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者的真相(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人)

来源:钱江晚报

三个多小时,能做什么?

对于90后神经外科医生金圣榆来说,可以为病人做一次手术。只不过,这次卧躺在床的是他自己,他要为一位远方的患者进行二次捐献。

十年,又能做什么?

十年前,还在读大学的金圣榆,在一辆校园采血车上献血,并留存10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等待成功配型。他说,“当时没想到十年后真的能救助到别人,而且是同一个人。”

11月30日上午,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了“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人”并登上热搜的金医生,听他讲述这次经历背后的故事。

器官捐献者的真相(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人)(1)

得知要为同一人二次捐献

他毫不犹豫答应,也感到些许遗憾

金圣榆是萧山某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去年11月,他接到萧山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后来顺利通过了高分辨配型。

不过,当时金圣榆捐献前有几项体检指标没能达标。为了能让自己顺利捐献,给受捐者创造更多救治机会,工作后从没请过一天假的金圣榆,向单位请了半个月假。这半个月里,金圣榆努力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又进行了多次复查,最终达到捐献要求。

今年1月24日,金圣榆走上采集床,为那个血液病患者捐献了一袋26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给他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没想到8月份,金圣榆再次收到通知,因这名患者的病情原因,需要输注淋巴细胞,红十字会询问他二次捐献的意愿,金圣榆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当时我没有想那么多,看到患者有急迫的需要,我相信换做很多人也会答应。”

11月22日上午,金圣榆下班后便赶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第二天,经过3个多小时,96毫升的淋巴细胞混悬液被顺利采集出来,他再一次为这名患者送去了希望。

器官捐献者的真相(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人)(2)

出于“双盲原则”,金圣榆并不知晓受捐家庭的信息。不过,他在内心一直记挂着患者的恢复情况,默默祝福远方的那一位能早日康复。

二次捐献成功后,金圣榆坦言有些许遗憾,“因为给同一位患者进行二次捐献,说明第一次捐献后,他的恢复情况可能不是很理想。第二次为他输注的淋巴细胞,主要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防止或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复发。”

一次校园献血后不敢换电话号码

受捐家庭致信:“感谢您如期赴约”

说起这次捐献“偶遇”背后最初的缘分,还要回到金圣榆的大学时代。

2012年,金圣榆还在长沙的中南大学念大二。一天下午,医学专业的他下了课,在回寝路上偶然路过一辆校园里的采血车。“当时还有一个同行的同学,我们商量了一下就走进去了,然后献了血。”

献血时,护士开始给两个年轻人科普,告诉他们可以多留存10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将来有可能为患者带来帮助。没怎么犹豫,金圣榆和同学就签下了字。当时的他没想到十年后真的能救助到别人,而且是同一个人。

器官捐献者的真相(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人)(3)

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校园献血经历,冥冥中为遥远的未来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今年1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受捐者家属曾经委托浙江省红十字会向金医生转交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是这么写的:

如果有机会和您见面

我一定要深情拥抱您

您的如期赴约

照亮了我们全家的未来

以后我们也会像您这样

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金圣榆一直珍藏着这封感谢信,还时不时拿出来看,学医的他知道,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极低,因此,每一对成功配对,都无疑是“生命的奇迹”。也因为这个原因,毕业后的金圣榆一直没有换过手机号,他知道未来某天即将“赴约”。

第二次捐献后,患者家属又转交来了一封信,信中写到:

每当想到你的付出

我都泪流满面

世界上怎么能有如此有爱心的好人

让我们碰到了

捐献后的他最大心愿是“未来更多人加入”

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对金圣榆来说,这次捐献经历既是偶然的,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必然的。

“我是个90后。高考填报志愿时,是自己选择了学医,家里人也很支持我。”

谈起学医的初心,金圣榆说,当时他身边有几位亲戚和朋友身体不太好,看到他们的境遇,他逐渐坚定了一个信念:将来走上学医这条路,一定能给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器官捐献者的真相(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人)(4)

如今,他在医院中的工作节奏紧张有序,遇到急难手术,也会加班加点为患者付出心力。

这次成功捐献,让金圣榆对医生这项职业有了新的体悟。过去,他总是手持手术刀的那个角色,这一次,他自己走上捐献的采集床,以另一种方式治病救人。“医生的本职就是如此,只要患者有需要,我随时都可以。”金圣榆也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带动更多人加入捐献志愿者的队伍。

在采访结束时,他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提出一个小小“请求”:“能不能请您向读者做个说明,非亲缘间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在操作上已经比较简单了,不是抽骨髓,而是类似于成分血采集(机采血小板)。在捐献后,经过休息调整,血液各项指标1~2周就能恢复。现在造血干细胞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我真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爱心人士能加入进来。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马庆隆 通讯员 黄慧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