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

我们择要的来说说十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依次为:

元旦贺年、上元灯会、清明扫墓、端阳竞渡、中元思亲、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收成感恩、祈福祭灶、除夕谢年。

元旦贺年

远在颛顼黄帝时代就开始把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个月的初一恰逢立春。古代把日月相会叫“朔”,于是这一天就叫“朔旦”,为区别于其他月份,后人就把元月的“朔旦”改称“元旦”。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1)

1949年后我国将元旦正式规定为公历1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

元旦乃一年之首日,是日户户悬灯,家家结彩,题春联燃爆仗,家庭则举行团拜,亲友则彼此贺年,祝颂新岁平安。

上元灯会

正月十五为上元,古以上元张灯,真正作为民俗是汉魏之后,唐宋时期特别隆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2)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玩花灯,不少地方还有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清明扫墓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3)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流传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一直到唐朝才开始盛行。除了清明,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时也扫墓,据各地风俗而异。

端阳竞渡

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故江陵以此日作竞渡龙舟,又以五色丝缠于角黍,投之江以招之。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4)

端午节在江南各省相沿成风,为一种民间竞赛娱乐活动。家家户户在节前数日,举行家庭大扫除,住宅器皿均洗涤一新。到了端午节当天,家中遍洒雄黄酒,放雄黄炮仗,取消毒卫生之意。

中元思亲

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

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5)

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则称之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中秋赏月

阴历八月十五,约在秋季之中期,因故得名。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皓月当空。自古常有文人墨客对月吟诗、饮酒,平添雅兴。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6)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重九登高

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写到:东汉时汝河发生瘟疫,汝南人桓景向神仙费长房求医。费长房给其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罐,并授以密法,命其于九月九日带乡亲登高避祸。从此不再受瘟疫之害,人们就把九九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一代传到现在。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7)

“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收成感恩

阳历十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民国定位冬节,或称农民节。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8)

民俗于节日前夜,以糯米磨粉抟丸,谓之搓圆。第二天一早,将之煮熟黏于门前以避鬼魔。而后调以糖料八果,合家分享。盖取团圆亲爱甜蜜之义,而农村更有演剧酬神,尽情歌乐,为农民收成感恩之表现。

去年,我国刚刚将农历十月初十定为“农民丰收节”。

祈福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民间有种说法,谓之灶神上天,将人间善恶上奏天曹,然后于正月初四返回人间。所以,在其上天前夕,人家为其设宴饯行,求其上奏时宽宥人过,隐恶扬善,并求来年降福消灾。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9)

此举实为古人借神道设教之义,欲使家庭间姑媳、妯娌、兄弟姊妹和睦相亲。藉以灶神监察善恶引以为戒。

除夕谢年

农历十二月三十,为除夕,取除旧更新之意。风土记: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八年节的习俗和来历(十个重要的传统年节习俗)(10)

谢年民俗大多于腊月二十七至腊月三十,各地据旧俗各有不同。这天,家家户户供祭品于自己门前以及庙堂,意在答谢天上神恩,如鸣放爆竹,祭祀祖先,宴会亲友,彼此送礼,盖示一年平安如意稳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