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蛊揭秘 蓄蛊术怎么来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于赓哲

两千年来,一个神秘的巫术一直阴魂不散,扑朔迷离,飘荡在中国南方,甚至成了地方神秘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蓄蛊术。

制蛊揭秘 蓄蛊术怎么来的(1)

蓄蛊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已十分陌生,但时至今日尚在西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留有残余。这种巫术原本并不是西南地区的产物,产自于中原,曾给古人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历史上各阶段“蓄蛊之地”不断变迁,由中原到江南,从江南到岭南,再由岭南到西南。

按古籍记载,“蛊”的取得是将许多种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其互相残杀,“优胜劣汰”,剩下的最毒者就是蛊虫。蓄蛊者通过饮食对人下蛊,受害人会腹部疼痛以致死亡。“蓄蛊”主要目的在于谋财,如果长时间不能毒害别人,则蛊主自身将受到戕害。但是,这些动物食性不同,岂能互相吞食?《隋书·地理志》说蓄蛊是“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蛇怎么能吃虱?虱子又如何能吞蛇?另外,蛊虫如何进入人体内?即便进入,虱子之流又岂能毒死人?后世又有所谓金蚕蛊、蜥蜴蛊、蜣螂蛊、虾蟆蛊、蜘蛛蛊等,其实皆是无稽之谈。但这个传说的生命力却又如此强大,以至于存活至今。

历史上,有蛊毒和巫蛊之分。巫蛊实际上就是一种黑巫术,以桐木为人形,施法诅咒,加害于人,可以说是扎小人巫术的雏形。《红楼梦》里赵姨娘害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巫术就是这个。这种巫术并不使用蛊虫,自然就没有蓄蛊养虫这个程序。

蓄蛊的雏形可能出现在西汉时期。《周礼·秋官司寇》中提到了“毒蛊”,而《周礼》的成书年代大约在西汉。到了东汉时期,蓄蛊传说可能已经颇有影响。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怪神篇》中有个著名的故事:作者的祖父应郴请杜宣饮酒,当时悬挂于墙上的弓影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心存疑心喝下了酒。后来,应郴听说杜宣生病,来看望他,杜宣提起了杯中蛇影之事,应郴后来思考可能是弓箭的影子造成的,于是再次邀请杜宣来到家中饮酒,酒杯中又见到了相同的情形。杜宣知道缘故后病就好了。这就是成语“杯弓蛇影”的出处。

唐代名医许仁则曾一语道破,指出这是畏惧蛊虫。杜宣是怀疑杯中有“蛇蛊”,否则不会仅仅看到蛇影就如此惧怕。这则故事证明,东汉时有关蛊毒的传言可能已经对社会心理产生了不小影响。

其实蛊毒不过是已知的多种疾病而已。古代相信蛊毒的地区和人群往往文化落后,满脑门子神奇鬼怪之事,医药知识匮乏,所以在传说影响下会把很多疾病归为蛊毒,沈澍农等先生在校释日本古代医籍《医心方》中的“蛊毒”时,认为古人所说的蛊毒“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血吸虫病、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疾等。”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也能印证这一点,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记载了一位云南医生的亲身经历:“(该医生)从医期间,先后有四十八例自称‘蛊病’患者求治。结果其中有四例是肺结核,二例是风湿性心脏病,四例为晚期胃癌,一例肝硬化……都是现代医学可以明确诊断的疾病,且多数经西药治疗,已痊愈或好转。”现代人如此,以此反推,古代史料中纷纭复杂的“中蛊”其实也是多种疾病的症状。

古往今来蛊毒造成了不少的社会恐慌,也诞生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唐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则唐代元和年间发生在浙东的一件蛊案。浙江省诸暨卸任的县尉包某与本地一土豪关系甚好,曾偕怀孕的妻子去他家做客。饭毕回家后妻子却得病去世了。在当时,当地被认为是蛊乡,所以包某怀疑妻子被土豪下蛊陷害,于是两家发生严重冲突,双方均上诉于观察使李逊。对于此案,李逊与观察判官“独孤公”有截然相反的判断,李逊认定包某敲诈土豪,独孤公则因包某妻托梦而认定土豪“蓄蛊”,因此拘留土豪,“不数日,土豪皆款伏”(这恐怕是刑讯的结果)。但李逊仍认为此案“不直”,将双方各加以轻微处罚,还将喊冤的包某妻兄脊杖一通。第二年,孟简代替李逊任浙东观察使,一到任即将土豪十余口杖毙。需要说明的是,此案始终未找到关键证据“蛊虫”,认定土豪蓄蛊只有一项证据——死者包某妻托梦诉冤。当时的百姓一片欢呼,今人看来,土豪全家死得实在是太冤。

现在的蛊毒传说只存在于西南某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以及湘西山区,这不是偶然的,历史上落后的地区往往被指为蓄蛊之地,而当地文化落后,没有话语权,百口莫辩。

暗黑残酷的蓄蛊传说中还有些黑色幽默。《广东新语》记载清代粤西妇女常嫁粤东商,所谓粤东大致相当于今广东省,粤西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当时粤西一地是所谓的蛊乡,当地妇女似乎利用了这个传说。粤东商人往往在粤西娶小,这些妇女地位不稳固,丈夫假如返回粤东,自己就可能被遗弃。为挽留夫君,她们找到了一个妙招,声称在饭菜里给夫君下了“定年药”,这是一种定时炸弹般的蛊毒:夫君答应三年返回,则下定时三年的蛊,说五年则下定时五年的蛊,逾期则蛊毒发作,必死无疑。只有按时返回,才能得到解药。这是地位低下的女性维护自己权益的无奈武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