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

茶事

俗话说天下茶馆数中国,老百姓的市井生活离不开它,“市”指的集市,“井”就是为茶馆。文豪苏东坡诗曰: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便有茶无酒,因喝茶胜过饮酒之处在于不误事,而且价廉物美。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的叶新莲的茶馆对联曰:为人忙,为已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此联俗中见雅,道世人辛酸中又有谐趣,流传甚广。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1)

阿庆嫂

新京戏《沙家浜》中,阿庆嫂有一段精彩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它是汪曾祺先生写的,既符合阿庆嫂茶馆老板待客人的热情周到,又体现出她的机智冷静与应变能力。除此之外还具有南方水域的地方特色,唱词巧妙运用了数字和茶馆文化元素一一人走茶凉。

茶馆

茶馆由来已久,早在唐玄宗时期就有了叫“茗铺”。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之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2)

茶馆,这个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地区称茶馆为“茶楼”,而京津地区又称为“茶亭”。杭州茶馆之所以叫“茶室”是别有意境的,一个“室”字,既可以是文人的书室,又可以是佛道的净室。

杭州茶室讲究名茶配名水,品茗临佳境,并贵在一个“真”字。观西湖品清淡略带苦涩又有回甘的龙井茶感觉,杭州人才可讲究的乐趣。

市井茶馆文化中,最有名的不外三地,北京,广州,成都了。

四川茶客们只是简简单单喝茶,热热闹闹聊天。北方人们则会嗑着瓜子喝着大碗茶,再顺便听一段相声。广州的茶馆叫茶楼,“富贵气派”较重,茶点精致多样,成为广州人休闲生活中一大特色。把饮茶称为“叹茶”(即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广州人至今仍流传着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之意之"叹一盅两件"口头禅。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3)

清代广州的茶馆

一,广州早茶,茶水已经成为配角

说起广州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又出现了独立的茶楼,称作“居”,如老字号陶陶居。

再到光绪期间,“居”改为“楼”,一般高3层,底层有六七米高,二三层各高5米左右,舒适清雅。如老字号莲香楼,楼上雅座的说法正是由此而来。

作为一种民间饮食风俗。“请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一般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饮早茶,广州人有的是当作早餐的,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他们会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4)

广州早茶

广州老字号“陶陶居”有一副对联写道:“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二,市井的北京茶馆日渐消失

老式的北京茶馆,里面摆着大八仙桌,大长板凳,喝茶时水钱与茶钱分开来算,茶馆用的茶壶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大肚子,细长壶嘴的铜搬壶,样子十分漂亮,固定在火上烧随时候用,沏茶时从柄上一搬,后面翘起,开水即从壶嘴中喷出。

老北京有很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经常是卖茶兼有小吃、清唱、评书、大鼓等。用茶量大,老天津人讲究一日三茶,但文化气氛不突出,这是北方市民茶馆的共同特点。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时候,就常到青云阁茶楼里去喝茶。随着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变迁,茶馆却慢慢地走上了更讲究消费体验的“升级”道路:一个个的中式布局,变得不那么拥挤了,也更讲究起茶道来。

如今市井的茶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多是讲究茶香茶道,注重消费体验的中式茶馆。如同消失的旧式澡堂子,老式茶馆也随之难寻,也难看到老舍笔下,那种京味十足的裕泰茶馆了。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5)

老舍茶馆

三,市民茶文化最典型的四川茶馆

四川人的生活以餐馆和茶馆为中心。俗话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四川茶馆是一个很市井,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场所。四川人最爱喝茶泡茶馆,手把盖碗茶,多少兴衰事尽付笑谈中。因此,茶文化在四川已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虽然四川茶馆除了卖小吃,现代还增加了棋牌、赏花赛鸟,内容愈来愈丰富多彩,作为民间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始终没变。世事变迁,茶馆文化中唯川味茶馆的韵味一直保留了下来。

川味茶馆中,最具特色的是成都茶馆。

成都茶馆有“茶馆冠天下”之说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已成一大景观。据《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末年成都有茶馆454家,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茶馆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饮食本身的意义。难怪旧时蓉城号称“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6)

盖碗杯

成都人喝茶喜欢用盖碗泡,讲究泡毛峰和红茶,茶馆一定要木桌配竹椅,铜壶配老虎灶。茶具是“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3部分。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盖碗一则卫生,二则保温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成都茶馆一般不大,茶倌手上提把铜壶满堂穿花,见茶客们一进馆,左手拿七八套茶碗,右手提壶快步迎去,“当、当、当”先把茶船一一撒在桌上,再将茶盖搁在茶船旁,后把装好茶的碗放进船里,接着右手中的壶把同手腕同时转动,壶嘴由后转向前,大姆指将壶把夹在虎口上,其余四指一压一松壶把,壶嘴一落一起,射水冲出刚斟满茶碗,不见桌上地上撒出一滴来。

技术熟练的老茶倌偶尔高兴,便来点真功夫把壶提到齐臂高,老远作一个“雪花盖顶”,或反手来个“苏秦背剑”,开水划条优美的弧线滴水不透地斟了个满,最后小姆指把茶盖子轻轻一勾,来个“海底捞月”稳稳地扣住碗口,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7)

茶壶

老茶客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啜茶,茶水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茶香满喉。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

传统闲适的成都茶馆还是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茶客可边饮茶,边欣赏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晚上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


茶馆之都饮茶文化(难得浮生半日闲)(8)

成都茶馆

与广州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点心讲究种类繁多不同,成都人喝茶就是喝茶,一般没有吃东西的习惯,不时还有掏耳朵的、算命看相的 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休闲的慢生活。

不管是临街的还是公园里的老铺,还是河边柳下的小摊,简简单单地喝喝茶聊聊天,就这样悠哉悠哉地,摆摆龙门阵,一下午就过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