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1)

杨雄,社会学博士,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历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目前系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著有《有机教育》等书。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2)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题为《某种教育》的漫画:一位师傅用力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具里按,桌子上站着一排一模一样的小泥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因此在文章中写道:“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

他提出“教育是农业”的理念,认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然后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我很认同叶圣陶先生的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缓慢培养人的过程,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

如果把教育当成工业,就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就业困难。因为工业化生产是遵循市场规律,看见市场缺什么就迅速生产什么。为了降低成本,工厂一上产品线就要大量生产。

很多父母不管孩子的天赋、兴趣、个性,什么专业火就给孩子报什么。所以有一段时间,孩子们一窝蜂地去学习法律和计算机。孩子被教育得一模一样,没有个性和特点,适用性很差。因为产能过剩且没有竞争力,导致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反而不如高职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这种教育生态是必须改变的。

比起工业,农业要更加多样化。播种在同一块田地里的麦穗,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长得粗,有的长得细。孩子就像麦穗一样,有自己的天赋、气质、个性和生长节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3)

另外,因为工业是标准化生产和流水作业,所以不允许出错,否则生产出来的就是“废品”,一般工厂都有报废制度。在中国的大学生里,重度抑郁症的发生率在2%左右。抑郁的原因很复杂,但肯定与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教育和过分竞争相关。

但在农民眼里,庄稼长成什么样都是宝:长得好的做粮食,长得差的做饲料,连秸秆都能被加工后利用。所以,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还有一层意思是,作为父母,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

列宁说,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犯错,是儿童大脑自我纠正、不断进化的必然过程。儿童认知模式的成熟需要千百次尝试,从犯错中汲取经验。如果孩子不犯错,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承担。

但是孩子犯错时,父母需要给他指明一条出路。举个例子,小学二年级时,儿子有一天回家火气很大。我先让他洗脸、换衣服,等他吃了几块点心,情绪稍微平静之后,才问:“儿子,今天你看起来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了?”儿子回答说:“老师因为其他同学的错误批评我,我很生气,和老师顶嘴了。”

我没有马上要求儿子向老师道歉,而是留给他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去反思、顿悟。直到吃完晚饭,我才找机会问孩子:“那你打算怎么办?”儿子决定第二天自己去和老师解释。等第二天回来,他依然不高兴,问题似乎没有解决。

我又重复了前一天的过程,先处理他的情绪,让他感受我对他的爱和接纳,然后再分享我经历过的类似故事,给他一些忠告和建议,但还是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给孩子出路的意思就是父母不否定、不指责、不冷漠,接纳孩子的错误,并且培养他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4)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5)

静待花开,不要催熟孩子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意思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顺天时、合人意,尊重客观规律。教育和农业的相似之处是:种田须“守天时”,按照庄稼生长的规律,插秧、施肥、培土、灌溉、防虫害,然后静待花开。教育则要“顺童心,合人意”,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按照每个孩子成长的节奏慢养。

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热衷“催熟”孩子。一种是拔苗助长,对孩子过早教育。因为信奉“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在孩子还没到消化理解能力的年龄段,父母提前介入开发抢跑道。

很多早教机构都会展示 0~3岁儿童神经元突触的发育图片给父母们看,说大多数孩子说话、视力、听力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1 岁前就达到最高峰,掌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 2~3 岁时达到最高峰。

因此,3 岁之前是敏感期,如果这时候不开发,孩子一辈子就完了。这种发育图片非常有说服力,因为看起来很科学,于是一些父母赶紧报了早教班。

然而真相是:虽然儿童2~3 岁时,掌管抽象思维的神经元突触密度达到高峰,但此时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好。反而是7~8 岁时,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另外,儿童的大脑发育是有规律的,孩子刚出生时,脑容量约为成人的60%;长到7岁左右,脑容量基本和成人类似。所以,学校要求孩子7岁左右入学,是有认知心理学作为科学依据的。

因此,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能对儿童进行以记忆、正确率为主的大脑认知强度训练,而是应该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帮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父母忙着开发孩子的大脑而忽视生活教育,导致孩子入学后还不会穿衣服,要找老师帮忙。

有一次,我与一名12岁的神童一起做节目,对方因为数学的超高天赋被中科大录取。但是在对话中,我发现神童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稚气的小孩,而且除了数学以外,其他方面都是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事实上,神童出身的少年大学生没有几个事业成功的,出家做和尚的倒是不少,因为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提前上大学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催熟。

另外,父母抢跑道也与小学招生政策有很大关系。前两年,上海、北京的民办学校享有招生自主权,为了让孩子参加招生考试时更有竞争力,有的父母选择提前教孩子小学知识。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6)

在人类学中有一个“剧场效应”:在一个剧场里,原本大家都坐着看戏。突然,有一个观众站了起来。因为被挡住视线,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周围的观众被迫也跟着站起来看戏。

发展到最后,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大家都站起来后,因为个子有高有矮,有的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其他人纷纷效仿,又变成所有人都站在椅子上看戏,看戏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

同理,只要一个人抢跑,其他父母为了不输只能被迫抢跑。竞争加剧后,孩子提前学习的内容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这就是教育的内卷。发展到后来,父母至少要让孩子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才能拿到好学校的入学名额,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很严重。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从去年起,全国各大城市全面严格落实中央所要求的“公民同招”政策。所谓公民同招,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和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同步注册学籍,不得提前组织招生。比如江苏省规定,民办学校在招生中不得进行书面考试和面谈,不能以各种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证书作为前置条件。

民办学校报名人数如果超过核定招生计划人数,将100%电脑摇号进行录取,严禁通过考试成绩分等级收费。“公民同招”让公办和民办学校在招生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教育的内卷。

另一种催熟是施肥过量,对孩子过度教育。我发现,2014年微信群出现以后,父母的心态越来越焦虑。原本,他们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在干什么,只有家长会时才会交流,交流的时间也有限。有了家长微信群以后,父母每时每刻都能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别人家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四十多份文件,倡导五育并举、减负、心理教育等,但是,我们周围还是普遍弥漫着父母的焦虑。一说要减负,学校周末不能加课,父母纷纷送孩子去外面的教育机构补课。

一个父母送孩子补课,其他父母就焦虑了,被迫也送孩子去补课。你补一天,我就补两天;你学这个,我要学更多,又形成了教育的内卷,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没有童年。父母之间互相攀比,极大地放大了整个社会的焦虑。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7)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8)

个性发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我提倡有机教育。现在大家都喜欢吃有机食品,因为它们是纯天然、无污染、符合大自然四季成长规律的。其实,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有机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是符合儿童天性、回归自然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投入到孩子身上,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

有人说,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上海的父母至少要投入500万元。如果孩子出国留学,投入高达1000万元。教育投入越大,期待自然就越高,要求有高回报。就像我们期待自己买的股票能跑赢大盘,期待孩子能超越同伴,考上“985”“211”大学,甚至是清华北大。一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点儿不符合父母期待的地方,父母都会很焦虑。

有一个寓言故事:井里的青蛙很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好心的大鳖同意了。青蛙第一次见到一望无垠的大海时,兴奋地“呱呱”大叫,一头扎进大海里,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让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在大海中遨游。但是青蛙发现,海水又苦又咸自己喝不了,周围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鳌说:“谢谢你啦,大鳖。大海真的很好,但我找不到食物,不能适应大海的生活。”它告别大鳖回到井里,这里虽小,却是最适合它的乐土。

父母需要正视一个现实:中国每年有上千万高考生,最终能考进一本的只占20%~25%,考入“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只有十几万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满足父母的殷殷期待。

如果让成功的标准更加多元,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他可能没办法成为一只遨游海洋的大鳖,但可以做一只自得其乐的青蛙,快乐的人生也是一种成功。现在全国有700万名快递小哥,如果按照父母原有的标准,这些快递小哥恐怕是失败的。但是在上海,快递小哥的平均工资是1.5万元,已经远远高于一本大学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收入。而且,现在大概有7万名研究生因为就业难做了快递小哥。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分离的修行(养育孩子实际上是)(9)

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每个孩子的基因和天赋不同,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更不同。所以,父母不能把目标定死,把孩子的大脑塞满。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守望”与“发现”的过程。守望靠耐心,发现靠用心。

父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发现他在某一领域的兴趣、特性与天赋,因势利导,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个体,成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人,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发展区域。有的运动好,有的画画好,有的语言表达好。运动好的可能成为飞行员、赛车手,画画好的可能成为画家、设计师,语言表达好的可能成为主持人、老师。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岗位构成的,人才多样化才是社会的正常生态。

如果有条件,父母要允许孩子不断地去探索兴趣。发现兴趣点之后,孩子也可能会兴趣转移,这是正常现象不要着急。也许直到上大学,孩子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但是,只要找到真正的兴趣,他就知道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不会迷茫和抑郁。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顺童心、合人意,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和节奏,降低期待,因势利导,给孩子阳光和水分,然后静待花开。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