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

前言

长城,别称"万里长城"。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长城累加起来的长度超过了两万多公里。这是什么概念?我们中国的最东边到最西边也不过五千公里左右,而长城之"长",达到了其四倍之数。在古代那种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修建这么"长"的长城,得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秦朝甚至因为在修长城一事上不恤民力,导致二世而亡。那么,为何后世王朝还会继续修长城,还把长城修得那么"长"?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形势所然;其二,自然环境。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1)

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

一、 形势所然

1、 秦朝抵御匈奴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防御犬戎等外部势力,便修建了很多传递军事信号的烽火台,算是为长城的修建开了个头。东周时期,不仅东胡、匈奴等外部势力崛起,各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战不休,于是乎,诸如齐长城、赵长城、楚长城等长城都应运而生。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下令拆除像楚长城这种处在内地的长城,保留了像赵长城这种处在边界的长城。当时,匈奴气势正盛,占据了河套地区,对咸阳的安全产生巨大威胁,秦始皇不得不面对匈奴问题。然而匈奴不是六国,六国是据城而守,只要破城即可,匈奴却是逐水草而居,很难像灭六国一般消灭匈奴。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2)

匈奴占据河套地区

在秦始皇看来,如果要彻底消灭匈奴,那么就必须倾国之力,让军队远征塞外。然而,就当时的国力而言,实难支撑,就算把秦朝的国力耗尽,也未必能达到目标,秦国内部必然还会生乱。要知道汉武帝用几代人积攒的家当去和匈奴血拼都扛不住,晚年还一改往日强硬作风,选择罢战息兵。秦始皇时期的国力又能做到什么程度?

综合考虑之后,秦始皇选择了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修建长城。他先派大军收复河套,将防线推到黄河以北,然后让军队停止进攻的脚步,转而以燕长城、赵长城为基础,修建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线。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下令在长城以内修建了多条直道,以直道和长城构建军事防御体系。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3)

秦长城示意图

2、 明朝抵御蒙古

明太祖虽然驱逐了蒙古人,但是回到老家的蒙古人却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胁。面对威胁,明太祖也采取过行动,他曾数次派大军进攻北元,可惜的是始终未能毕其功于一役,更糟糕的是还有岭北惨败。

明太祖最终决定效仿秦始皇,建防线、稳基础,他让徐达修建了居庸关、古北口等城关要塞,还将自己的一些成年儿子分封到北部地区,并下令修建了九座军事重镇,俗称"九边"。由于明成祖继位之后把都城迁到了北平,针对蒙古的防御体系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即使明成祖曾经多次亲征塞外,他依然没有放弃防御,因为攻和防向来都是一体的。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4)

明太祖封藩戍边

明成祖为了让"九边"的协同性更强,下令修缮历代王朝留下来的长城,同时也将一些断开的长城给连接到一起。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历代皇帝对于长城的建设更为重视,不仅修得长,还修得牢,甚至像处在京城北边一带的长城,更是修得如同铁桶一般,一层还不够,搞多层。

辽东女真崛起后,明朝皇帝又在蓟东一带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长城。由此,明朝的长城实现了历代长城中的三个"最",最完善的体系、最大的规模和最好的质量。明朝以长城、军镇和卫所为核心,采取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模式,形成了一套网状式的梯层次防御体系。可惜的是,其结局依然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5)

“九边”重镇和长城构筑的明朝北部防线

二、 自然环境

1、 依地形而建

长城如果是修建在平原地区,防御效果很有限,所以无论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主要都是依山而建,那么有人会问,有那么多山可"依"吗?还真的有,北平一带的燕山山脉、河东之地的太行山脉、河套平原以北的阴山山脉、河套以西的贺兰山脉、河西之地的祁连山脉,绵延数千里。

其中,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被称为"河北",阴山以南、贺兰山以东被称为"河南地",太行山以西、阴山以南被称为"河东",历史上多少风云人物在这三处地方演绎出了自己的辉煌,三处地方在古代的地位可以堪比今日之长三角。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6)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对于古代王朝来说,这三处地方都是要害之地,无论失去哪一处,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唐朝安史之乱后,河北割据,导致藩镇之祸日益严重。故而,秦朝之后,依然有很多王朝继续构筑长城防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守护这三处地方。

然而,山与山之间并非总能相连,如果只是依山而建,那么山断开的地方就很容易成为薄弱点,所以即使山断开了,长城也不能断,只有整个防线连成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如此下来,长城岂有不"长"之理?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7)

山与山之间的长城

2、 因气候而来

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分别是因气候而来,因为气候决定了降雨量,而降雨量决定了生产方式。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的应该知道有一条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存在,这条线的走向大体上是从大兴安岭的西端到燕山,然后斜插河套地区,过黄河,到长江上游,最后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的东南方向因为有季风影响,所以降水量较高,而其它方向的降水量较低,降水量较高则适合农业,降水量较低则适合畜牧业。结合历史和地理来看,这条线刚好把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隔离开了。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8)

400毫米降水线

长城的走向也有很长一段和这条线几乎吻合。不仅如此,燕山至辽东一带的长城把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分开,河西走廊一带的长城把沙漠戈壁给隔离开,阴山一带的长城又刚好把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分开,这一分就又分出了学问,诸如关于年活动积温、干燥度、年太阳辐射总量等方面的一些关键性的等值线刚好也是这样把这些相关地方进行分离的。

换而言之,长城仿佛不是古代人建的,而是现代人结合气候情况来建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当然,这只是笑言,但是却足以说明长城之"长"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回过头来说,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既然有这么长,那么长城岂能不"长"?

为什么长城这么大(长城为什么会那么)(9)

万里长城永不倒

结语

很多人说长城没用,更没有必要那么“长”,其实不然,长城和武力之间的关系就像盾和矛的关系。倘若只有矛,一旦力衰之时,就难以自保;倘若只有盾,就算力壮之时,依然只能龟缩于后。只有一手拿矛、一手拿盾,方才能做到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既然需要长城发挥出盾的作用,那就得具备整体性,不然一小段、一小段的分布,起不到任何作用,徒废人力、物力。受自然环境影响,华夏大地上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很长,这样一来,长城就必须得足够“长”,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史记》

《明史》

《中国地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