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经典语录及答疑:五祖唤门人作偈

坛经经典语录及答疑:五祖唤门人作偈(1)

惠能入寺八月后的某一天,五祖把弟子们聚集一起,让他们各作一偈呈上来,看看他们的智慧如何。若是悟得佛家大义、自心般若之性,即将衣钵付与他,为六代祖。特别提出,“思量即不中用”。

为什么“思量即不中用”呢?

“思量”一词的意思大体是:思,即思考、思维;量,即度量、判断。二者合为:推理、逻辑等。

人类一直生活在自己形成的圈子中。这个圈子,是人类自身的经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些知识,从而有了“思量”,也就是一些所谓的学科,比如推理学、逻辑学、物理学等等。这些东西被我们人类自己称之为“科学”。符合这些东西的,就是“科学”的,不符合的,就是“不科学”的,从而被排斥。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眼见的是真实的吗?夜晚,我们仰望星空,上面繁星布满天空。那些一眨一眨的星星,放射的光经历了至少几十万光年、甚至几亿、几十亿光年才钻进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里的星光,在茫茫太空中,以光速经历了几十亿年才到达这里。当我们看到的星星,现在说不定已经不存在了。但视觉却让我们感觉到它们还存在,并且冲我们眨呀眨的。我们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在声波中是很窄的一段。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次声波却真实的存在着。我们的皮肤能感知到的温度,也不过是一百度左右的温差。在这个区间外,我们就无法感知温度了。等等。我们以肉身所能感知的区间,事实上是非常小的一个空间。

坛经经典语录及答疑:五祖唤门人作偈(2)

我们人类就一直约束在了自己形成的“认知圈子”里。

既然“思量即不中用”,那就应该“悟得”。悟是什么?就是打开自己的心,让被种种妄想包围的心透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西游记》中,唐僧将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后,打死了路上抢劫的六个贼,它们分别叫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将这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身体的外贼打死后,才能够回归自心,感悟自性。

博大精深的《心经》告诉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在的东西,实在是束缚我们的牢笼。惟有打破这些个牢笼,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见得自己家的本性,亦即“明心见性”。

坛经经典语录及答疑:五祖唤门人作偈(3)

可以借用北宋和尚白云守端的悟道来说明“思量即不中用”的道理。某天,白云守端在家静坐。发现家里有只苍蝇,一直想飞出去。它一直努力向着有光亮的窗户飞,却始终在窗户纸上钻不出去。就这样不停地飞呀飞呀,突然就误打误撞地从大门飞出去了。白云守端当下大悟,写了有名的四句“蝇子透窗偈”:

为爱寻光纸上钻,

不能透处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

始觉平生被眼瞒。

如果按常理去分析、推算,有光亮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地方。但是,正是这个光亮的地方(窗户),却阻挡了去路,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距离。这就是因为只相信了眼睛所导致。当我们放弃了对眼睛的执着、不再迷信“眼见为实”,便开始明白:来路即是归途。

五祖告诉门人弟子说“思量即不中用”后,又接着吩咐道:“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这话的意思就是,真正悟道的人,不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体现出大道真理。这也恰恰说明了惠能在砍柴的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已经悟道。只不过是缺少一个证道的机缘。因此在听到客人诵经时,便当下开悟。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