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经典的十句名言(三国我最冤一句俗语)

我是廖化,我很委屈,就因为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我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任何人提起我都没有好话。没有人记得我的累累功绩和赫赫威名,让我恨不得回到历史上,好好和这句谚语的创作人进行亲切而又好的交流;嗯,我不会拿刀的,会吓坏观众。

现在,我要为自己正名,我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三国最经典的十句名言(三国我最冤一句俗语)(1)

我廖化不是普通人啊,本来我叫廖淳,后来改了名字叫廖化,字元俭;我的家庭背景很不一般,起码比什么关羽、张飞、赵云啊这些贫寒人士要好很多;家族世居沔南,往上数都是豪门世族。得益于家族的优越条件,我从小习文学武,习得一身好本领。

然而,世事无常,没想到乱世就这么来了,而我还是个孩子。在兵锋的肆虐下,家族被冲散了,我流落到北方;后来仰仗着自己的一身武艺,我渐渐的聚集了一些队伍,占据了一个山头。

建元五年(公元200年),我终于到了自己的一个机会:我终于遇到了一个名人,正在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我的同伴不小心,截到刘皇叔的家眷,我只能栽了同伴,向关羽势力低头。没想到,关二爷过于小心,不接纳我这个山贼,于是我便只能带人重回荆州,想要建立一番事业。

万万没想到,我最终还是成为了关二爷的部下,毕竟荆州还是成了关羽的地盘,所以我又投奔了关羽成了他的主簿。

兢兢业业的工作,夜以继日的努力,还是失败了;孙吴背叛了我们,关将军被杀,我被迫投降了孙吴;但是,身在吴营心在汉,忠诚是关二爷部下最大的亮点;为了不引起注意,我只能使出“金蝉脱壳”大法,假死脱身,趁机带着母亲昼夜西行,重新奔回蜀汉的怀抱。

然后,我终于开始自己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赫赫威名,威震中国。

章武二年(222年)春,刘皇叔亲率诸将东征孙吴,我被任命为宜都郡太守。并被任命为军队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我率领部队且战且退,顺利地保住了有生力量。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我升任丞相参军,后来又先后担任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同年,我还拿到了诸葛丞相亲自推荐的“茂才”称号,堪称此生无憾。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我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两军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想要夹击我的大军。但是怎么可能,想我允文允武,顷刻间便发现了他们兵力分散的弱点,而且不少敌军甚至驻扎在非险要之处,良机不可失,我我住机会进攻,击败游奕,阵斩王赟。

延熙十一年(248年),我已经接近六十岁了,凉州羌胡叛魏来降,我随姜维率军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抵抗郭淮进攻,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壮我蜀汉声威。

景耀二年(259年)六月,我已经接近七十岁了,终于升任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兼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虽然官位与张翼相等,但是我的官位还在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

景耀六年(263年)八月,我已经八十了,竟然又经历了亡国之耻;司马昭兴兵进攻我蜀汉。后主刘禅派遣我去往沓中支援姜维,我率军北至阴平,听闻魏将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停下来等待,观察敌人动向。万万没想到,刘禅这厮竟然投降了,只是一只偏师就吓破了后主的胆,没办法,我也遵命请降。

景元五年(264年)春,作为降将,我和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远游,在八十多岁的年纪,我离开了人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回想我的一生,我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因为我的人生确实波澜壮阔,我见证了整个三国的诞生与消散。这样,在临终的时候,我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中原大陆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复兴汉室而奋斗。

三国最经典的十句名言(三国我最冤一句俗语)(2)

所以我想说,我不是谚语里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我并不平庸。

毕竟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姜维北伐时,蜀国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没什么人可用了,所以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其实是:团队里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