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单田芳隋唐演义第一百回(电波记忆评书家单田芳)

一、广播评书唤起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提起播音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我脑海中展现的,是童年和外婆在一起度过的那有限的时光。那时候没有电视机,家里唯一能出动静的,只有一台小小的半岛体收音机。小时候每到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把我送到外婆家住。外婆怕我们这些小孩子不小心碰坏了她心爱的收音机,就把收音机放在高高的架子上。

每天中午,都是评书伴着我睡午觉。所以,我对广播里那个讲评书的声音无比熟悉,却从来不知道他具体讲了些什么。对幼时的我来说,那声音更像是一种催眠曲。一听到那独特的男声,我便很安然地进入梦乡。

等我再大点儿,不肯再睡午觉了,觉得那实在是浪费时间,有那么多东西要玩儿呢,干嘛要浪费在睡觉啊上,眼一闭,再一睁,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中午,我一边玩着手上的东西,耳朵便自然而然地听到了广播里的那些故事。通常,这时候,外婆一定是安静地坐在炕头,盘着腿,夏天时会摇的蒲扇,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以为她在看着我,其实她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耳朵上呢。看她的表情,跟着广播不断变化着。这一幕,永远在我的记忆中闪闪发光。

二、评书中的侠义豪气

和其他的几位著名评书艺术家相比,单田芳的先天条件并不占优势。他外表不算帅气,声音本身也不悦耳,甚至还有些沙哑。可他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用辞贴近百姓生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他的评书中说了许多民间的俗语,都是老百姓爱听的大实话,用非常贴切的比喻表达一些高深的含义。比如:“人要倒了霉,喝口凉水都塞牙,放个屁都砸脚面。”“比那秃尾巴狗还横。”“癞蛤蟆蹦到脚面上,吃不吃人不说,怪吓人的。”

他极擅用象声词,比如:“呀啊——呆!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这过,留下买路财!”无不传达着他对人情世态的深刻观察和感悟。让人在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人生哲理。

小时候每次听单田芳的评书,听到故事的高潮,往往紧张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可偏偏在关键点上,却听他说:“且听下回分解”。真是意犹未尽啊。苦苦地盼着第二天的中午快点到来。盼着听到他的:“咱们书接上回。”

有媒体报道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此话一点不夸张。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影响了好几代人。

评书单田芳隋唐演义第一百回(电波记忆评书家单田芳)(1)

三、人物小传

1934年11月11日,单田芳出生在天津,在沈阳成长。原名单传忠。他们家可谓是评书世家,祖父、外祖父都是说书艺人。他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红遍东三省。他五六岁时就能说几段《包公案》和《呼延庆打擂》。单田芳幼年常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日子过得艰辛。后来父亲入狱,父母离婚。16岁的他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原本是考上了大学,同时收到过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东北工学院,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可是命运捉弄,开学后,痔疮旧病复发,曾两次住院,动过三回手术,耽误了学业。

就在此时,说书人李庆海觉得单田芳有讲评书的天分,就找到他,想收他为徒。起初,单田芳不愿意,他不想再过父母那样卖艺的艰苦日子了。可家中除了有年迈的奶奶,还有五个妹妹,都要靠他支撑,无奈,他最终为了生计而走上说书之路。20岁的单田芳拜李庆海为师。

拜师当天,单田芳和比他大八岁的王全桂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

评书单田芳隋唐演义第一百回(电波记忆评书家单田芳)(2)

拜师学艺三年后,单田芳选择在正月初一正式登台亮相,说的第一部书是《大明英烈》。从此,开启单田芳六十多年的说书生涯。

他播讲的主要作品有:《隋唐演义》、《百年风云》、《明英烈》、《乱世枭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白眉大侠》、《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枪声》、《三国演义》、《童林传》、《三侠五义》、《铁伞怪侠》》、《一颗铜钮扣》、《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

后来,单田芳和袁阔成、田连元和刘兰芳,被人们并称为“四大评书名家”。

八十年代初,单田芳成为中国录制播出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他的评书风行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大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刚开始亏本。之后改善经营理念,公司的赢利近千万。

2007年,72岁的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

2010年单田芳重出江湖,录制现代电视立体评书《羊神》。

2011年,单田芳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2012年,78岁的单田芳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

2014年,80岁的单田芳被诊断为脑血栓,并产生了严重的失语症状。

2018年9月11日,评书大师单田芳病逝,享年84岁。

评书单田芳隋唐演义第一百回(电波记忆评书家单田芳)(3)

大师的离去,并不能带走我们这么多代人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他是永恒的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