的桂州窑、容县琼新窑、钦州东场窑、合浦英罗窑。窑室有马路形窑和坡龙窑。烧造技术,有的不用匣林,器物以垫珠相间隔,套叠仰放在窑室内,还烧或单烧:有的则采用匣林装烧和垫托装烧。厂广西的青瓷属越窑系统,器形种类特征、胎质、釉色及花纹装饰多与浙江、湖北、湖南的瓷器接近。广西青瓷流通于广西各地,在各地隋唐墓葬中都有发现,濒临北部湾的钦州东场窑合浦英罗窑等瓷窑的部分产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销海外。

青白瓷是宋代制瓷业的重大成就之一。其胎质洁白细腻、坚硬轻薄, 釉色莹润光洁,胎釉均有良好的半透明度,叩之有清脆悦耳的金属声,达到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境地。因其釉色介乎青白之间, 故叫“青白瓷”。也有人称作“影青”,或名之为“映青”“隐青”。广西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垌窑都是宋代烧制影青瓷器的窑场地。

北流岭垌窑分布于平政镇岭垌村四周低矮的丘陵岗坡上。20 世纪 90 年 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坡式龙窑,窑室全长 110 米,为广西发现的最长的古代瓷窑。出土大量青白瓷用品, 以碗、盏、盘、碟为主,还有壶、瓶、杯、 香炉、魂瓶、灯、砚、腰鼓。釉色以青白为主,兼烧米黄、点彩,装饰手法 有印花、刻花、镂雕和堆塑, 纹样有缠枝、折枝花卉,如忍冬、荷花、菊花等,还有双凤、游鱼、摩羯、攀枝婴戏等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岭垌窑出士过20多件印花模具。印花模具被当时的工匠称为“花头”,这种模具是用瓷士制成瓷帮内模,在上面刻画各种花纹,入窑烧制而成。岭垌的中花模具有碗、盏、盘、碟等圆器的不同式样有平顶形的,有斗笠形的,有尖突顶蘑菇形的。印面花纹有缠枝或折枝花卉缠枝蝶形花叶、束莲、游鱼、海水摩羯、攀枝婴戏、飞禽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刻画或用褐彩书写有纪年款的印花模具,有"宣和三年“绍兴年绍兴十年“乾道三年淳熙二年绍熙五年叮未岁式牙禧丁卯”‘嘉定元年”等,这些带有纪年的印花模具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精品,而且是宋代广西青白瓷窑断定年代、进行分期的重要依据。印模上有时还有使用者姓名,如岑七、岁八、梁一郎,周念一、何绍先李五郎等可寻绎当时匠的姓氏和工艺的传承。

北流宋代瓷窑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2015年广西将岭垌窑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中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顶目之一。比流陶瓷业经过了改善环境、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技木改良等几个阶段,突破重重难关,与时俱进长盛不衰,荣膺"中国陶瓷名城”称号,实至名归。

01

/魅力北流/

天下流水多向东, 这使我想起诗人李煜的《虞美人》 对水流去向的描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圭江这条河却偏偏向北流,与众不同。“双竞驿前双小洲,年年于此竞飞舟。翻思夺锦青天上,河汉江声共北流。”这是明代大学士解缙眼中的圭江。 对于古代的北流人来说,圭江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它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是一条航运价值极高的黄金水道。

北流因境内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得名是有历史记载的,民国时期《北流县乡土志》所载:“县名之起盖以圭江之向北而流也。”

北流建县历史悠久。历史上首次出现“北流”的名字是在南朝。南朝齐永明六年(488 年),设置了北流郡。到了南朝梁代(502—557 年),北流废郡又建立了县,至今已走过 1500 多年的风雨历程。

北流在历史上有“富甲一方”的美誉,流传着“金 北流”的说法。所谓“金北流”,意思是说北流为首富之地,流传有“金北流,银宣化,两者都冇得,贵县亦不怕”的说法。据说,在清代时,一群考取了功名的举人、进士集中到桂林候缺时,问及他们最想去的地方, 他们首选就是北流,其次是宣化(今邕宁),最后是贵县。那时,在广西总督衙门的大堂前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广西各道、州府和县的名字。历代在桂林候官的举人、进士审看这块石碑时,就会用手指按住北流、宣化和贵县这三县的名字。时间久了,字体也凹下去了,留有深深的印迹。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2)

北流“时号宣和三年辛丑岁仲秋念五日立”攀枝婴戏纹盏模 蒋廷瑜 供图

北流河边的铜石岭,丹霞与喀斯特地貌共生,是极其罕见的地貌奇观,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汉代以来冶铜遗址和铸造铜鼓的遗址。俗话说:“铜石固江山,鼓鸣定天下。”铜鼓,最早作为古时的一种打击乐器,之后逐步成为贵族统治者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战事来临时召集军马的重器。在旧时,北流又称古铜州,北流的铜石岭是现已发现世界最早的铸造铜鼓的遗址。1955 年,在北流六靖镇水庵发现了一面面径 165 厘米、高 67.5 厘米、残重 299 千克的巨型铜鼓,在世界各地出土的所有铜鼓中,它的直径和重量均为第一,被称为“世界铜鼓之王”。目前,世界上发现和出土的铜鼓共有 2000 多面, 其中,中国就占了 1500 多面,出土铜鼓最多的省份就是广西,一共有 700 多面,而北流就出土了 40 多面,成为广西出土铜鼓最多的县份。中国铜鼓分为八种类型,其中有一类铜鼓就叫北流型,器型最大。在今天的北流,当地人仍然用铜鼓来装饰这座城市。铜鼓曾经开启了这座城市新的文明,今天也成为这座城市介绍自己的一张名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器。陶瓷之所以成为北流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享誉九州,映照寰宇,究其内在原因,在于北流的水土宜陶,具备了陶瓷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优势。优势之一,是这里的“天”。北流地处北纬 22° 42′、东经 110° 21′,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无霜期长。优势之二,是这里的地。烧制精美的陶瓷,需要优质的瓷土。北流境内已探明的高岭土地质储量 1 亿吨左右,为制瓷业 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原料条件。优势之三,是这里的木。北流森林茂密,古有“运不尽的北流木”之说,《北流县志》记载:“县内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应郁林五属外,还远销藤、梧及广东信宜、廉江等地。”以前,烧造陶瓷主要靠松木和杂木,用松木烧窑,火焰旺,温度高,可达 1300℃。发展陶瓷业需要大量的木材,北流盛产松木、杉木、杂木等,正是北流陶瓷 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势之四,是这里的水。水是北流陶瓷生产、贸易、运输的生命线,北流境内的圭江全长 121.6 公里,有大大小小的支流 13 条,流域集雨面积 165 平方公里,是北流的母亲河,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早在秦始皇时期,来自中原的将士就和南越先民在桂林兴安开通了灵渠,沟通漓江 和湘江,后又凿通鬼门关,从而使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从长江、湘江进入漓江,再经北流江、南流江水路到达合浦,再远洋转运海外。北流陶瓷能够行销全国,远销海外,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水运的便利。除此之外,瓷石粉碎需要水,古代的北流瓷工利用天然的水流落差做动力, 用水轮车粉碎瓷石; 淘洗瓷土需要水;澄清瓷土需要水;调配色釉也需要 水……陶瓷生产的过程均需要水。优势之五,是这里的人。历史上,北流名人荟萃,赵佗、马援、葛洪、李德裕、刘龚、苏东坡、黄宾虹、郭沫若等,为北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北方移民几次南迁到北流,给北流带来了许多工匠,北流制瓷工艺代代相传、发 展,形成了“匠从八方来, 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北流,这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历史的 光泽中重新出发,谱写新的动人篇章。

02

/千年古韵/

陶器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与陶器有关的考古资料是斯洛文尼亚一处遗址经过火烧的泥土,距今26000 年,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但此处遗址所见烧过的泥土还不是成型的陶器。目前所知最早成型的陶器出现于东亚地区的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中国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距今约 12000 年。

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桂林的庙岩遗址、甑皮岩遗址、大岩遗址都发现了距今 10000 年以上的陶片,其中以庙岩出土的陶片年代最早,碳十四测年数据已达距今 15600 年。桂林是目前世界唯一拥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由此被誉为“万年人类智慧的圣地”。

甑皮岩出土的万年陶器,叫作“ 陶雏器”,烧制温度在 250 ℃ 以 下(包 括 250 ℃) , 虽然还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但是已经具备了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陶雏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制陶业的起源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桂林甑皮岩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 8000—10000 年的位于今柳州市区大龙潭西北面的鲤鱼嘴遗址、位于今南宁市郊的豹子头贝丘遗址,发现了粗砂陶,质地粗糙疏松,手捏或以泥条盘筑成型,烧成温度约 700℃。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书琳女士说,她以前在桂林资源县做考古发掘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把陶器直接堆放在地上进行露天烧制的窑场遗迹,这种使用露天平地堆烧陶器的方式,至今海南黎族还在使用。夏商时期,北流河流域出现了制陶作坊,制陶工艺逐步成熟,绳纹陶器的出土,说明北流的制陶至少 有 3000 年的历史。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3)

战国时期米字纹陶罐——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岭南地区开始盛行几何印纹陶器,即在未干的陶坯上用模压印,纹饰非常清晰,纹饰的种类有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篮纹等。从广西出土陶器的分布情况来看,桂东北是几何印纹陶最 集中的地区;贺江流域的贺州、富川发现的陶器多,纹饰最丰富;西北的灌江流域,西边的思勤江流域,都有类似的印纹陶出土。这些几何印纹陶,绝大部分是泥质硬陶,也有部分是夹砂硬陶,烧制的温度比较高,达到了 1000℃,极个别的器表已开始施釉。北流河流域也出土了印纹陶,现藏在北流市博物馆的一 件米字纹陶罐,口径 22.8 厘米,高 28.3 厘米,足径 16.3 厘米,方格印纹,是目前为止北流发现最早的、有史可查的陶器制品。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4)

东汉时期灰胎陶罐——三环 供图

秦汉时期,瓷器诞生。东汉时,出现了“瓷”字。《说文解字》中释“瓷”字:“瓦器,从瓦次声。” 释“瓦”字:“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凡瓦之属皆从瓦。”即把瓷类归于烧制的土器。制瓷技术由制陶而来,瓷器的烧制经历了从陶到瓷、从原始瓷到成熟瓷的两大阶段,到了东汉时期才技术成熟。瓷器的成功烧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距今已有近 2000 年的历史。青瓷是最早的瓷器,青瓷的出现宣布原始瓷退出了历史舞台。石云涛所著《中国陶瓷源流及域外传播》 中说:“广西地处南疆,但烧制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至迟东汉中晚期,已经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广西出土的东汉至南朝时的青瓷器遍及广西东、南和北部,数量多,质量精美,别具一格。”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南方社会安定,大批中原人迁移到岭南,中原文化不断向南传播,促进了广西手工业的发展。黄河流域先进的烧制工艺也传进了北流,北流河流域出现简陋的制陶作坊,秦时开始烧造灰胎、黄胎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 淡黄而糙”,“只供迩俗粗用”。随着烧制技术的提高,东汉初年,北流河流域出现富民坊,制陶业成为有商业利润的产业; 东汉后期,北流河流域出现了釉陶窑, 烧制出来的器物质地坚硬,工艺略显粗糙。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产地由浙江东北部沿海地区扩展至浙江中部、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和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北流河流域出 现了龙窑,随着龙窑的出现,窑仓增大,烧成时间缩短,产品增多,质量提高,灰胎、黄胎、白胎表面施 釉的陶器较多,陶器的造型浑厚饱满,釉层加厚,烧 结良好。表面施釉的温度在 950℃—1000℃,属低温釉。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5)

唐代陶梅瓶——三环 供图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中国的文化处于世界巅峰, 中国陶瓷是最佳的见证。隋代, 白瓷完全从青瓷中脱胎而出,成为瓷器的一个新品种。 唐代,白瓷主要产于北方,从而形成了“南青北白” 的格局。除了青瓷和白瓷,唐代的主要陶瓷器还有黄瓷、黑瓷、花瓷、彩绘瓷和唐三彩釉陶。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河南巩义窑是青花瓷最早的诞生地。隋唐时期,北流开始出现特色釉陶器,釉色除了黄色、灰色,还出现偏绿色、微黑色甚至褐色,釉面光滑,具备了原始青瓷的某些特征。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6)

宋代岭垌瓷器尊——童帅 摄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7)

宋代点彩撇口瓷盏——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宋代, 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和集镇,成为陶瓷制品的主要市场。皇室、贵 族、官僚和富商在家居装饰、观赏收藏上的需要,催生了精品瓷器市场,使宋代瓷器发展为供观赏和陈设使用的高级瓷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瓷器在宋代生活中得到了普及,一些酒楼、茶肆, 以瓷器的清洁招揽顾客, 妇女使用瓷器作为脂粉盒,瓷枕开始在民间流行。宋代瓷窑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之分,形成了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越窑系和建窑系等八大窑系,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五大名窑以及综合性瓷窑吉州窑。广西瓷业在这个时候也是繁盛一时,形成了青瓷和青白瓷两大产瓷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在《广西宋 代瓷窑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说:“广西宋代瓷窑,自 1963 年在兴安严关发现窑址以来……到目前为止, 已知宋代窑址遍布广西 32 个县、市,多达 62 处。这些瓷窑,有的规模很大,产品丰富,烧造技术很高,但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广西宋代瓷窑所生产的瓷器属中国南方青瓷,从胎、釉和装饰风格的差异上看,又可分为青瓷和青白瓷两大类,在广西境内形成两个不同的密集分布带:青瓷类以湘江上游—漓江— 洛清江一线为主,包括全州、兴安、灵川、桂林、临桂、永福、柳城等县、市;青白瓷类以浔江—北流河一线为主, 包括桂平、藤县、岑溪、北流、容县等县、市。”北宋时,北流的制瓷业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北流河游岭垌村及附近岭南、碗窖、仓田等村周围方圆2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10多个窑区,至少有近百处瓷窑,规模大,清产品多,除了烧制普通的碗、盆、杯、碟等数十种瓷器还烧制出非常考究的镂花勇炉瓷腰鼓等瓷器,特别是南宋时的影青斗笠瓷碗,胎薄釉润,雕饰精细,浮雕图室精美,白里泛青,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宋代北流陶瓷业的繁盛从山士的印花模具就可几一斑。这些模具制作精致,是在陶或者瓷印模坯上雕刻花纹或采用翻模制作,晾干后入窑烧制面成,形状多样,有的像带柄蘑菇,有的是拱圆形的碗印模,有的是斗笠形的盏印模;纹饰丰富多彩菊花、海棠、荷花、牡丹等缠枝花卉和折枝花卉各具美感,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也不遑多过,属于艺术中的珍品。特别是一些刻有年份和字号款识的印花模具,是宋代瓷窑分期断代的科学依据,是有重要的艺不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在北流河中下游沿岸的容县、藤县,制瓷业也非常发达。容县县城发现了两处宋代瓷窑,瓷窑烧制出的青白瓷和绿釉瓷,胎白而薄,釉面温润。在藤县发现的中和窑,所产的影青白瓷,胎薄釉润,改变了以往影青白瓷归为景德镇特产的认知,扩大了中国瓷器属地范围,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现北京故亨博物院馆中珍藏了数件中和窑的瓷器。《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中说:过去具知道青白瓷是江西景德植宋代烧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上广西藤县中和、容县城关、北流岭垌等瓷窑的品种美好。北流江陶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其他民族投入陶瓷生产。容县杨村镇六福村的瑶佬窑,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是明清两代北流江陶瓷业向边远山区发展的证据。

元代,江西景德镇成功烧制青花瓷。广西当时的 瓷窑数量不多,所烧造的基本都是青瓷,为民间日用 粗瓷,造型厚重结实,纹饰简单,工艺粗糙。由于民 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影响,北流河流域的制瓷工艺相 比宋代有了较大的退步,容县城关、藤县中和、北流 岭垌碗窑村已基本停止生产,北流岭垌、仓田等瓷窑 生产极不正常,对外销量极少。考古专家韦仁义在《广 西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窑及其兴衰》一文中说:“这种摧残和严酷的控制,使许多诸如北流河流域青白瓷窑之类的民间瓷窑难以继续维持生产而陷入衰落破产。北流河流域青白瓷窑之所以在宋元之际衰落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殊原因。这就是宋元之际,尤其元朝一代广西地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使瓷业的生产失去了安定的社会基础。”元代北流河流域陶瓷生产 基本陷入瘫痪状态,但元末明初,大批中原和江浙地区的移民进入北流,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北流陶瓷慢慢恢复发展。

明代,手工业各部门进入了工场阶段,日用瓷器的生产遍及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山西、河南、河北、甘肃等省。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代表明代瓷业的最高水平。北流河流域制瓷业 开始慢慢复苏,受中原陶瓷技术的影响,除了生产传 统的影青瓷, 已开始烧制青花瓷。产品装饰纹样单调,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等画法出现,造型装饰独特,艺术性强。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8)

清代绿釉高足盖盒——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高峰。清人陈浏在《匋雅》中说:“世 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 以康雍为最。”这 一时期,釉上彩丰富多彩,出现了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和素三彩等品种。这一时期,北流制瓷业大繁荣、大发展,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生产的规模空前发展,瓷窑的数量、产量超过了宋代。北流河上游的岭垌至蟠龙段,龙窑数百,窑炉林立,烟火不断。在距离北流县城 10 公里的蟠龙村,村民纷纷设厂烧制瓷器,鼎盛时 9 条龙窑同时烧制,并兴办了怡隆、泰隆、怡隆泰等碗厂。北流河上游的岭垌有近百条龙窑,出现了“延袤百余里,民窑二百区,工匠人数不下万人。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的繁华景象,并兴办起百兴、逢兴、福兴、宝生等碗厂。仓田、碗窑村也有数十条龙窑。清末至民国时期,岭垌、蟠龙、陈冲、白米等地瓷厂烧造的产品数量巨大,“北流碗”闻名岭南,享誉两广。二是工艺极大提高,达到了历史的较高水平。北流的制瓷业水平高超,技艺精湛,生产青花瓷的技术尤其高超, 生产出的青花瓷产品制作精致、线条柔和、构图典雅、色泽圆润, 无论是装饰、造型,还是风格、烧制技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准。三是商业高度繁荣。在清中期的时候,随着北流制瓷业的不断发展,北流的岭垌、三江、石碗嘴、平政、隆盛、蟠龙等地成为当地著名的商埠,北流成为广西最为富裕的地区。四是外贸的高度发展。北流陶瓷产品源源不断地南下粤西,顺北流河而下直抵广州,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播海外。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9)

民国青花菊花花鸟纹瓷茶罐——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民国时期,由于我国处于政局动荡、战事频繁的年代,我国陶瓷业的发展整体处于萧条衰落、艰难困顿的境地,可以说这段时期(1912—1949 年)是我国陶瓷业的中衰时期。民国初期,北流陶瓷虽渐露衰落之端倪,但还比较兴盛,产品在两广地区销路较好。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版《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出口瓷器约一万五千余件,陶器约十五万一千余件。”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北流县概况》记载:“营造碗业吾邑以蟠龙为最多,设碗厂十数处,掘取大牛岭白瓷土,制造碗、杯、壶等器皿。次为卞一岭垌各碗厂出厂亦多运广东梅菉等处销售。再次为陈冲、白米、双头、卞三六金、河琅、扶来龙湾各碗厂制造均著成绩。”这一时期,北流陶瓷业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因为受战争的影响较小,具备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生产条件。但是,民国时期,北流陶瓷业始终摆脱不了当时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气候的影响,加之,这个时期的北流陶瓷业都是属于手工作坊式生产,技术老套,产品结构单一,规模技术逐渐萎缩,到民国末年,已造成大量产品积压,销量减少,许多作坊资金周转困难,纷纷停产,陶瓷业一片萧条。

03

/映照寰宇/

20 世纪 50 年代初,北流陶瓷业开始恢复发展,私人作坊联营,成立公私合营企业。北流陶瓷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规模不断壮大。1952 年,蟠龙村多家私人作坊联营成立了北流合群联营社蟠龙碗厂。1954 年,岭垌永兴、宝兴等多家碗厂联营成立岭垌碗厂。1955 年,北流合群联营社蟠龙碗厂与海成、瑞兴等多家碗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北流县蟠龙碗厂。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北流陶瓷业私有作坊陆续转为国营或者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1956 年,蟠龙碗厂、岭垌碗厂、白米碗厂、陈冲碗厂转为国营企业。1956 年,由均昌、均益、光记、罗雅 记等缸瓦窑作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北流县缸瓦厂。 1956 年,北流有县属全民陶瓷企业 5 家,职工 1300 多人,产品大多销往两广及云贵等地。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0)

北流县瓷厂 1958 年生产的茶具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 三环 供图

1957 年,北流县缸瓦厂更名为北流县陶器厂,以生产酒坛为主,生产的酒瓮质量为广西之最, 创出了“北 流陶瓷”品牌。当时,国家轻工业部和地方政府对传 统陶瓷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工作。1958 年年底,自治区轻工业厅决定做大做强北流陶瓷,投资 15 万元在北流三官口建厂,并建设第一条现代化生产线, 广西轻工业研究所(已更名为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吕绍基参与了这条生产线的技术指导,他回忆:“当时,这个项目是由广西轻工业厅的一个老工程师带队下到北流进行技术指导的,我是其中的一名技术员。我下去主要是进行陶瓷原料的采集、配方的研究。产品主要是研发做炻瓷,样品做出来以后算是成功了,拿到广州广交会上,就一炮打响了,拿到了一批订单。当时,北流陶瓷在广交会上引起了轰动, 我们的产品为了做宣传,就把瓷器抛到空中,瓷器摔到地上都不碎, 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产品被一抢 而光。当时的产品,我认为是白度好、强度好,抗震 性也好,在国内可以说水平是一流的。广交会的成功 引起了领导的重视,立即就立项了。后来,这个产品带动了北流陶瓷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北流的日用陶瓷开始驰名西乃至全国。日绍基说北流陶瓷的质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那个年代,北流生产的青花瓷特别受人追捧,除了1958年选送蟠龙碗500件釉下青花瓷到儿京人民人会堂广西厅作为会议用品,广西的涉外宾馆,如南宁的明园饭店、翔云大酒店明园新都、南宁饭店等宾馆都使用了北流陶瓷,连厂州的友宜宾馆也使用了北流陶瓷。可见,当时的北流陶瓷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营。

1960年,蟠龙碗厂搬迁到比流三官口,与自治区轻工业厅投资所建厂合并,组建了北流县瓷厂。北流县瓷厂的创办,标志着北流现代陶瓷工业的起步发展。1962 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北流县瓷厂建设了年 产 500 万件普通陶瓷的生产线,1963 年建成标准厂房和煤烧倒焰圆窑,开始采用有轨推笼式煤烧锦窑烤花,这标志着北流陶瓷真正步入机械化生产的时代。

1964 年 12 月,北流县瓷厂更名为广西北流县瓷厂,直属自治区轻工业厅。1967 年,广西北流县瓷厂成功研制出细瓷,促进了北流陶瓷的发展。陶瓷产品从 1967 年开始连年出口,远销欧美、中东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广西陶瓷出口的重要基地。1968 年,广西北流县瓷厂与广东省外贸进出口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960 箱“木纹杯碟”和 1200 箱“荷口汤盘”销往海外,创收了大量外汇,到 1970 年已实现了扭亏为盈。1969 年,自治区轻工业厅把广西北流县瓷厂下放为北流县直属企业,改回原名北流县瓷厂。

20 世纪 70 年代,北流县瓷厂继续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北流陶瓷成为北流县的优势传统产业。1971 年上半年,北流县瓷厂成功研制出一批造型精美的釉上青花餐、茶具。1972 年,北流县瓷厂 成功研制出釉下五彩瓷器,开创了广西釉下彩瓷器新工艺的先河。

1974 年,北流县瓷厂又成功研制出釉下彩花纸,填补了广西釉下彩花纸工艺研究的空白,提高了釉下产品的生产效率。

1975 年,北流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北流陶瓷业已成为北流县三大支柱产业(陶瓷、水泥、氮肥) 之一。1976—1980 年,北流县瓷厂共生 产日用陶瓷 4000 多万件,出口陶瓷 2000 多万件,实现利润 220 多万元,再创新辉煌。

1979 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陶瓷工业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重组加快,合资和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 2010 年前后,我国已形成完整的陈设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工陶瓷、砖瓦及工业陶瓷体系。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陶瓷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正由陶瓷大国向陶瓷强国迈进。《中国陶瓷百 年史》介绍:“目前,我国日用陶瓷年产量约 150 亿 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70%,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区有山东临沂、广西北流、重庆市、山西怀仁等。”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于原料提价、外贸政策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内陶瓷市场低迷,北流县瓷厂同样受到了影响,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改变了北流县瓷厂的命运,他就是陈显彬。

时任北流县经贸委主任的骆书荣说:“1984 年下半年,北流县瓷厂遇到了经济上的最大困难,当时,县委决定派出工作组去整顿,我任组长,对北流县瓷厂的情况进行反复调查研究。当时,社会正处于城市改革初期,市场经济露头,原来计划经济那些东西不适应,行不通了。北流县瓷厂产品卖不出去,经济链断了,考虑要开拓市场,最主要是瓷厂的销售工作,谁来干?后来,经过和职工谈话,听取群众的意见,好几个人推荐了陈显彬,我就去找他,三顾茅庐。第一次找,他不来;第二次找,他不出来;第三次,当时,他正在机修车间,我找到他,跟他聊。他表示对产品的销售方面有想法,他初中毕业,进厂当学徒,对工艺十分热爱,对经济敏感。我对他说,想选一个搞营销的人,问他干不干,并出了两道考试题目:一是写一篇文章;二是工厂有一大堆积压的陶瓷产品,叫他想办法把它们卖掉。结果, 他两道‘槛’都过了。他请厂里开了 3 张介绍信,最后,以每件产品多 2 分钱,提高 15% 的利润把产品全部卖掉了,从而扭亏为盈。我观察他有经济头脑,就跟政府汇报,就选这个工人。当时,因为他是工人,只能被调到供销科做一般的销售人员,后来被破格提拔为营销科副科长,再被提拔为副厂长,是北流县第一个以工人身份破例提拔的企业领导。陈显彬当了副厂长以后,整个厂的面貌都变了,市场打开了,从此,北流陶瓷慢慢恢复了元气。”

1985 年,北流县政府执行封山育林政策,依靠木柴烧造陶瓷的岭垌、陈冲、白米三家国营陶瓷厂停产。时任北流县经贸委主任骆书荣提出,拍卖这三家国有企业并将拍卖所得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家新的陶瓷厂。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县领导的支持,最后,以每个厂 5 万元的价格卖给各厂所在乡镇,筹资在城北建设北流县第三瓷厂,由北流县瓷厂副厂长陈显彬兼任厂长。这一拍卖事件,1986 年年初登载在《人民日报》上,被当作当时改革开放的典型事例。

1986 年,在北流县委主持召开的讨论如何解救第三瓷厂的会议上,厂长陈显彬第一个大胆提出引进外资,通过合资办厂来摆脱企业的生存困境。经过北流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北流县第三瓷厂与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合资, 于 1987 年组建了北流首家合资企业—— 北流炻瓷厂(1994 年北流县撤县建市后改称北流市炻瓷厂,本文统一称为北流炻瓷厂),陈显彬任厂长,这就是今天广西三环集团的前身。1988 年 1 月, 北流炻瓷厂成功投产,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并在企业内部管理、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严格参照国际惯例执行,年出口瓷器超过 1000 万件。同年,北流县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万元,出口创汇 100 万美元。

1988 年春,自治区领导到北流检查工作,考察刚刚建成的北流炻瓷厂。在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拿来几 件杯、碗等炻瓷产品,在自治区领导面前,逐一将产品摔到水泥地上,每一件产品都完好无损,令在场的人员大为震惊。随后,广西电视台来到北流炻瓷厂跟踪采访,现场测试,创造了从二楼摔下都不烂的陶瓷极限测试纪录。北流炻瓷厂及其产品随着电视台的播放传遍千家万户。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1)

1989 年北流炻瓷厂生产的环球航空瓷——三环 供图

1992 年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北流陶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广西北流三环实业公司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生产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欧美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北流陶瓷跻身全国行业前列,成为中国日用陶瓷五大产区之一。在 1998 年 4 月香港举办的国际陶瓷展览会上,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夫人专门选定三环陶瓷作为特首官邸的接待用品。至今,香港特首官邸还连续多年向三环集团订购瓷器。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2)

北流影青瓷 ——童团结 设计 刘德新 制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3)

三环陶瓷博物馆——陈香凝 摄

进入 21 世纪,历史悠久的北流陶瓷业,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千年瓷乡到中国陶瓷名城,陶瓷文化已成为北流城市的文化核心,陶瓷产业已成为北流市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2015 年,北流市陶瓷产业总产值超过 120 亿元,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陶瓷出口总量 70% 以上,占全国陶瓷出口总 量约 7% 的份额,是中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北流陶瓷产品 90% 以上出口,销往欧美、东亚、东南亚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流陶瓷企业,尤其是三环集团,以创新的理念,精细化的管理标准 ,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海外贸易中抢占了先机,打造出品质优良 、款式多样 、装饰丰富 、物美价廉的高档精美瓷器 ,满足了海外大多数人群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需求,占据中国日用陶瓷在海外市场的半壁江山 ,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性商品,享誉全球。

最让人引以为豪的是 2011 年 4 月 29 日,英国威廉王子在伦敦举行迎娶凯特 • 米德尔顿的婚礼。对于婚礼上的餐具、茶具、礼品的选定,英国皇室决定采取竞标的形式进行。世界各地日用瓷供应商纷纷闻风而动,三环集团觉得这是一个展示和宣传三环品牌的最好机会,决心要参与这次竞标行动。如何才能在全世界的竞标中获胜?这在三环集团的设计部门引起了激烈争论。多数设计师都把目光聚焦在英国皇室的文化价值观上。一位叫作钟纪宇的年轻设计师却另辟蹊径, 大胆凭着对爱情的理解,以“永不褪色的爱情”作为设计理念,在餐具上印上王子王妃结婚照的镶钻头像 和象征永结同心的心形图案,花色简洁、大方,既体现永恒的爱情主题,又饱含中国文化的元素,非常符合英国大众的审美思想。当时,参与竞标的有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几百家著名的日用陶瓷制造商,提供了 500 多套设计样品。组委会对礼品样板的筛选非常严格,经过第一轮激烈的筛选后,只剩下 50 多家符合要求的企业;再进行第二轮筛选,只剩下 5 家企业。在这 5 家企业中,三环集团最后中标了包括咖啡杯、水果杯、杯碟、大瓷盘、小瓷盘等一共 16008 件的婚礼用瓷。

当三环集团成功竞标的喜讯传出时,三环人都这样说:“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谁也想不到。”从此,三环集团与英国皇室结下不解之缘,一一中标英国女王登基 60 周年皇室纪念瓷、威廉王子女儿夏洛特公主洗礼仪式纪念瓷和英国女王 90 岁生日纪念瓷等,英国皇室祖孙三代都用上了中国三环陶瓷。英国皇室的订单,为三环集团做了全球性的广告,打开了三环产品通向欧洲高端市场的大门。从此以后,中国三环陶瓷亮丽的身影在法国老佛爷、巴黎春天、日本高岛屋、德国卡迪威等有名的百货商场出现,跨入国外中高档商品的行列。

04

/艺术鉴赏/

北流陶瓷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具备了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一是北流有丰富的陶瓷原料——高岭土; 二是北流地处圭江源头,在练泥主要靠动力来源的年代,能够有效利用水位落差大的资源;三是北流拥有大量的松木等木材,具备陶瓷烧制的燃料条件;四是北流的独特优势,让外来工匠看中了这个地方,从而一代接一代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了下来。北流陶瓷的发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的。

古人云:“过手七十二, 方克成器。”一件陶瓷作品,从选择原料、制作到烧成,工序复杂,要经过掘泥、粉碎、淘洗、制坯、干燥、施釉、入炉、烧制等程序才能完成。

无论多么精美的瓷器,都是从泥巴开始的,泥是陶艺制作最基本的材料。以前,在物流并不发达的年代,陶瓷生产的特点就是本地化,北流的制陶原料均为就地取材,包括烧瓷的燃料和使用的原料,基本上在工厂附近采集。制瓷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力,那时,北流县瓷厂需要的人员也是在当地招收,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后来,北流县瓷厂对原料要求越来越高,范围扩张到工厂周边一两百公里的县城,甚至更远的云南、江西、山西、内蒙古等地。通过调研,找到储量足、供应稳定的材料,从而保证生产的稳定。

对矿山进行调研后,要对选定的泥料进行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化验,确定泥料有粘黏性、可塑性强、有收缩性、耐酸耐碱、化学性能稳定,便于上釉、耐火,能承受高温烧制,再由当地人进行开采。陶瓷的原料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多种符合工艺性能的原料组合而成。

清代蓝浦在《 景德镇 陶录》中说:“ 陶用泥土, 皆须采石制练。”古时开采矿石之后,人们利用水碓借助溪流助力,将矿石舂成粉末,再加以淘洗,用马尾细箩筛细。以前,北流人利用水车把陶土打碎,通过淘洗,选取浮在水面上的那层带有油性的泥浆作为制陶的原料。现在的练泥方法,是用球磨机把泥料粉碎,过筛、除铁,进行泥浆脱水后,做成泥饼,或者通过真空练泥的方法,做成一段一段的泥巴。

泥料完成以后,再用具有吸水性的石膏模具将泥料做成泥坯。待泥坯和模具自然分开,进行干燥后,再进行施釉。施釉既有手工施釉,也有机械施釉。釉料按烧成后釉面特征分类,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 结晶釉、无光釉、碎光釉、流动釉、金砂釉、花釉等。施釉的方法有浇釉、浸釉、喷釉、吹釉、荡釉、刷釉 和复合施釉等。大件器坯可采取浇釉法和吹釉法,小件可采取浸釉法。釉面要求严格,需要做到光滑、圆润,没有瑕疵。

陶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烧窑。以前的北流人用龙窑进行烧制,是没有测温设备的,主要靠烧窑 的师傅凭经验看火候。因为在烧窑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具有很高难度,所以烧窑环节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的 “一烧、二土、三制作”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改为电烧和燃气烧制,可控性就强了很多。陶瓷的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一般的陶瓷烧成分为一次烧成和二次烧成,二次烧成可分为素烧和釉烧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已成型未上釉的陶瓷坯体进行第一次烧制,是为素烧;第二阶段是施釉后进行第二次烧制,是为釉烧。如唐宋时期的唐三彩就是采取素烧和釉烧结合的二次烧成法。釉上彩瓷器用的也是这种二次烧成法。坯体的烧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坯体的水分蒸发阶段,温度在 300℃以内;二是氧化分解及晶型转变阶段,温度在 300℃—950℃;三是玻化成瓷阶段,温度在 950℃至“烧成温度”,一般日用瓷的烧成温度在 1250℃—1450℃;四是冷却阶段,为“烧成温度至常温”。陶瓷的烧成气氛有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我国北方的瓷区一般都采用氧化气氛烧制,而我国南方的瓷区一般都采用还原气氛烧制。

当然,每一件陶瓷产品从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完成,整个生产流程中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关键点控制要讲究频率,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一个控制点。只有把一个流程的关键点控制好了,才能流转到下一个环节。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4)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5)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6)

北流陶瓷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经历了由陶器向原始瓷器再向瓷器过渡的阶段,每个时期和每个阶段的代表性器物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北流陶瓷器型上的图案和文字,既是一种工 艺美术,又是一种民俗文化,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以来,北流陶瓷就把民俗文化融入它的工艺美术和艺术思想。《逸周书 • 武顺》云:“礼义顺祥曰吉。”《说文解字》云:“吉,善也;祥,福也。”北流陶瓷器型上的图案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主题就是“吉祥”文化,主要体现有以下的特征: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7)

民国晚期酒壶“福禄寿”——黄有甲 供图

一是对美好、幸福、和平生活的向住和对身体健康的折福。在绝大多数早期此流陶瓷上,有表示福、禄寿、喜、和、祥、吉、顺、升、发、旺等吉样之意的动物图案。其中,鹿代表禄,蝙蝠代表福,鹤侧被视为长寿之鸟。瓷器L的文字,有“花好月圆世界和平"“寿”等。

二是体现祈求光宗耀祖、门庭富贵的社会心里。知陶瓷上的一些纹饰题材,出现寓意为”连生贵子的婴儿抱莲花、桂花的图案,莲”与连”、"贵"与“桂”同音,即莲花寓意“连生"桂花寓意“贵子也体现子小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原望。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8)

直桶壶“松鹤延年”——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三是体现高雅的闲情逸趣。北流陶瓷的纹饰出现了许多以植物为纹饰的题材,如”节节高升”的竹子题材,既有竹报平安的寓意,又能体现高风亮节的品质,为古代文人所推崇的题材。又如“喜上眉梢”的纹饰题材,以喜鹊喻喜庆事,“眉”与“梅”同音,既描述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样子,又有一种红梅报春、喜事降临的寓意,是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吉祥喜庆图案。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19)

民国时期瓷枕“年年有余”——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四是体现崇拜自然的原始信仰。在陶瓷刻绘祥云、鱼、狮子等纹样,体现一种美好的预兆,表现北流人贴近自然、亲和自然的品质。祥云形若如意,绵绵不断,意为如意长久。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联系,鱼纹出现在陶瓷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反映出人类渔猎时代的生产生活经验留存和心理需求。远古先民关于鱼的观念是生存与繁育,先民的认知水平低,对自然界产生了恐惧,而鱼因产子多,成了人们崇拜的图腾,能表达人类生存与不断繁衍子孙的美好愿望。

五是反映博爱、和谐与万物同生的精神追求。一些北流陶瓷上出现了龙、麒麟、凤凰等祥禽瑞兽的图案, 龙凤呈祥, 传说中龙是鳞虫之长, 凤为羽虫之尊,哪里有龙出现, 哪里就有凤来仪,哪里就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祥瑞和吉祥的象征。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传统神兽, 性情温和。古人认为, 麒麟出没处, 必有祥瑞。麒麟 送子,是我国民间祈子的想象,俗传积德人家求拜麒 麟可生育得子。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20)

岭垌瓷器——黄有甲 供图

六是体现爱国情怀和政治情感。抗日战争时期,北流生产了大量题写有“抗战必胜”“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等字样的陶瓷,这些体现抗战元素的陶瓷产品在全国并不多见,充分表明了北流人民的爱国之心, 体现了制瓷者的民族情怀。还有的陶瓷上出现了“拥 军爱民”的字样,体现了军民鱼水情。在三环集团的陶瓷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把题写着“抗日救国”字样 的提梁瓷壶,让人触景生情。

七是体现友好、合作、共赢的国 际文 化元素。新时期,北流陶瓷紧跟时代步伐,既表现中国传统的造 型、技艺特点,也融入国际的潮流和文化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是三环集团生产的国礼瓷。如 2015 年三环集团设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金石方圆”系 列国宴瓷,产品上的“东盟博览会”字体根据传统的印章形式进行设计,以中国特有的篆书、篆刻的艺术 手法表现,用“CAEXPO”做内边纹、海浪做外边纹进行修饰,寓意着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以东盟博览会为中心,带动东盟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的合作共赢之路, 体现了广西元素和当下“一 带一路” 的新思想,贴合时代的主旋律。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21)

“水墨丹青”茶具——三环 供图

在瓷器欣赏审美的基础上, 更安全、更清洁的瓷 器成为人们关注的共识,而实用性陶瓷产品在大多数 普通家庭中得以广泛地应用。那么,如何选购一件合格、放心且令人赏心悦目的陶瓷产品呢?

第一, 要看外观。主要是从一件陶瓷是否有斑点、碰瓷、落渣、针孔、变形、裂痕以及光泽度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高档的陶瓷, 还要看白度。如果是彩瓷, 还要看是否断线,是否烂花。这些通常是检验一件陶瓷产品是否合格的“推荐性国家指标”。

第二 ,要看内在指标 。一是重金属是否超标 ,即锌和镉是否超标 ,这是陶瓷的强制性指标 。2 0 14 年,重金属是否超标成为出口陶瓷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国际标准 。二是抗热震性 。在过去,也叫作稳 定性,耐高、中、低冷热性,也就是冷热交替稳定性,说得通俗一些 ,就是电源关闭后把瓷器从消毒柜里拿出来不会裂碎 。一般国际标准的抗热性是一次性的冷热交替温度为 1 8 0℃— 2 0℃ 。行业标准要求会更高,要求达到一次性的冷热交替温度为 2 0 0℃— 2 0℃ 。国际标准要求陶瓷的吸水率在 0 .5 % ,而一些企业标准达到 0.2%。企业标准要求严格,做出来的产品自然质量更好。

作者简介

童团结, 作家, 致力于系统研究广西六堡茶、坭兴陶和北流瓷。已出版《等你回家结婚》、《点 亮人生》(与张严方合著) 、《与山对话:刘益之传》、《中国坭兴陶艺名人》、《坭兴陶 收藏与鉴赏》、《寻味六堡》、《北流陶瓷 100 年》、《广西名片: 茶与器》、《广西名片: 寻味六堡》(与曾艳合著)等作品,主编《神奇的千家洞》。

摘编自《美丽广西》2021年第6期

广西最大的六堡茶砖(茶与器之圭江映瓷)(22)

阅读 1

分享收藏

赞在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