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1)

开栏语:

过去21年间,松山湖从科技产业园出发,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再到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城市实现从“园”到“城”的华丽蝶变,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频频出圈。

松山湖何以始终勇立于时代潮头?满怀对松山湖科学城的好奇与期待,连日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各重点高校的30余名优秀大学生记者,与年轻的松山湖科学城相遇,通过实地走访大装置、大平台,与园区科研人员、创业者对话中,他们写下了自己的观察与答案。

当年轻的科技“发烧友”遇上年轻的松山湖科学城,他们将碰撞出什么样的花火?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松山湖科学城奋力当好青年人才的“引路人”“蓄水池“和“加油站”,一批批志同道合的科技“发烧友”汇聚于此,让青春的梦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将松山湖视作开启精彩人生的新起点,这里20.38万就业人口中,平均年龄仅26.8岁,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近一半,朝气蓬勃的城市气质日益凸显。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2)

松山湖成为广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地。

资源支撑

追逐心中的“光与电”

“做科研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足够的恒心、耐心。在松山湖的日子里,我慢慢体会到了做科研的乐趣,离我心中提高光电转化率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来到松山湖做科研近一年半时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9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潘祚坚这样评价道。

潘祚坚始终对物理学怀有憧憬与热情。“光与电,从物理上看,是很美的”。本科期间,他参加了北京大学暑期学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实践等活动,从这些活动中逐渐熟悉了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也确立了半导体物理研究方向。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3)

潘祚坚进行第三代半导体红光铟镓氮micro-LED技术实验。

有冲劲、有动力、有意义,潘祚坚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领域。“第三代半导体主要应用于光电领域,目前制备过程中不受光刻机制程限制。同时第三代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5G通信和下一代显示技术等产业密切相关,在实验室完成有关中试、产业化技术研究后,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4)

北大光电研究院。

目前,潘祚坚所在团队主要以第三代半导体Micro-LED显示应用研发为研究方向。像素点是显示器显示画面的最小发光单位,由红光、蓝光、绿光三个像素单元组合而成。

“蓝光与绿光的电光转换效率都很高,分别可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和百分之四五十,但红光Micro-LED的效率却不到百分之五。”潘祚坚表示,相较于蓝光与绿光,红光的波长最长,用于显示时红光波长一般要达到630nm左右。波长越长,在氮化镓内掺的铟元素就越多,质量就越差。

“我们目前在探索如何在保证质量情况下,掺入铟元素,从而提高红光micro-LED的电光转换效率,最终达到降低功耗的目标。”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5)

特训营学员走读北大光电研究院。

潘祚坚认为,松山湖为研究团队使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提供了实验设备,为研发第三代半导体红光铟镓氮micro-LED技术提供了大力支持。“松山湖的实验材料供应很充足,处理问题的效率很高,也有很多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配套的企业提供支持,比如中图半导体提供图形化衬底工艺,这些都对我们的实验进展帮助很大”。

在松山湖生活一年多时间,潘祚坚在科研工作之余也经常散步在松山湖公园、绿道中,在山水交融的生态环境中放松身心,汲取灵感。在他眼中,“年轻”“科技”“自然”是松山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未来,潘祚坚将会继续扎根松山湖,攻坚半导体物理领域,成为下一个坚持科研的“湖里人”。

联合培养

感受绝佳科研氛围

“我已经在松山湖做了半年多的实验了,这里科研环境好,实验室提供的设备也很先进,让我接触到了许多在大学课本里看到的材料。”自今年参与暨南大学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培养项目来到松山湖后,李枧感受到了松山湖科学城绝佳的科研条件与氛围。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6)

李枧操作非晶材料制备实验设备。

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据悉,实验室已与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合作,培养研究生达213人。

目前,李枧所在的非晶材料团队团队,正在进行新型非晶合金材料研发与非晶合金的应用基础研究。在非晶材料团队实验室里,李枧操作非晶材料制备、测试的精密仪器,向记者展示了制备非晶合金材料的步骤之一。

“我做的实验其实就是要先通过设备融化获得目标合金,后期再经过甩带机制作出非晶合金。”李枧谈到,非晶合金兼具金属和非晶、固体和液体特性,是颠覆性的新一代高性能金属材料。团队主要从事开发具有高强韧、超稳定、单质等极限特性的非晶合金材料体系的相关实验和研究。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7)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们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外,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当前,实验室以“材料科学”为主题,加入了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大家庭,并建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首家材料科学博物馆。解玖远是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研三学生,他每月都会在博物馆为小朋友们做三四次科普讲解。

“通过科普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8)

博物馆科普活动。

湾区探路

让兴趣成为事业

一座“悬空”于地面的房间,走进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是全消声实验室。在这样科学严谨的环境,宋哲超正在向大学生记者们测试耳机的降噪能力,介绍降噪耳机背后的技术原理。

今年9月,湾区声学实验室的运营和技术负责人宋哲超初入松山湖,选择在这里开启下一站的声学探索之路。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9)

宋哲超在全消声实验室中进行测试。

“声学和音乐相关,这让我的研究和工作都很有意思,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解决很多技术问题,还可以把这些应用到研发工作当中。”自高中毕业到读本科期间,宋哲超当过很长时间的音频发烧友,经常捣鼓钻研音响、耳机等音频设备。

“俗话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其实声音在很多情况下是突然闯入你世界的第一感知。”怀着对声音的无限好奇,宋哲超在广阔的声音世界里不断探索与钻研。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10)

全消声实验室。

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毕业后,宋哲超选择来到位于松山湖的中科院声学所东莞电声产业基地——湾区声学实验室,将声学作为事业继续下去。目前,他在实验室担任运营和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整理采购清单、仪器设备测试及相关方案的规划与问题解决等工作。

“松山湖就像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大家会被它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来了这里之后,我发现‘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这句话果然名副其实。”宋哲超提到,在松山湖,声学领域的工作者不仅可以扎根实验室做好基础性研究,还可以走出实验室与声学企业近距离接触。据了解,湾区声学实验室自运行以来,已经与华为、东莞市惟声科技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提供声学实验测试服务。未来,实验室也将为更多的声学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试验、孵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松山湖高新科学园(走读松山湖科技)(11)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对待学问往往讲究‘学以致用’,我希望能把自己所做的声学研究落到实处,而松山湖湾区声学实验室给了我很好的成长土壤。”宋哲超欣然表示。

【大学生记者 】张弛 陈宇丽

【记者】张珊珊 郑国豪

【图片】孙俊杰 黄政正 陈雅靖(实习生)

【作者】 张珊珊;郑国豪;孙俊杰;黄政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