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

作者 叶曙明

前几年,我主持编写出版了一套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煌煌大观50卷,历时数年,竣工后最大的感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属于它们的年代已经远去了,真正懂得欣赏它们的人,注定会愈来愈少。我虽然愿意为保护非遗卖力鼓吹,但其实我自己真的理解这些非遗项目吗?我把粤剧说得那么美妙,我自己从没到剧场看过粤剧,正如我也积极支持保护大熊猫,但从不去动物园看大熊猫一样。

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1)

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2)

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3)

很多地方戏曲、手艺,实际上只是在行家的小范围内有知音,与大众已渐行渐远。我支持保护非遗,往往也是出于对文化延续性的尊重,相信它有许多历史的记忆编码,我看不懂,但有看得懂的人。就像考古学家对即使已经残破的古物,依然呵护备至一样。不过我也明白,无论今天怎样申报非遗项目,拿了多少专项经费,怎样著书立说,大吹大擂,怎样做成旅游景观,它都不是原来的它了。

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4)

陈拔廷故居

我们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把真古董毁掉,再造一个假古董出来。就像青岛的老火车站一样,拆了原装正版的,再按原貌重建一个。还有更奇葩的,陈拔廷是广州机器工业的先驱之一,他的故居被租用单位莫名其妙地拆了,管理部门罚了50万元,责令恢复文物原貌。

复建后我去看了,问当地人:这房子是在原地重建吗?当地人说:不是,原来的在那边。我又问:是按原样重建吗?当地人说:也不是,原来不是这样的。这复建的文物,既不在原地,建筑材料、工艺也全是新的,甚至连外形也与原来不符,却堂而皇之地说:这是陈拔廷故居。这不是坑人吗?

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5)

清代广绣

人们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其实中国还是在的。宋代的书院读四书五经,明代的书院还读四书五经;宋代的端午吃粽子,明代的端午还吃粽子;宋代的瓷器了不起,明代的瓷器也不弱;宋代的族谱可以一直写到明代、清代。崖山之前,人们写文章是之乎者也,崖山之后,照样是孔曰孟曰。脉络一路下来,前有所承,后有所启,历历可辨,并没有真正的中断。元代人发明了青花瓷,明代人发扬光大,即使今天的藏家,很多还分不清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呢。

明线老是断怎么办(有些线断了就续不上了)(6)

洗脚大秀

但为什么今天学校推广读《弟子规》,人们就觉得很突兀?为什么让几百人在大操场给母亲洗脚,大家觉得不自然?是因为那根线已经断了,再接上已不可能,至少不能靠这种简单的表演方式接上了。以前的刺绣都是一针一线的,现在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能一样吗?就算你把它吹到天上去,它还是不一样啊。机器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当初既然想到要发明机器这东西,就应该做好接受后果的准备。别等机器好不容易绣出花来了,又回过头说手工如何如何精妙,这不存心折腾吗?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岭南往事:

梅花村陈济棠公馆探秘

东莞靠什么赚取第一桶金?

雅荷塘有个深藏不露的老太婆

梦不回的中山四路小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