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

如果喜欢“杰瑞哥侃历史”的文章就点赞关注,今后会持续更新!
“你知道吗?毛主席是我们的爸爸!”

上世纪40年代初,苏联伊万诺沃第二国际儿童院来了一个中国女孩,她叫娇娇。

来这里的时候,娇娇还不到5岁,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被送到苏联,只知道为了来这个国家,自己坐了好长时间的火车。

不过娇娇并不是孤儿,她有父母,还有两个哥哥,父亲在中国,母亲和哥哥都在苏联。母亲很疼爱她,两个哥哥也非常喜欢她这个小妹妹,算是在异国他乡给了她一点家庭的温暖。

娇娇来苏联的时候,周围都是一群金发碧眼、说着俄语的小朋友,虽然娇娇对他们十分陌生,但很快就融入了环境。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

娇娇一家人最开始是住在莫斯科的,后来德国人打了过来,她才和妈妈还有两个哥哥一同搬到了距离莫斯科几百公里的伊万诺沃,在那里度过了还算平静的两年。

娇娇从没见过自己的爸爸,从她记事起也对爸爸没有印象。

她妈妈和两个哥哥都知道爸爸是谁,却从没和她提过。

在伊万诺沃第二国际儿童院大礼堂的墙壁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共产主义先驱和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巨幅照片,正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的照片也挂在墙上。

老师经常给孩子们讲授他们的共产主义运动事迹,当她讲到毛泽东时说:“毛泽东同志正在领导中国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争。”

有一天,娇娇的二哥来儿童院看她,期间无意中看到了毛泽东的画像,便问娇娇:“娇娇,你知道他是谁吗?”

“知道!老师讲过,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叫毛泽东。”娇娇说道。

二哥小声对妹妹说:“你知道吗?他是我们的爸爸!”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2)

听罢,娇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平时从没怀疑过哥哥,但这一次,她不相信哥哥说的话了。

二哥没办法,这也难怪,这小妹妹从小就没见过父亲,母亲姓贺,平时大家都叫她“贺娇娇”,连父亲姓啥叫啥她都不知道。

确实,当娇娇1941年初在延安机场和其他两个孩子登上一架飞机时,几乎还没开始记事,对父亲的形象自然都是模糊的。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下度过童年的小女孩,突然有一天被告知自己有毛泽东这样一位父亲,一开始都有些接受不了吧。

而娇娇能在那个年代活下来,实在太不容易。

1936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身体瘦弱的娇娇在陕西保安降生。

娇娇的母亲是贺子珍。

她的丈夫毛泽东带着红军队伍,经过了二十多天的艰苦行军才到达陕北保安。刚刚安顿没多久,贺子珍便要临盆。

十月怀胎的她刚躺下一会儿,就把孩子生了下来。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3)

毛泽东一听到哭声就走了进去:“哟,这就生了?真快呀,像下鸡蛋一样,一滑溜就下来了!”

孩子刚生下来,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和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就连忙赶了过去。她们一到就听见毛泽东在那大喊:“生了!生了!子珍生了一个大鸡蛋!”

邓颖超看着襁褓中娇弱的婴儿,怜惜地说:“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她一说完,周围其他人也都“娇娇”、“娇娇”地喊着。

毛泽东听罢,立时便想起了《西京杂记》中的一句:文君姣好,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净如芙蓉。

嗯,不错!自己这个宝贝女儿就叫“姣姣”吧。

时间一久,大家都叫她“娇娇”。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一开始起的并不是这两个字。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

娇娇一生下来就叫娇娇,毛主席没有给他女儿起个大名,估计是想等着上学的时候再取。

但他没想到,给女儿取大名的事情竟推迟到了她上中学的时候。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4)

娇娇人生初始的几年是在陕北一个老乡家里和延安保育院度过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她的童年过得也还算幸福。

保育院属于周寄宿制,孩子们每周六才可以由家长接走。

但却没人来接娇娇。

毛泽东每时每刻都在为革命大事忙碌着,贺子珍生下娇娇后先去了延安抗大学习,然后在1940年离开了毛泽东去了苏联治病,同时又去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

毛岸青、毛岸英兄弟当时也在苏联,他们管贺子珍叫“贺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又怀上了一个儿子,她在苏联把这个儿子生了下来,但儿子在10个月的时候便得了疾病不幸夭折了。孤单的贺子珍终日以泪洗面,即便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经常来看她,也抚平不了贺子珍内心的伤痛。

毛泽东在万忙之中十分担心妻子在苏联的安危,这才决定把女儿娇娇送到苏联陪她妈妈,有了这个天使般的女儿陪伴,想必贺子珍也可以振作起来。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5)

贺子珍的丧子之痛随着娇娇的到来果然减轻了许多,后来战争的局势渐渐明朗,苏军进入到了大反攻阶段,他们四人的生活才开始变得好了起来。

又过了几年,解放战争也即将走向全国胜利,远在苏联的贺子珍意识到,回国的时日越来越近了。

娇娇在苏联整整待了8年,当她和母亲贺子珍踏上前往中国的火车时已经12岁,但娇娇还不知道即将要去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

她对祖国的印象,基本还停留在延安保育院的那段日子。

那时她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写字也只会写俄文,更别说还要接受毛主席这么一位特殊的父亲。

不久后,娇娇就在东北的小学上二年级了。

在中国的小学里,娇娇又看到了毛泽东的画像,和苏联的儿童院一样,毛泽东的画像仍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排在一起。

一次,有人指着毛主席像问娇娇:“这是你爸爸,你知道吗?”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6)

娇娇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么多人都说毛泽东是自己的爸爸,难道他真的是爸爸?放学后,她跑回家问贺子珍:“妈妈,有人说毛泽东是我爸爸,这是真的吗?”

看着女儿忽闪忽闪的小眼睛,贺子珍觉得不用对他保密了:“是的,毛泽东就是你的爸爸。”

娇娇这回是真的信了,后来她终于鼓起勇气,用熟悉的俄文歪歪扭扭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儿。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娇娇

令娇娇没想到的是,毛泽东很快就给她回了信:

娇娇:

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是我的亲生女儿。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毛泽东

收到这个答复,娇娇十分高兴:“毛主席真是我爸爸呀!太好了!”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7)

当小姨贺怡带着娇娇来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时,娇娇终于见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

“爸爸给你起个大名!”

娇娇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竟愣了好几秒,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眼前这个高大的男人和那些宣传画上的一样。

“娇娇,快叫爸爸!毛主席就是你的爸爸!”小姨贺怡对娇娇说。

娇娇这才叫道:“爸爸!”然后就扑倒了毛泽东怀里。

八年了,娇娇终于扑进了父亲宽大的怀抱,这种感觉到底是久违的,还是从未有过的?

“娇娇,我的小娇娇啊......”喜欢孩子的毛主席抱着12岁的女儿,嘴里反复念叨着。

与久别多年的大女儿再度重逢,毛主席除了自己高兴,还要把这份喜悦分享给大家。

有一次,他特意把周恩来、朱德等人叫过来“炫耀”:“我今天要让你们看一个宝贝。”

大家正在猜是啥宝贝时,娇娇走了进来。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8)

毛泽东指着娇娇哈哈大笑:“这就是我的宝贝,我从国外回来的洋宝贝,娇娇!”

所有人都笑了,并祝贺毛主席父女团聚。

对女儿,毛主席除了尽到父亲的责任,当然还有另一件要紧之事——赶紧给女儿起个大名。

一天晚饭后,毛主席将已经上中学的娇娇喊到身边:“娇娇,爸爸再给你取一个名字。”

娇娇不愿意:“爸爸,我有名字,我叫娇娇。”

毛主席笑了:“娇娇是你的小名,现在你要上中学了,爸爸要给你取个学名了。这个学名要有深刻的含义。”

毛主席拿出一本《论语·里仁》,翻到一页,随即朗读了起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就是指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有很多解释......有‘敏捷’、‘奋勉’的意思,还有‘疾速’、‘聪明’、‘机警’的意思。《论语·公冶长》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在诗歌《不见》中也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娇娇听陶醉了。

“所以,你的名字就叫‘敏’吧,”毛泽东说道,“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9)

娇娇撅起了嘴:“为什么?哥哥都叫毛岸英、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我为什么不姓毛呢?”

毛主席亲昵地拍着娇娇的头:“娇娇,爸爸姓毛,是不错的。但过去为了干革命,爸爸用过很多名字,像毛润之、石山、子任、马任、赵东、李德胜等十多个名字,但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

娇娇点点头明白了,从此,李敏就成了她的大名。

毛主席让娇娇姓李而不姓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能让她学校的老师同学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毛主席讨厌搞特殊,他自己的女儿那就更不能搞了。

毛主席还告诉女儿:“你还在上学,要告诉人家你是学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上学放学要坐公共汽车,不能用爸爸的公车。”

爸爸这些要求,李敏很快都做到了。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0)

毛泽东错过了李敏的童年时代,没有陪伴在她身边,但李敏却把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了心上,好似父女两人已经相处了很久。这既可以说是父女之间的心有灵犀,也可以看成是毛主席那出众的人格魅力对李敏的感染。

毛主席对孩子们“爱而不溺”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子女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毛主席也一样。身为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他十分希望李敏长大后能操持家务,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从未松懈过。

毛主席的孩子们除李讷以外都在苏联长大,他首先就告诉他们要学会像中国人那样生活,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因为他们是毛泽东的子女就“不成体统”。

毛主席跟他们说:“在中国,不能用西方人的传统习惯来行事。年轻人在长辈面前,要守规矩一点,最好是温文守礼,这样人家才会觉得你有教养。”

他还告诉子女们,平时没事要多读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风民情,提升对中国的认知水平,还要把喜欢吃苏联面包的习惯改掉,要他们和劳动人民一样,吃馒头和窝窝头。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1)

毛主席曾对李敏说:“馒头就是中国的面包。”

为了让子女们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毛主席有一次竟史无前例地把全家召集到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这也是毛主席生平唯一一次主持家庭生活会议。

这场会议全家人都参加了,就连平日里帮忙的炊事员、警卫员也不例外。

会议上,一辈子不摸钱的毛泽东竟算起了账,他算着家里一天饭钱多少、菜钱多少、生活费多少,还算着全国劳动人民每天吃多少、穿多少......这场面令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毛主席说着说着,李敏和李讷这两个女儿竟直接哭了。

大家都明白毛主席的意思,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艰苦,如果他的子女日常花销超过了老百姓,那还谈何“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主席想通过这次家庭会议告诉子女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次家庭会议,让大家获益匪浅。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2)

后来谈到这场家庭会议,李敏回忆说:“我们这样的家庭,父亲要我们和普通劳动人民去比,我还有什么话说呢?当时李讷只有八岁,我十三岁才到父亲身边,这还不是主要说给我听的?”

毛主席不许干部带子女外出视察,但如果觉得有的视察可以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他还是会带上李敏。

但毛主席带她出去会有约法三章:

第一、李敏跟随自己外出要穿着得体,不必讲究但要干净;

第二、李敏只能跟在工作人员后面,不能伴随自己左右;

第三、在接见地方领导和代表时,李敏不能抛头露面。

这三条,毛主席要求李敏必须照办,不许打一点折扣。

有次毛主席外出视察参观,李敏不小心走快了一点,把一位工作人员挤到身后去了。毛主席发现后瞪了女儿一眼,李敏还以为是自己衣着不干净,便开始整理衣着,但父亲严厉的目光仍没有在她身上移开。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3)

李敏这才发现是自己站错了位置,便连忙退到了后面。之后整个视察下来,李敏再也没有“僭越”到工作人员的前面。

视察完毕后,李敏虽然犯了错,但受了父亲的冷眼,心里还是有些不愉快的。

她想着:“我没说话,也没吭声儿,不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待着、看着嘛!我根本没有任何地方做得不合适嘛!”

毛主席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开口问她:“娇娃,想什么事哩?”

“没有......没有想什么......”

李敏看着父亲慈爱的脸庞,想起了他经常三令五申的话:“有工作人员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不要随便站在我身旁把他们挤走。这是他们的岗位,是他们的工作,这是组织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他们如果不在我身边,那就是失职,失职那是要挨批评的......”

想完,她冲父亲发出了道歉的笑容。

毛主席也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微笑着原谅了女儿。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4)

李敏上中学的时候,毛主席经常给她布置读书任务,让她提高中文水平。比如有一次,他让李敏没事儿时读读《三国演义》,还时不时地去检查一下。

“娇娃,我给你的任务你完成得怎么样了?《三国演义》读了多少了?能不能读懂?”

李敏压根就没读懂,但她知道不能对父亲说谎,必须说实话:“爸爸,都读过了,但《三国演义》我真的读不懂,越读越糊涂,总感觉他们在乱打仗,我脑子都成乱麻了!”

女儿没有撒谎,这让毛主席很是高兴:“糊涂了,说明你认真读了,那就先放一放,先读其他的。”

毛主席教育孩子,既不对他们放任自流,也不对他们过于严苛,而是刚柔相济,恩威并重,既对他们严格要求,也给予他们父亲应有的关爱;既让他们学会以身作则,又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该有的温暖。

如果孩子们没有达到要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毛主席便从来不去逼迫孩子做他们暂时没办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李敏读《三国》,暂时读不懂,以后可以再读。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5)

爱而不溺,严而不苛,这就是毛主席教育子女的方法,也为全天下父母做了个榜样。

一如既往的父亲

李敏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与此同时她还遇上了自己的爱人。

这便是后来与李敏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孔令华,他还是李敏在八一小学时的同学。

成年之后,孔令华对李敏有了感情。

首先,孔令华给李敏写了一封让她羞红了脸的情书,后来在毛泽东身边一位姓王的医生的指导下,李敏也给孔令华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回信。

那时的孔令华还不知道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而且对方还不怕麻烦地写了信,所以李敏清楚这绝对是真爱。

互通情书后,这段“地下恋情”算是彻底公开了。

李敏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6)

毛主席问道:“小孔的父母叫啥?他们都在哪里工作啊?”

“这......这我还真没问过。他......他也没说过。”李敏那时就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哪管得了这么多。

毛主席故作严肃:“那你怎么能跟人家交朋友呢?”

“八一小学收的都是军队干部子女,我想他父母也应该都是军队的干部嘛!”李敏说。

“家长都不知道是谁,你怎么谈对象哦?”

“我是跟他谈朋友,了解家长干什么?”

“还是要问一问,了解情况嘛!”

父女二人这一幕对话,像极了百姓家里老父亲听宝贝女儿谈对象后的场景。

孔令华的父亲是开国中将孔从洲,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乐了:“孔从洲是沈阳高级炮校校长,我们熟悉,熟悉!”

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亲自给孔令华和李敏主持了婚礼。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7)

毛主席知道,这个女儿不管到哪里,永远都是自己的“娇娃”。

这种对女儿深沉的爱,毛主席甚至持续到了逝世之前。

不管毛主席的人生有多么辉煌,到了老年,都是一位渴望子女陪伴的老父亲。在别人眼里他是主席,可当子女来到身边时,毛主席只能是父亲,而且一如既往。

结婚后的李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很少去看望父亲。眼看父亲一天比一天苍老,李敏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她偷偷躲在一边擦眼泪,就是为了不让父亲看到。

从毛主席重病缠身到逝世,李敏总共才去看望过父亲三次。

李敏最后一次去看毛主席,是在他逝世的前几天。

看着被病魔折磨得不像样子的毛泽东,李敏强忍着泪水,叫了一声:“爸爸。”

谁知毛主席好像回光返照了一般,神志居然清醒了一些,拉着宝贝女儿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流着泪点了点头。

毛岸青告诉李敏(毛岸青告诉李敏)(18)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毛主席慈祥地说,就像她小时候一样。

不等李敏回答,毛泽东又问:“你今年多大了?”

“39岁了。”

“不,你今年38岁。”

李敏没想到,父亲在病入膏肓之际竟还记得她的年龄,甚至比她自己记得都清楚。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幸逝世。

那一天,李敏一看到父亲已经冰冷的遗体,直接失声痛哭起来。

后来,老年的李敏回忆父亲时说过一句话:“现在的我已经彻底平民化了。”

回到人民群众中去——这就是毛主席对女儿李敏最后的教诲。

或许,当李敏最后一次来看望毛主席时,毛主席看着宝贝女儿,思绪会回到28年前12岁的李敏在香山双清别墅当面喊出“爸爸”的时候。

那时的父女俩紧紧抱在一起,分也分不开......

(全文完)

【文:杰瑞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