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

引言:

公元前106年,求才心切的汉武帝颁发了《求茂才异等诏》,号召天下英才都来为国效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发这道求才诏呢?这道诏书对西汉王朝乃至后世的用人制度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为你一一解析。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


一、汉武帝之前的官员选拔制度

汉武帝之前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世官制”。“世官制”,顾名思义,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由于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天潢贵胄生而得权,寒贫士人只能望而兴叹。

世官制不仅不利于选贤用能,它最为突出的弊端就是豪门世族容易做大,对一国政权构成威胁。

比如,春秋时各国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从天子到卿大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则分封,子子孙孙世袭罔替,贵族身份世代相传,又称之为世族。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2)


实力强大的世族又称强家,各国都有若干在侯国统治集团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家。如此一来,政权就并非掌握在国君手里,而是掌握在各级贵族的手里。

特别到春秋晚期,一些世族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如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君主已有名无实。这种“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形成权去公室、政在家门的局面,最终导致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之祸。

从秦到汉,皇权的中央集权逐渐形成,世官制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3)


二、《求茂才异等诏》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这是一道非常特殊的求才诏书,是用人制度的重大改革。

在《求茂才异等诏》之前,汉武帝已经于元光元年推行了察举制

察举制区别于世官制,由地方官员在当地进行考察,选拔出人才推荐给中央,这本身已经是种巨大进步。

对汉武帝来说,这并不够。《求茂才异等诏》正是在察举制之上的进一步改革。

察举制虽然已经是一种进步,但它在本质上来说,还是由官员主导,并且缺少监督。对官员来说,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自然会优先举荐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才,这些人,要么是地方豪族,要么是官僚世家,或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平民百姓想要被察举,还是非常困难。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4)


其实,察举制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门阀政治,虽然官职不再是世袭,但察举出的官员们继续察举,逐渐发展成门阀,在门阀们的操纵下,察举制后来已有名无实,汉末各大门阀已经把持着所有重要职务。

比如王莽,出身西汉外戚王氏家族,38岁就官至大司马。西汉末年,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王莽乘机代汉建新。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5)

王莽


再比如袁绍,其家族“汝南袁氏”有“四世三公”之称。汉末群雄割据,袁绍先占冀州,又连夺青、并二州,建安四年易京之战中击败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汉末魏晋的门阀世家,动辄出将入相,既垄断了朝堂高位,又掌握着经济命脉,并且拥有私兵,影响地区稳定。门阀世家相互之间还以联姻实现“强强联合”,直到隋唐开创科举制度才逐渐衰落。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6)

影视剧中的袁绍


我们再来看看《求茂才异等诏》的内容: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诏书中的“非常之人”,意思很明确,就是非同寻常的人。“士或有负俗之累”,更进一步说明“非常之人”是什么人:

“非常之人”首先才华异于常人,其次性格、出身、地位也可能异于常人。

汉高祖刘邦是典型代表,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更非常人,可见其心理素质强大到什么程度。

所以,“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强调的是选拔的范围。我们要注意到这个“吏”字,吏在汉朝并不等同于官,他只是体制内最底层的人员,在汉朝一般指的是没有品级的吏卒,也就是所谓的吏员、胥吏。这部分人,虽然地位在平民之上,但在察举制里也并不是被优先举荐的对象。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7)

卑微的小吏


封建政府官僚体系的“官”,是手握政权的领导阶层;而“吏”是基层办事员阶层,两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简言之,官是上等人,吏是下等人,下等人是为上等人跑腿服务的,甚至吏在衙门里见到官,同老百姓一样是要下跪的。所以,在察举时,“吏”这样的下等人,通常是不可能出现在举荐名单上的。

“民”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察举制的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时被举者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8)


三、《求茂才异等诏》的成效

汉武帝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不拘一格用人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纵观武帝一朝,他在位54年间,共涌现出89位名臣,对比文、景、昭、宣四朝77年,名臣共107人,也毫不逊色。

这些人里的出类拔萃者,从出身来看,本来都不可能受到重用。

我们来看看武帝一朝的名臣良将:

军事上:卫青

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卫青原是私生子,因不堪忍受生父郑季的虐待,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后来在建章宫当差。

汉武帝看重卫青的才干,一路破格提拔,并带在身边参政议政。

对匈奴作战中,卫青奇袭龙城,七战七胜收复河塑、河套,击败单于,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后来还迎娶了平阳公主,成为当朝附马。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9)

影视剧中的卫青

政治上:金日磾

少数民族政治家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部太子,兵败为霍去病所降。进入长安后,只是一名养马奴。

在一次宫宴阅马助兴时,当金日磾牵着骏马昂然走过大殿,汉武帝一眼就相中了这个体貌威严的青年,看出他是个可造之才,随即封为御马监。

金日磾至纯至孝,赤手空拳勇斗刺客马何罗,有救驾之功,深得汉武帝信任。先后获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金日磾为托孤重臣之一。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0)

影视剧中的金日磾


经济上:桑弘羊

“财政部长”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13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汉武帝看中他的天赋异禀,留在身边伴读。

多次对匈奴作战,过度的财力损耗让汉武帝很是头疼。

善于理财的桑弘羊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大幅增加财政收入,为武帝一朝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1)

桑弘羊


司法上:张汤

“司法部长”张汤,本是长安小吏,也就是县一级的小官。后来被武安侯田蚡推荐给汉武帝,提拔为御史。

张汤在断案时擅长借用儒家观点作为依据,法理明析、用法严酷,深受汉武帝赏识。

他公正断案,谏言救国,对汉武帝忠心耿耿。虽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但他知法守法,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2)

张汤


外交上:张骞

伟大的外交家张骞,本是汉武帝的一名侍从,但他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受到武帝重用,奉命出使西域。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伟大的“丝绸之路”由此开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促进了中西方文明交流,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3)

张骞出使西域


班固在《汉书》中还把武帝时期的名臣加以分类:“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皃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遣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武帝朝挑大梁的都是不拘一格破格提拔的人才,这正是《求茂才异等诏》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汉武帝用人政策所取得的实效。汉武帝时期之所以一度强盛,除了文景之治给他留下了个好摊子,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正是成功的关键。

汉武帝之前,鲜见用人不论贵贱、不受框束的先例,在武帝朝大放光芒的卫青、霍去病、主父偃、公孙弘这些人,如果生活在先朝,很难想象会受到重用。

正如《汉书》所言,“公孙弘、卜式、皃宽、皆以鸿渐之意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武帝即位之初,汉朝已经是“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假设一下,如果汉武帝没有雄心壮志,只是个守成之君,不敢做出变革,多半只能吃吃文景的老本,外无卫青、霍去病,内无主父偃、桑弘羊的话,北逐匈奴多半也将成为空谈,汉武帝也将不成为汉武帝,历史上可能会失去他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匈奴不灭,更可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4)


四、汉武帝的实力

从察举制到《求茂才异等诏》,表现出的其实是汉武帝对自身实力的绝对自信。

世人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外乎“雄才大略”、“威强睿德”之类,而鉴古君认为,汉武帝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的驭人之术和曾祖刘邦一样出色。

汉武帝识人眼光独到,用人不拘一格,驭人驾轻就熟。他恩威并施,善于制衡,既做到了人尽其才,又实现了长治久安。在其治下,国家机器实现了高效运转,开创了汉朝国土面积的最大版图。

在诏书里,有句话其实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意思是,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

潜台词则是,这些人放纵不羁,但到了我刘彻手里,也只能乖乖地为我效力。

霸气和自信,表露无遗。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5)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


五、《求茂才异等诏》的先进性

从汉武帝当时所处的时代来看,《求茂才异等诏》是非常先进的人事政策,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唯才是举、不拘小节的用人方式也同样值得借鉴。

有汉一朝,《求茂才异等诏》最终还是被察举制衍生出来的门阀们所取代。门阀们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寒门更加难以出人头地。

其实在科举制确立之前,门阀政治占了统治时间的大部分,缺乏相对公平、广泛的人才选拔制度,必然会形成利益集团的垄断格局,引发阶层固化、社会割裂,对社会发展与稳定产生危害。

三国时期,曹操正是看到了这点,在建安15年、19年、22年连下三道“求才令”,同样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观。

曹操的《求才三令》

第一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表示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第二令特别说明,不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甚至不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人物,河满江泻。正是通过这样的求才用人方略,魏王曹操招揽了一大批深谙“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为其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基础。

汉武帝发掘人才(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16)

影视剧中的曹操


到了曹丕时期,却否定了曹操的做法,重新重用门阀,并确立了九品中正制,门阀的地位被制度化。最终,来自河内的门阀司马氏取代了曹魏,门阀政治从此又延续了很长时间。

直到唐朝科举制度完善,才彻底打破了门阀垄断。

结语:

在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说过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珍贵,人才呀”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古到今历来是重中之重。其实不光是汉武帝,历朝历代明君们大多对人才有种近似偏执的渴望,商汤三聘伊尹,周文王渭滨访贤,燕昭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一个个至诚的求才之举,打开了人才的闸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功业。

以诏书的形式把非同寻常的用人政策昭告天下,汉武帝是帝王中第一位,《求茂才异等诏》也成就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