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1)

王家卫的电影很多人都很喜欢。

有人喜欢它讲究的服饰,有人喜欢它独特的王式对白,有人喜欢它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像贰爷这种摄影行业资深人士,则喜欢研究画面中不同因素组合所表达的人物关系,不那么装逼的说法叫做构图。

王导的电影特点是随便一个画面定格都可能是一张精彩的摄影作品,比如这个瞬间: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2)

人物本是动态的,在这一瞬间却被定格了;而本是静止的灯光,照在被风鼓动的布顶,给画面带来动感。

“动静矛盾”的定格使得“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关系仿佛在下一秒会变得更加亲近,这无疑是一张非常好的作品。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会知道,拉近男女主角彼此距离形成这个画面的主要原因是它。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3)

这是一碗云吞面,跟我们现在常见的云吞面不同的是它很小,不但碗小,份量也少。

如此袖珍的云吞面称为“细蓉”,但习惯上粤语发音为“细勇”。一碗里面只有四个云吞加一小撮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本吃不饱。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4)

那些叫一碗“细蓉”能吃上二十分钟,又特写又自拍并感叹人生美好的,都是非常有追求的人。像贰爷这种没什么思想觉悟的,则是一次叫三碗然后一口气吃完,连隔都不打一个。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5)

云吞面本是很“广州味道”的食物,真正的“老广”很少不是吃着它长大的,可惜如今的广州虽有云吞面店,但那种充满回忆的传统味道已不多见。

说起传统味道,通常是指某个地域一代人或好几代人经过不断改良,逐渐形成的某种特有味道。但凡事皆有例外,云吞面的“传统味道”只跟一个人有关。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6)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八一下“云吞面”的历史:

云吞面就是云吞加上面条,这两种食物最早都不是发源于广东,而是从“北方”(广东以北,统称“北方”)传入。

云吞古时候叫“馄饨”,大约在唐宋年间从湖南地区传入广东,再经千百年不断改良成为皮薄馅满的“云吞”。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7)

面条从北方传入的时间应该比馄饨还要更早,但粤人自古只爱吃米饭不爱吃面,一直都流行不起来,原因是广东人嫌面“性热”。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8)

《广东新语》记载康熙年间广东人吃面情形

其实这个理由有点让人“接受唔到咯”,就好比一个男人拒绝一个女人的原因是嫌她脚太大,但讽刺的是后来他却找了个脚大胸更大的女人一样。因为到了清同治年间,从江南一带传入了一种称为“扬州面”的细面,粤人却争相食之。

随着扬州面在广州的流行,有个湖南人突发奇想的在广州双门底(如今的北京路)开了一间“三楚面馆”,将云吞与扬州面搭配在一起售卖,第一碗“云吞面”从此诞生。

当时的云吞面主要是肉馅云吞搭配细面和白水清汤,价廉而量足,一推出便深受平民百姓喜爱。

没多久广州街头便多了很多云吞面档,主营方式是由档主挑担沿街叫卖,走到哪卖到哪。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9)

清末年间的挑担面摊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奇男子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整个云吞面界,他就是江湖人称“阿池”的麦焕池。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10)

麦焕池

阿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而是根正苗红的云二代,因为他爹也是卖云吞面的。

阿池长大成人后,池爸爸送给他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一个扁担和两个挑箱。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11)

从此,阿池过上了自力更生的挑担卖面生涯。

阿池是个非常有原则的年轻人,他为自己设定了“三不挑”:

刮风下雨,不挑。

打麻将赢钱,不挑。

打麻将输清光,没钱买原材料,不挑。

他很爱打麻将,但输多赢少。邻居们都爱吃他的云吞面,如果连续几天没有云吞面吃,大家就会猜到阿池肯定又输钱了,而且输得清光。好心的邻居就会去他家串门,然后借点本钱给他买材料,只要阿池出去卖两天云吞面,就一定能把钱全部还清,而且还能有钱赚。

“池记”的特点是又少又贵,它一碗云吞面的价格是其他面档的三倍,但份量仅为别家的一半,只有四个云吞加一小撮面,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细蓉”。阿池的说法是他做的是宵夜生意,宵夜不是正餐没必要吃那么饱,而且越是好吃的东西越要吃不饱才能让人回味。

别看这碗云吞面又贵又少,却供不应求。

阿池的名言是“钱是赚不完的,身体要紧”,如果精神或者心情不好他宁可收档不做生意。“池记”每晚九点开档,而且限量供应,从来只有少做,绝不多做,一般两小时内就会全部卖光。

当时“池记”的知名度一点都不亚于广州知名的大酒楼,很多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爱来吃阿池的一碗云吞面,比如这几位: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12)

阿池卖面虽然很任性,但出品水准却一点也不马虎,而且与众不同。

“云吞”的馅除了肥瘦肉分开剁切之外,阿池还破天荒的加入新鲜河虾仁。“面”则是用鸭蛋代替水来和面,再用“竹升”压打出韧劲的全蛋面。其它面档的汤都是开水调味,而池记的“汤”是猪骨和虾籽以及烘烤过的大地鱼干熬出来的。更妙的是装碗的时候,阿池还会淋一小勺猪油在面上增香。

“池记”出品的“云吞”、“面”和“汤”一下成为了行业新标杆,同行都争相学习效仿,只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阿池已经靠卖云吞面赚了万贯家财,不但有屋有田又有地,还有七家固定铺面,早就不再挑担,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云吞面大王。

除了“池记”一家独大以外,后来又有三家云吞面店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分别是“洪记”、“钊记”和“荣记”,他们与“池记”并称为云吞面的四大家族。

其中“洪记”的创办人何钊洪是麦焕池唯一收过的徒弟,老麦与他情若父子,据说何钊洪娶老婆时还要先问过老麦的意见,云吞面的做法更是深得老麦真传。

1937年8月日本轰炸广州,政府实施灯火管制,每晚8点半后全市都必须熄灯。唯独池记可以继续开灯营业,只因当时的广东第一把手陈济棠喜欢到“池记”吃云吞面。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13)

到了1939年底,广州沦陷,老麦关掉所有铺面全家逃难香港,“池记”从此绝迹江湖。

广州虽然少了“池记”这位一哥,却迎来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946年广州成立的“云吞面同业公会”记录会员有二百多家固定店面,一千多家流动面档,此外还有若干没有登记入会的面档。这种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即使如今全广州的“沙县”和“兰州拉面”加在一起也就1100多家,所以说“老广”大多是吃着云吞面长大的。

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社会高速发展,耐得住性子坚持传统路线的云吞面店已经越来越少。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成本,不少面家直接往汤里加大量味精和鸡粉;用冰鲜虾仁代替新鲜河虾;用半蛋面替代全蛋面;就连点缀加分的“胡椒粉”都是用参了杂质的劣质品……

很多人吃过后以为云吞面不外如是,贰爷虽然深表遗憾,但这就是广州的现状。

庆幸的是在香港,云吞面被发扬光大,大多数的云吞面店都延续了传统的味道。其中最出名的五家分别是麦奀记,麦奀记忠记,麦文记,何洪记和正斗。

云吞面简介(云吞面的前世今生)(14)

说起这五家店的云吞面,基本都遵循着麦焕池的云吞面宗旨,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麦焕池的儿子名叫麦镜鸿,人长得矮小外号“麦奀”,深得老麦真传自不用说。麦奀当年跟着老爸一起到香港后,便去了堂伯麦民敬的“麦文记”帮忙做云吞面。

后来麦奀自己出来创业,开了“麦奀记”。

再后来麦奀的大儿子麦志忠自立门户开了“麦奀记忠记”,二儿子麦志明则继承了“麦奀记”。

前面提到云吞面四大家族之一的“洪记”老板何钊洪是麦焕池的入室弟子,广州沦陷之后他也举家迁居香港,并创立了“何洪记”。

很多年以后何钊洪的儿子何冠明又自立门户创办了“正斗”。

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至于云吞面嘛,当然是出麦家。

今天就讲到这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