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南方的冬天来得晚,霜降过后,天气也不过微凉而已。

一个城市的人文气息,便藏在穿街走巷的景致里。

常常路过的小花园中,菊花依旧灿烂地开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之美,点缀了平淡的城市深秋。

微黄的重瓣重重叠叠,堪称活色生香。

正午的时候,秋天的那点寒意像是被南方的太阳吓怕了,躲得一干二净。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2)

暖洋洋的阳光好似暖烘烘的地毯,拢在肌肤上带来微烫的温度。

这时节,当真入冬了?

午后,泡一杯初春的白牡丹,以求清凉。

好景不长,傍晚后,秋冬的寒意回过神,像是带着恼怒卷土重来——

风,一寸寸拿捏肌肤,温度一点点下滑。

属于深秋初冬的冷,让人无处遁形。

有什么,比此刻更适合煮茶?

抵御秋冬的寒意,少不得一壶老白茶!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3)

《2》

煮茶之前,挑好陈、老白茶

煮茶,比起盖碗冲泡,更像是绝对的秋冬之选。

夏季燥热,体热的茶友喝煮出的茶汤,有上火的风险。

唯有到秋寒冬凉时分,煮一壶沸开的暖茶,既是暖身,又能暖胃。

但,煮茶,并非鲁莽而行。

泡茶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水温、水质,茶具、出水时间。

因此煮茶,同样有属于自己的要点。

煮茶之前,选茶当先。

盖碗泡茶,可以容纳白茶的所有茶类,无论新老白茶,也无论春秋白茶。

然而煮茶,却不能如此任性。

这与煮茶特殊的茶水接触时间相关。

白茶,是一种工艺简单,故而内质保留得较为完整的茶类。

这丰厚内质封存在干燥的茶叶中,一遇沸水,瞬间迸发。

煮茶,恰好是一种茶与水长时间纠葛接触的方式。

沸水,碰上内质丰厚的白茶,再加上长时间的接触时间——

若是新白茶,必然会煮出一壶苦汤!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4)

新白茶,即使采摘制作陈化时间不满一年的白茶。

这种白茶,特殊之处便在于它极为丰厚完整的内质。

苦涩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在此时的白茶身上含量达到了茶生巅峰。

如若采用煮茶的方式,这丰厚的“苦涩”物质,便开始祸害煮茶的茶汤。

与沸水的长时间接触中,新白茶的丰厚内质根本绷不住,释放量极大。

苦涩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瞬间超出了茶壶内清水所需要的含量。

啜饮此刻的茶汤,既苦且涩,毫无风味可言。

煮出一杯茶多酚和咖啡碱超标的新白茶,味蕾受伤之余,身体也承受着重担。

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超标的茶汤,提神过度,容易有失眠的风险。

而过量的茶多酚,还为痛风患者埋下隐患。

煮茶,切不可挑选新白茶!

陈化两三年的白茶,才是煮茶这种方式的好搭档。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5)

《3》

煮茶之前,选好煮茶壶和水质

选好了茶,茶壶和壶内清水的挑选,同样需要注重小细节。

煮茶与泡茶有着相似的地方,那便是水与茶的交融。

干燥的茶叶,只有遇到水,才能溶成一杯滋味各不相同的茶汤。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不同的水质,对茶性的发挥同样大有不同。

陆羽的《茶经》中,便提起了不同的水质对于茶叶滋味的发挥——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可见,茶汤滋味的好坏,不仅在于茶叶的品质,还在于遇见合适的水。

对于白茶而言,它有这样的特殊性。

白茶的内质,保留得十分丰厚饱满。

它的芳香醇类物质,浸润茶汤的水浸出物,都十分丰厚而活泼。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6)

故而,内物质饱满丰厚的白茶,对水质有着特殊的需求。

泡白茶,或者煮白茶的水,不能蕴含太多的矿物质、化学物质。

若是采用自来水、矿物质含量较高的矿泉水,白茶的内质不能成为茶汤滋味的来源,反而与矿物质和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如此一来,茶汤的滋味受损,茶香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煮茶,与泡茶相同,对水的讲究,都不可轻视。

日常生活中,超市的纯净水、蒸馏水,便是最不容出错的选择。

其次,煮茶的茶壶,秉持着与选水一致的基本需求。

茶壶不能影响茶汤的滋味的发挥,也不能释放出多余的物质改变茶汤的滋味。

故而,某些金属制的煮茶壶,并不适合用来煮白茶。

玻璃壶,最能全面展示壶内的茶汤滋味,也不剥夺茶香。

陶壶,虽然气孔会稍稍吸收些许茶香滋味,却能让茶汤的口感更佳柔软甘润。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好茶壶;根据茶性,选好水质。

煮茶之前,当有这些准备!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7)

《4》

煮茶之前,确定投茶量

内物质丰厚的白茶,需要小心的可不止水质和茶壶的挑选。

投茶多少,决定了一壶茶汤最重要的风味展示。

茶与水,需要合适的比例。

在茶叶丰厚的内物质当中,水浸出物,便好似茶汤的“调味品”。

品质越优秀的白茶,这些“调味品”的库存便愈多。

感受这些调味,其中有苦涩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清甜的茶多糖,鲜爽的茶氨酸……

冲泡得当,或是煮茶细节处处到位,才能让这些“调味品”的释放恰到好处。

唯有如此,茶汤才能构筑一杯鲜香醇爽,茶香层次多变。

泡好、煮好一杯茶不易,将茶酿成苦汤,却十分简单。

投茶比例失调,即茶汤中的“调味品”含量出错。

若是投茶过多,“调味品”含量过多,茶汤此时的滋味,瞬间被苦涩侵占。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8)

茶多酚和咖啡碱,二者便是这苦涩茶汤的罪魁祸首。

虽说投茶过多,其他物质同样有所释放。

然而,鲜爽清甜的茶氨酸和茶多糖等物质,它们的释放速度,远远不如茶多酚和咖啡碱。

尤其是在煮茶的过程中,茶与水的接触时间更长,水温保持沸腾的时候绝对不短。

因此,此时的茶汤中,苦涩的物质占据了大半河山。

感受茶汤的滋味,也唯有浓酽的苦涩罢了。

投茶过少,滋味不足的“调味品”被水冲刷得更加单薄。

茶汤清汤寡水,毫无滋味可言。

煮茶的投茶比例,便是制衡一杯茶汤滋味是否恰到好处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壶内400ml的清水,水沸后投茶,需要干茶2-2.5g。

确定比例,茶汤滋味才能不偏不倚,不苦不涩。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9)

《5》

煮茶当时,投茶时机,出汤时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此时,终于到了煮茶的时刻。

煮茶投茶,沸水投茶或是冷水投茶,二者的区别,便藏在茶叶的内质当中。

用老白茶、陈白茶的干茶煮茶,需要水沸后再投茶。

煮茶,比盖碗冲泡的茶水接触时间更长。

正如盖碗不能闷泡茶叶一般——

从干茶煮茶,同样不能在冷水的时候投茶,让茶叶与茶汤煮至沸腾。

二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内质丰厚的白茶,与水的接触时间越长,释放的内物质更多。

且,同样是水与茶长时间的接触,煮茶与冷泡茶完全不同。

煮茶,是水温不断上升的过程,逐步攀升的水温,会加速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释放。

冷水投茶,煮至沸腾。

此时的茶汤,难免苦涩,失去它本该有的滋味。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10)

对于干茶而言,正确的投茶时间,绝不是水温尚冷的时候。

煮茶,应该先煮壶内的清水,当清水咕噜噜地冒开水珠。

水开,便是投茶之时。

投茶之后,更要在心中掐秒计算,茶汤不得久煮。

等到投入干茶的茶汤重新沸腾后,便可以关闭茶壶的电源。

静待茶壶的余温加热茶汤,徐徐诱出茶叶的内物质,15秒,便可出汤。

而若采用先泡后煮的方式——

泡茶所用的5g干茶,冲泡八九次以上,此时的叶底,便可以选择在冷水时投茶。

静候水沸,便可出汤。

煮茶,确定投茶时机,把握出汤的时间。

如此,煮出的茶汤,滋味清醇,甜郁甘醇。

煮茶得宜,茶汤甘润,撩动人心。

老白茶焖着喝好喝还是煮着喝好喝(一壶烫茶暖心扉)(11)

《6》

抵御寒凉,暖烘烘的一壶烫茶,妥帖心扉。

但,却不能放任煮茶随意。

否则,苦涩茶汤难以给人慰藉,寡淡茶汤难以使人宽慰。

品味滋味欠缺的茶汤,煮茶,反倒成为冬日的一件遗憾小事。

选好茶,备好水,茶壶,计算比例,惦记着投茶的时机——

算无遗策,才有好茶甘润,入杯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