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

7月11日15时15分,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呼兰大队接到报警,呼兰区中华路镇太胡同一处民房内氧气瓶发生爆炸,东直路消防救援站出动2辆消防车、1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处置。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2)

经侦察,现场为氧气瓶发生爆炸,无明火,无人员被困。经初步了解,此次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其中1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3人受伤,伤者已送医救治。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3)

目前,具体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气瓶使用安全注意事项

1

正确操作,禁止撞击

● 高压气瓶开阀时应缓慢开启,介质是可燃气体的钢瓶尤应注意,防止高速产生的高温或静电作用而引起燃烧或爆炸。

● 禁止用金属工具敲击瓶阀和瓶体,以免产生火花或敲坏瓶阀。

● 严禁沾染油脂的手套、工具等触碰和操作氧气瓶。

● 气瓶禁止撞击,撞击会损伤瓶体,缩短其使用寿命,还可能损坏或松动阀杆造成瓶内介质外泄。化学性质活跃的气体还可能因为气瓶撞击发生分解爆炸,如乙炔钢瓶。乙炔钢瓶在使用时,严禁卧放。

2

远离明火,防止受热

● 温度升高瓶内的压力也随之升高,因此在使用中要防止气瓶受到明火烘烤、太阳曝晒以及靠近蒸气管、暖气片等热源使气瓶受热。

● 气瓶与明火、热源的距离应在10m以上。如条件所限,应采取隔热措施,但不得小于5m。

● 乙炔钢瓶不得靠近电气设备。

● 冬天阀门冻结,或需要加快液化气体气化时,严禁用明火烘烤,也不准用蒸汽直接喷射气瓶。可将瓶子移到较暖的场所,或用温水解冻,水温应控制在40℃以内。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4)

3

专瓶专用,留有余压

● 为了防止性质相抵触的气体相混而发生化学爆炸,气瓶应专瓶专用,不能擅自改装他类气体。

● 物料倒灌是造成化学爆炸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倒灌,使用气瓶禁止用真空泵抽气,瓶内的气体不得全部用尽,应该留有剩余余压,防止吸入空气或其他物质。气瓶留有余压,也方便充装单位进行检验。

4

文明运输、妥善固定

● 搬运气瓶要轻装轻卸,严禁滚、抛、倒等粗暴方式,厂内搬运时宜专用小车,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来搬运气瓶。装车时应横向放置,头朝一方,旋紧瓶帽,备齐防震圈。应做好所有气瓶的固定,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倾倒、不跌落,避免损坏。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5)

5

维护保养,定期检验

● 气瓶外壁上的油漆既是抗腐蚀的保护层,也是识别气瓶的标志。它表明瓶内所装气体的类别,以防误用或混装。因此,要保护瓶上漆色完好、字样清晰。

●若漆色脱落、字样模糊,就应按规定重新漆色,否则充装单位将拒绝充装。

● 气瓶瓶壁有裂纹、渗漏或明显变形,经强度校核不能按原设计压力使用的气瓶,以及被火烧过的气瓶,原则上都应报废,不能继续使用。

气瓶隐患排查图解

气瓶隐患图1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6)

▲氧气瓶胶管和液压罐胶管未区分,采用同一种胶管,两瓶之间安全距离不足,可能造成火灾,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2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7)

▲乙炔减压器未安装回火防止器,气瓶未采取防倾倒措施,颜色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白色,可能造成火灾、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3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8)

▲氧气、乙炔胶管使用同一种颜色胶管,未区分,存放状态下两瓶之间安全距离不足。可造成火灾、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4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9)

▲氧气瓶和液压罐使用状态下距离不足5米,氧气减压器压力表损坏失效,胶管未区分,使用同一种颜色胶管,可能造成火灾、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5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0)

▲氧气瓶使用的胶管错误,氧气应采用蓝色胶管。氧气瓶与乙炔气瓶距离不足5米,乙炔瓶离产生火花的设备砂轮切割机太近,可能造成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6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1)

▲氧气瓶、液化罐混装叉车运输,氧气瓶两圈一帽缺失,可能造成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7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2)

▲CO2气瓶颈破裂,钢印模糊不清,怀疑使用残废瓶,可能造成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8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3)

▲乙炔瓶未保持直立储存,在太阳下暴晒。可能造成火灾、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9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4)

▲氧气减压器压力表未校验,氧气胶管胶皮剥落,胶管扎头未采用标准管夹,可能造成火灾、容器爆炸事故。

气瓶隐患图10

(EHS之家)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5)

▲氧气减压器失效破裂,可能造成氧气胶管爆裂,发生火灾事故。

气瓶隐患图11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6)

▲气瓶在吊车作业范围内,无防护圈,无防倒设置。

气瓶隐患图12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7)

气瓶隐患图13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8)

气瓶隐患图14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19)

▲气线应为红色,施工现场同类气瓶数量不得超过5支,无防护圈,无防倒设置,安全附件不全。

气瓶隐患图15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20)

气瓶隐患图16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21)

▲气瓶无防护圈,瓶间距应小于5米,无防倒设置,气线颜色混乱。

气瓶隐患图17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22)

▲气瓶无防护圈,无防倒设置,瓶体颜色缺失,同一种气瓶管线颜色不同。

气瓶隐患图18

氧气瓶乙炔瓶爆炸事故(2死3伤氧气瓶爆炸)(23)

切记

以下行为容易引起气瓶事故使不得!使不得!▼

1. 无视站规瓶规,不按规章经营在市场经济下,有些人总感到卖工业气体是“摇钱树”,未经当地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安全审查,有的厂站还无证经营。没有规矩,哪成方圆,事故隐患就这样酿成。

2. 不懂氢氧性质,无知蛮干瞎来有些充氧站人员,连最起码的氧气、氢气知识都不知道,安全意识也不强,尤其是那些村办、镇办个体户,蛮干瞎弄,拿性命开玩笑。有专家指出,在进行鉴定与分析的气瓶爆炸事故中,与私人液氧汽化站、个体气体经营部及未经劳动部门安全审查的制氧站、充装站相关的,比例高达75%。

3. 随时招来人员,未经培训上岗不少充氧站总认为充装工、搬瓶工是粗活,随时招来临时工,不培训就上岗。这种情况还较普遍,应严格持证上岗。

4. 氧瓶氢瓶混充,没有专瓶专用在气瓶爆炸死亡事故中,氢、氧瓶混充占很大比例。氢瓶氧瓶螺纹不同,氢瓶(可燃气体)瓶阀为左旋,氧瓶(非可燃性气体)瓶阀为右旋,氧气瓶阀当然装不进氢气瓶。但有的操作人员无知硬装,结果酿成惨剧。

5. 违反规程操作,不按规章作业有些事故是不按操作规程、违章作业造成的,如超压致爆、开关阀门动作过快、带油脂作业、瓶子不检超期使用、未禁烟火等等。

6. 大循环大周转,不检验不登记现在不少氧气厂站,气瓶大循环、大周转,加上管理不善,进来的瓶子不检验不登记,没有余压也充,色标不明也充,无序混乱,出了人命事故,来龙去脉搞不清,没有气瓶档案,也就无从查究。

7. 氢氧产品不纯,氢混氧、氧混氢水电解隔膜不严密,氧气里渗透进氢气,或氢气里渗透进氧气,品质不纯,在使用时达到氢氧混合爆炸极限,就会发生事故。有人说,从氢氧站充来的氧气“靠不牢”,也有道理,应引起到水电解的氢氧站拉氧气者的注意。

8. 氧气含水入瓶,腐蚀钢瓶变薄氧气带水,钢瓶内残余水又不按时倒掉,就越积越多,使钢瓶遭腐蚀,壁厚减薄,出现“界面腐蚀”。有几例瓶爆事故,爆破口就发生在腐蚀界面(界面爆破)或壁厚减薄处(薄壁爆破)。要特别注意接触海水作业的气瓶,瓶检周期为两年,要求空瓶余压大于0.2MPa。例如1996年5月13日,烟台气体压缩机总厂一只氧气瓶发生爆炸。原因为瓶体受到严重腐蚀减薄,最薄处仅1.8mm,气瓶又经曝晒,气体压力升高,在薄弱处致爆(爆前没有作定期检验)。再如1996年9月4日,天津华北氧气厂一只正在充装的氧气瓶爆炸。经调查,为接触海水作业的气瓶,有海水倒灌入瓶,使瓶壁腐蚀减薄(最小壁厚处仅2.2mm)所致。

9. 不禁油不禁火,环境脏、色标模糊氧气助燃易爆,必须禁油禁火,这是常识。可有的氧气厂站在切割现场、废品收购站等,进行充灌或焊割作业,场地到处是油污,又脏又乱;有的甚至用打火机试瓶气,还有叼着香烟开氧阀,这就难免不发生燃爆事故。为减少焊割场所瓶爆伤亡事故,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的引气管线拉得长一点为好,让瓶子远离作业人员一些。还有就是气瓶颜色不明,分不清是什么瓶。用氢气瓶去充氧气,不少是色标不明显造成的。

10. 野蛮装卸碰撞,曝晒升压致爆气瓶严禁敲击、碰撞,必须轻搬轻放,可却有将气瓶用脚从汽车上踢下来的卸法。气瓶应防止曝晒,杭州曾发生过一只放在船尾上的氧气瓶突然爆炸的事故,致使一位到运河洗东西的女士被炸身亡。原因是:该瓶受夏天烈日曝晒(未遮盖),升压后致爆。为此,夏天装运气瓶时,要有遮阳物覆盖,尤其是露天堆放的气瓶。

11、大泵小瓶充装,酿惨剧现在液氧汽化充装站一哄而上,配泵置瓶问题较多。沈阳发生的瓶爆事故,就是液氧泵容量大,而充装的瓶子小,速度快,时间短,再碰上激发条件(如油脂、爆鸣气体、关阀摩擦等)而发生的。气瓶爆炸事故不少,教训也很多。多数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因为大家在使用和操作中不重视,导致气瓶事故发生。

THE END来源:广东安全生产杂志

编辑:珠海应急管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