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旧事第十五章(第一一一章:神圣的狂欢)

被动挨打,胜王败寇。

昭霞摆脱了厄运,仇池也化险为夷。

杨盛一激动,采纳了几位老臣的建议,便派出了几个亲信,分别奔赴各地,和当地头领、豪酋一起,精挑细选招来了近百名祀公,于四月初八在骆谷设立坛场,专门举办了一次隆重的酬神活动。

仇池旧事第十五章(第一一一章:神圣的狂欢)(1)

所谓祀公,即觋公,为男巫。仇池境内群山叠嶂,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文化落后,使得靠天吃饭的居民对神灵有着无比的虔诚、敬畏与企盼,所以祀公载歌载舞的民间祭祀、娱乐活动非常盛行。

在祀公祭祀这个少有的集体性活动中,人们由起初的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祈神了愿,解厄消灾,求福纳祥,心理上既有了神灵保佑的慰藉,又借此消除了长期辛劳之后的疲乏。

热情的投入,忘我的陶醉,以至于如痴似癫、狂歌劲舞,和歌舞以演故事,娱神娱人,使之有了许多变化。在仇池一带厚积着地域民俗文化的多种信息,成了维系滞后农业区小农经济的精神纽带之一。

白马人是迟发展的民族,宗教尚处原始的拜物教阶段,类似“萨满教”中的一些活动。跳神活动历史悠远,庄严、肃穆且又神秘,当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或傩舞,带有浓厚的原始崇拜和信仰特色,其中沉淀着不少先民与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和美好愿望。

仇池旧事第十五章(第一一一章:神圣的狂欢)(2)

跳神,民间自古以来很盛行,几乎村村有不脱离农耕生产的祀公,主要在祭祀、酬神、赛社等世俗化活动中担当重任,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尤其在大旱之年,多用祀公来攒神祈雨。

白马人崇拜“三目神”,而祀公“开山”时要在两眉间开一立眼,正是这一信仰习俗的真实写照。杨二郎有天眼,马王爷三只眼,无不与此有关。

祀公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人神杂糅时代过去后,他们能上达天廷,又能下通地府。尤其“下阴”之术,更是他们独有的绝活。

杨盛精选各地祀公汇集骆谷,内外设坛,供奉神袛,载歌载舞,人神同乐,其祛邪求祥、企盼太平的愿望是美好的,也是颇得人心的。

神有大小。给小神供的是“没毛仙鸡”,即煮熟去皮的鸡蛋;给大神献的是领牲后“全羊”以及“全鸡”,一切依照古规。

马脚头戴神冠,身穿八卦袍,手敲羊皮扇鼓。

跳神的主要道具是羊皮扇鼓和鼓槌。

羊皮扇鼓,外形犹如一面大葵扇,呈椭圆状,以铁圈为箍,鞔上山羊皮作鼓面,扇面直径通常在一尺五寸左右,上面绘有花纹图案。扇面铁箍上置有四寸短柄,呈四棱形,柄角为三环,叫三皇;鼓角上有大环,为玉帝;大环上套九个小环或小铜镲,为九耀星,敲打时这九环呛啷啷作响。

鼓槌,亦叫鼓鞭或鼓条,长约一尺二寸,早期是铜条缠牛皮,后来用藤条制作,传说是由三宵娘娘的法宝“量天尺”演变而来。敲击鼓面的一端用碎布包裹,手持的一端缚有红缨穗子。

跳神者皆为男性。

围观者,人人怀有虔诚之心,有老有少,将场地外围挤得水泄不通。

上百人上场跳神,阵容恢宏,场面壮观,威武雄壮。除了王府之外,这在各部落里是从未有过的,一般通常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杨山虎家的邻居姬大伯为老阿婆传爷抢魂时,祀公才仅仅只有三个,还那么匆匆匆忙忙的。

当然,“跳神”与“传爷”是两种不同的慨念。具体的说,“跳神”是“传爷”的一种形式,并广泛运用于多种弄神活动;而“传爷”则有所不同,是特定性的小规模的传统祭神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