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

走近黄河

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明显的不同之处之一在于人类发展出了文明。早先我们的祖先在水边聚居,所以古文明的起源都与河流脱不开关系,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分别为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1)

发展至今,只有中国古代文明流传至今,其他三个古代文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这也足够令中华儿女们骄傲了。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

黄河全长约为5464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被开发的地域,覆盖面积约为752443平方公里,自西向东跨过九个省,每年都会因其流动而携带16亿吨泥沙。其中有4亿吨泥沙会汇集在黄河下游,其他的泥沙则会选择大海为归宿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2)

黄河的流动时间比华夏文明传承的时间还要久,那么它从哪里来的泥沙可供其搬运呢?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水流会冲刷两岸的河岸与高山,带走部分泥沙,这很正常。但是,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却很惊人,光靠水流的冲刷、侵蚀作用自然难以达到这一水平。其实,其携带的泥沙主要“供给源”之一就是黄土高原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3)

被薅走泥沙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面积高达63.5万平方千米,是我4国四大高原之一,这里的黄土大孔隙突出,土体疏松,遇水后极易崩解。黄河虽说被称为“母亲河”,但其冲刷河岸的力度可不输于大部分河流,堪称“粗暴”。黄河的上游不远处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体中的孔隙就是黄河水流的“贵宾通道”,黄土分分钟被水流裹挟着奔涌而去,再也不回头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4)

黄河大部分流域的降水都集中在6~9月份,这些雨水同样能够将黄土高原的泥沙带入黄河中,配合着河水冲刷、携带作用,双管齐下,可以说黄土高原被黄河“薅”走了不少“身家”。

黄河已成“悬河”

黄河的下游水流比起上游要缓很多,由此上游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下游,当黄河水浸,这些泥沙就会在两侧堆积起来,为黄河堆起一个冲积平原。虽说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是黄河携带的泥沙量过于夸张,多年以来堆积的泥沙使河床逐渐抬高,至今已高出地面十米,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5)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一旦发生极端的自然灾害,黄河河岸两侧的堤坝不堪重负,骤然崩塌,那么对于沿岸居民而言就是毁天灭地的灾难。这种级别的灾难救无可救,会对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极其深重的损害。那么,面对如此危险的境地,难道国家就没有进行相关行动、做出有效应对措施?比如说清理河底的泥沙?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6)

国家对黄河泥沙的治理工作

其实国家若是只是用清理泥沙作为改善“悬河”现状的方法话,依然会面临一些问题:是想办法用水流把这些泥沙冲进大海,还是把这些泥沙挖出来?挖出来的泥沙放到哪里去?若是通过人力介入把这些泥沙运到大海里那将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资金,若是另寻他地存放这些泥沙,是否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不良”堆积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7)

一开始,国家试图利用使黄河改道的方式减少携带的泥沙量以及堆积情况,但是历史上黄河也不是没有被进行过这样的操作。只要黄河一天不停止奔流,那么泥沙堆积的问题总有一天会再次成为棘手的难题。所以之后国家决定以其他的方法控制水流来达到治沙目的

一当面,国家修建堤坝,来尽量降低水流奔腾的速度,减小对河岸的冲刷力度,携带的泥沙量减小了,河床的增长速度不就比以往小了很多吗?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8)

另一方面,国家选择在适当的位置修建水库,储存河水,以此来对黄河的径流量进行调节,加大黄河下游推动泥沙入海的能力,堆积的泥沙少了,河床的增长速度同样能够减小。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9)

除了对黄河下手以外,国家也没有忽略“黄河泥沙主要攻击地”——黄土高原的存在。黄河之所以能够冲刷走大量泥沙,主要还是黄土高原的土体太“虚”。为加固土体,国家选择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借助树木的根系,稳稳地将土体固定在原位。同时对过度放牧的情况进行整改,避免草皮被牲畜啃食殆尽、“抓”不住土地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10)

结语

目前,国家对黄河泥沙的治理已有了初步成效,河床上抬的速度得到了遏制,同时水土流失的情况也有所控制。但是,全面解决黄河存在的问题还任重道远,更何况除黄河问题外,还有大把自然环境问题有待人类解决。

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啥不改道 高出地面10米黄河已成(11)

好在,人类已有了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意识,由此,未来的情况只会日益好转,而非持续恶化。我们将齐心协力,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以地球一份子的身份为地球母亲的未来出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