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风景诗词(星辰文艺龙长吟)

胡杨林风景诗词(星辰文艺龙长吟)(1)

行走的人,挺拔的树

——读张建永手机文学随笔《行走的树》

《行走的树》是建永退休后四年的手机微信集锦。凡写之人,皆有个性,凡写之事,皆有意蕴,凡写之处所,皆有文史价值。这就保证了该书的基本质量。在这个前提下,谈点读后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学人,虽然“长身体时过苦日子,读书时闹‘文革’,结婚生子时‘晚婚晚育’,做官干事时‘要文凭’”,但人生的黄金时段机遇上改革开放、知识爆炸、新旧碰撞和崇尚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的大好时光,这一代学人,固然也有先天不足,但日后得天独厚几十年,他们求知欲强烈,思想活跃,观念开放,知行合一,世俗与高雅共存,治学与治世并行不悖,且少条条框框,知识面广,这代学人是由低谷向上腾飞的一代。但就人文学者而言,毕竟缺乏童子功,国学底子薄,难得专精于一而立基浅,不能搏闻百家以广求善。他们的成就较之人才辈出、高峰叠起的晚清民初的大师们,相差甚远。张建永就属于由最低谷走向腾飞的转折一代的学人。树是植物,不能行走,他笔下这株树却偏偏可以行走,书名显然带有微信人“标题党”惯于以反说、反常、怪癖、陌生化等手段吸人眼球、赚取流量的标题特征。但它毕竟是学者之书,书名自有其正当的出处。读过黄永玉老先生《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人就知道:树不过是一种植物的命名,它“上头大到完全不讲道理的无法无天的大,下头一根光杆子撑在地面……满世界这么插着,到处都是,取个名字叫作‘树’”(《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册》P41)但黄老幼时就觉得,树也是有思想的,“树不会走,光想,光站着想……”“要是人想人,再远,再辛苦,都要走去看看,树就只好站着想了。”(《朱雀城》上册p234)树有思想,显然是黄老赋予的,就像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赋予青山以审美知觉一样。建永承前辈赋予山水植物以思想、情感的传统,以树自喻,说自己就是一株不停顿地思考的树。这个书名还有一层写实的意义:建永退休后不断在山水间行走,车上、旅途、别人休息的间隙,他都在思考。古有厕上、马上、床上“三上文章”之说,现代以来,小车代替了骏马,车上也成了出文章的最佳处所。建永把多年来行走中思考的果实,以微信的方式写成100多万字的随笔,其中40多万字就是“在副驾驶座位上写的”,选取其中优秀者出版成书,这就是他书名中的树之所以能“行走”的由来。笔者“八股文”般的破题,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至少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缘起——意在传达他退休后的思想成果与情感所系。

胡杨林风景诗词(星辰文艺龙长吟)(2)

(龙长吟老师挥毫疾书。)

文学无非写人与叙事,本书以写人居多。建永写人,意在提倡一种人生的态度;建永叙事,指归阐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书43.7万字,166条微信,杂学旁收,书写面十分广阔,思想理念非常丰富,到处都有思想与灵气的闪光;然似可高度概括为,人生与旅游两个主题,十字主旨,即:人生当自强,旅游靠文化。明乎此,便已进入了本书的思想通道。

人生态度一词是作者在研究沈从文时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本书下卷P189《远去的生命和当下的应对—沈从文的生命态度和生命张力》),在本书其它好多人物篇中,作者将自己提出的人生态度具体化了:理想的人生态度是自强不息。《行走的树》中,作者表彰有名有姓者不下百人,他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成就与贡献更是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却高度相似:自强不息终有所成。无论儒商、“雪峰山旅游文化开发人”陈黎明,还是“湘西犟卵”黄永玉,或者“要飞得更高”的王中鸿,在黉门、商场、文坛“三个战场同时打响三场战争”大获全胜的张景龙,当年人称吉大中文四才子,“因个性倔强,常发异见,特立独行而被冠名‘卵泡儿’”的龚曙光、张建永、刘文武、朱奇志,等等,无不是自强不息、终得成功的人生范儿。他们这种人生态度,来自其独立不羁、从不退缩、不达目的不罢手的精神性格,人称犟卵,盛产湘西。他们的行事风格,大道直行,不卑不亢,大气而顽强。他们最欣赏乃至于最仰慕的是曾国藩“扎硬寨、打死仗”“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拼命精神。据此,作者常常以湘西土匪自称。狠与猛,确实是土匪的特性,但并非凡有狠猛之劲的人都是土匪。照陈渠珍的说法,“有良心的拿枪者是军人,没良心的拿枪者是土匪”,有无良心乃区分是否土匪的最大标志。建永不但良心永在,而且常怀一颗菩萨心肠。在《教师节夜读幼安先生“贺新郎”》结尾,直述其行踪与心境时说:近一年来,“常常独对溪山,吞寂寞,饮寥落,目送飞鸿,手挥白云,快慰人生!愿念吾者如青山长青,吾念者如碧水长流。”真乃状若行僧,心若菩提,外动内静,恒念故人;愿青春永驻,快慰人生之善意,可涤荡污浊,净化灵魂。建永为人为事,强而不戾,直而不伤,巧而不奸,似得道家真传:中秉真朴善良之心,内含勇猛精劲之气。强而犟者可建功,强而善者终成名。沈从文自称乡下人,黄永玉自称湘西刁民,张建永自称湘西土匪,名人成名后的自嘲自贬,表面似有三分道理,内里却藏着七分自得的诙谐。

《行走的树》第二大主题是“大地的艺术”,即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势所必然。它是当下扶贫的政治需要与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拉动内需的经济需要。人们由温饱进入小康后,需要开阔眼界,提高精神与物质的生活质量,开展乡村旅游,也是小康社会里人性的基本需求。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这是关乎时代、人性和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建永退休前后用力最多的问题。他凭借自身美学家的眼光与理论优势,就如何从审美的角度,高效地提高老景区、充实老景点,确立新景区,建设新景点,提出了许多有普遍指导价值和实际操作意义的宝贵意见,不少处所多次实地察看,亲自捉刀。前后做了数百场讲座,为数十个县局级单位出谋划策做规划,解决了无数个难题。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思想是,旅游和文化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互为依托,共同提升,这是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根本途径。为此,他被湖南省文化厅、一些地方旅游局聘请为首席专家,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他工于务虚、善于务实的理论家本事。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也许是理论推动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反复循环,国家和地方机构调整时,文化和旅游的思想居然变成了文化和旅游两大机构合并成一个机构——文化旅游部(厅,局)的现实。曾记得,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促成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经济待遇大提高,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促成了人们对“成分论”制度性消解的内心认同。在文化和旅游的机构合并中,建永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理论鼓呼,是否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呢?文学创作与学问修养倘能做到改变现存现实这个地步,当无憾矣。

胡杨林风景诗词(星辰文艺龙长吟)(3)

(右一龙长吟老师,左二作家张扬。)

这恰好体现了建永治身、治学、增强文化修养的又一个特点:将高雅的精神文化与世俗的生存文化融于一身。换言之,高贵的生活情调,纯洁的道德境界,高深的理论修养,所构成的高尚的精神文化,可称之为精英文化;让衣食住行比较惬意的生存技能,则可称之为重欲望的世俗文化。建永身上,长期积累这两种文化修为。世俗文化修为源自母亲的生活实践与艰难的“文革”岁月及知青生活,精英文化修为则源自父亲的文化规范与文化经典的熏陶。不懂实务、没有生存能力、只有精神追求的文化人叫书呆子,没有精神追求、只有欲望满足的人是碌碌无为的庸众。建永这一代文化人,既重实务,又不忽视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条件的改善,尽可能让物质生活精致一点,人生道路通畅一点,上升空间开阔一点;更富有天下千秋情怀和传统知识分子的节操,国家、民族、人民和事业常驻心头,多有大胸怀、大手笔、大担当。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残缺生活中,发现了“残破美”,从残破美中吸取“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像牛耳剜刀,能将人割伤割痛,从而激起震撼、痛惜、哀婉、凄楚等特殊感受,以此唤醒沉睡的感觉与麻木的神经。”做到古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富贵畅怀的情境中能淡薄名利,节制欲望,保持内心的纯净平和,领略生活的诗意,永葆知识分子高贵的灵魂。因此,建永得意时能与千年前官场失意的江州司马、情感失意的琵琶女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正是这两种文化的汇集于身,建永才既写出《艺术思维哲学》等一流学术著作,在课堂内外深得学生喜爱,业余还把湘西旅游搞得风生水起;退休后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左右开弓,拳拳到位。个人的生活境界、精神境界随之大提升,拥有“吾心如山高且静”,粗茶“雀舌”总相宜的那份优雅。基本达到了“诗意栖居”的理想的生命境界。

本书是微信随笔辑录,属于手机文学的新体裁。手机文学的历史很短,读者群确极其庞大,多以离奇的情节、非凡的超人吸引读者。由于微信收入与文字长短、流量多少成正比。那些信息类微文,本可短短十几、二十个字说清楚的,偏偏小孩吃糖,越扯越长;有些人事本来是过去式,偏偏用现在式反复重发;有些微信乍看起来说得有模有样,却查无实据,类似亚谣言。它搞坏了文风,搞乱了时空,扰乱了视线,造成不良的写作风气。建永笔下的微信,据事言理,将身边人事从哲学和美学的层面作思想探索,亲切而深邃;时间地点因果等各种要素齐备,完全真实无误;文字短小精悍,从不挑逗戏弄读者的感情,严整、规范,为新兴的手机文学开拓了新的导向。《行走的树》的面世,确有纠正手机文学不良风气的积极作用。

这样说来不是全然没有遗憾。建永的有些微信,觉得有笔力不到的地方。丁玲与沈从文友情中断的根本原因,郭沫若后期人格的萎顿,吴越精神到底是什么,发源于三清寺的中国道家文化的真谛何在?似乎都未击中要害。是顾虑所累还是功力不逮,便不得而知了。

2022.4.24

胡杨林风景诗词(星辰文艺龙长吟)(4)

(在吉首大学校友会上,龙长吟(右一)与张建永同席。图片均由 作者 提供)

复先生龙长吟文

我大学现代文学老师龙长吟先生,是我敬重的有真才实学的先生。现代文学的底子有部分就是龙先生给我夯实的。更重要的是,先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对问题执着研究探索的精神,影响了我,如果对现代文学还有点兴趣,先生之功莫胜于此。

特别让我感怀的,是突然收到先生对我《行走的树》这部书的评论文字。将近四千字的评论,读后让人感慨万千!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为一个将近七十的学生“作业”,还这样伏案审读和写出“批语”,此情此景,怎么不让弟子铭感五内!

读了先生评论,有几点感受,特记之如下:

一、先生对学生“作业”批阅之态度让人感佩。如今很多批评家仅凭看几条目录,翻几页文章,就下笔千言,不是歪解就是棒杀,毫无用处。先生读学生“作业”,极为认真,看得出,如不是逐字逐行阅读,哪能分析如此到位,就这点,让学生佩服到敬畏。

二、先生对三四十年代学人和五六十年代学人的“文化家底”定位,十分精准。严格讲,这几十年的所谓学者之所以难出大家,就在于学养不深,学殖太浅,功力与前几辈学者相去甚远,这是我们的严重不足。

三、先生对学生微信“作业”做出一般人看不到的评价,学生深以为是。1.对《行走的树》书名解读,学生深以为然; 2.对学生提出的“人生态度”做了细致入微的点评,抓住了学生极力想在文章中张扬的生命哲学。在我看来,人生态度,常常可以决定人生成败;3.对第二主题的提炼,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感觉先生到底是先生,能把学生不经意藏在文中的意思,提炼的更为醒目,有点睛作用;4.对学生精神思想来源看的十分精准。的确科学思维来自父亲,世俗思维来自母亲,是双河并流的结果;5.先生对学生微信写作给予了很高评价,这点学生是领受的。为什么?这也是学生写微信的初衷,想在这种大众文化品类中,把世俗和高雅,感觉与思想,精致与粗粝结合起来。看到先生的点评,更增强了我这样做的信心。

四、先生对学生微文的批评慧眼独到。有些确属笔力不到。比如丁玲和沈从文的关系。这本是我正在撰写的《沈从文图传》中的部分,撷取一点,改成微信文体发出来的,而微信文体讲究短平快,这样就有很多内容装载不下,会让人感觉事情没说清楚。有些限于微信体裁限制,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有些写的过于匆忙,没有深究下去。例如郭沫若后期问题,三清山等问题。

微信文体究竟该怎样搞?真还是个难题。因为,互联网写作变化太大。一种文体刚产生,正在走向成熟,另一新文体又出现。你刚熟悉或者刚创新出某种写法,时代就翻篇了。这一惊一乍的新文化新时尚新胃口,让人就像站在龙卷风口之下,总处在创立不了,躲闪不及的窘迫之境中。

五、先生在国内评论界威望极高,建树极多。耄耋之年依然辛勤耕耘,让晚辈钦佩不已。 最后,除了感恩感谢之外,就是钦佩!祝福先生笔耕不辍,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2022年4月27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