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双手剑为什么失传(秦朝崇武唐朝尚剑)

剑,我国古代短兵之一,在历史上被称为“宝剑”和“三尺”。唐朝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也是一个气度恢弘的年代。唐代家家悬剑,人人佩剑,弥漫着浓厚的尚剑之风,各种剑客游侠穿梭于正史野史之间,豪迈气概透出纸背。那么为何唐朝尚剑呢?尚剑这一潮流起因如何?

一、唐朝尚剑之风因何而起?

1、李唐皇室崇尚武风,推行尚武政策

唐朝,不管是文相还是武将,无论是儒道还是百戏杂技,莫不以持剑为荣。纵观中华历史,凡是强盛的时期,无不尚武。公元前702年,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首创“武举制”,开辟了“以武入仕”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唐代的尚武之风,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为了促进武艺的发展,唐代统治者还制定了许多奖励制度,对于武艺出众者,政府会给予物质奖励,还会授以荣誉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等。统治者所采取的这些重视武艺人才的措施,促进了唐代民众对武术技艺的热情。

唐朝双手剑为什么失传(秦朝崇武唐朝尚剑)(1)

“古之言兵必言剑”,远攻张弓,近搏持剑,剑为百兵之长,著称于兵器之首,把树棒削尖制成的矛和戟自然比不过剑的锋芒。李唐皇室的尚武政策促进了武艺的发展,尤其对剑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时间,各路游侠健儿找到了人生目标,不论是擅使刀剑的侠士,还是精通飞刀奇门兵器的刺客,都以尚武为荣,都以佩剑为乐,尚剑之风日炽。

在尚剑任侠的风习中,唐皇室成员躬体力行。作为隋末英雄中武艺超群的猛人,李世民16岁出征前线,帮助父亲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曾在战场上手刃千人。李世民麾下有一大批剑客供其驱使,明人茅元仪《武备志》云:“唐太宗有剑士千人。”这批剑士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一举夺得天下,也让世人更加意识到剑客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上行下效,于是全国上下争以任侠相标榜。唐代传奇小说《聂隐娘》就描写了依凭剑术为主子效力的剑客形象,舒淇和张震主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就改编自这部小说,电影一开始是这么一幅景象:熙熙攘攘的城郊马市,某大人物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骑马行进,舒淇饰演的黑衣女子面向马队而行,在与大人物擦身之际,纵身跃起,手中短剑猛然刺向其颈部,随从未察觉到异样,大人物前行数米,坠马落地而亡。黑衣女子便是聂隐娘,电影和小说的主人公,古代著名侠女与剑客,效力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后功成而身退。

2、北方草原民族的尚武习俗和悍勇气质传入大唐

唐代剑气激荡,一方面是因为李唐皇室崇尚武风,另一方面也与当时胡风的浸染有关。唐帝国建立以来,国家强盛,不设夷夏之防,包容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很多胡人慕名前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尚武习俗和悍勇气质遂得以浸入,游侠之风在唐代盛行。当年西行路过咸阳的王维用“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诗句感慨咸阳城少年游侠的风流倜傥。从唐代宏伟瑰丽的诗文和灿如云锦的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唐代剑客的矫捷身姿。

唐朝双手剑为什么失传(秦朝崇武唐朝尚剑)(2)

3、剑有着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比德寓意

唐代的爱剑之风与剑的比德寓意也不无关系。唐人认为剑有君子德:剑锐利平直,是为正直;剑藏于鞘中不伤人,是为仁义;仗剑护主,是为忠勇。佩剑者应是正直、仁义、忠勇的君子,由此引发了唐人佩剑、爱剑、崇剑的心理。

二、唐代的尚剑习俗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不只武士佩剑习武,文士也仗剑游学

在唐代,剑并不独属于武士,武士佩剑习武,文士仗剑游学。剑修长、笔直、光莹,可比文人的铮铮铁骨,文人喜欢拿剑自比,自然也就喜欢佩剑了。唐代许多诗人如李白、李贺、贾岛、杜甫等都爱剑,其中李白有着尤为强烈的佩剑情结。李白十五岁在峨眉学剑,此后“仗剑辞亲,去国远游”。《新唐书》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李白的剑术水平应该是可以的,他的剑不仅仅是装饰之用。但是李白的剑术有厉害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出自李白的《侠客行》)的地步吗?未见得,李白的《侠客行》其实写的是燕赵侠士,与他自己没有关系。但是这首诗脍炙人口,读者不求甚解,李白遂被捧为“剑仙”、“大唐第二剑客”(大唐第一剑客为裴旻)。那么李白的剑术到底是什么水平?他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诗中回忆道,当年我李白腰间挂着延陵剑,身穿玉带明珠袍走在路上,谁料被一伙斗鸡徒围困,被他们恐吓备受煎熬,幸亏有陆调先生你冲出重围,赶去清宪台找救兵,方才把我解救出来。

2.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唐朝双手剑为什么失传(秦朝崇武唐朝尚剑)(3)

唐代尚剑风俗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剑舞盛行,无论是大明宫里的御前演出,军中的犒慰庆典,还是民间的友人宴饮,其间都有大量的剑舞表演,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唐代有位擅长舞剑的顶级流量小姐姐——公孙氏。开元五年,稚龄的杜甫在郾城观看了公孙氏的剑舞,五十年后,在四川夔府家中,又欣赏到了公孙氏弟子李十二娘的剑舞,无限感慨,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写道,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盛颜,翩若惊鸿,一曲剑舞冠绝天下,引来观者如山。唐玄宗爱乐舞,他开设教坊,创建梨园,在八千多梨园乐女中,公孙大娘的剑舞独步天下,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对剑舞的观赏热情非常高,唐皇室对剑舞也极为热衷。

唐代除了公孙大娘,还有一位剑舞名家,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大唐第一剑客裴旻。唐文宗李昂曾颁布一道独特的诏书,御封李白的诗、张旭的字、裴旻的剑为大唐“三绝”。王维写过一首《赠裴将军》,里面有一句“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足见裴旻剑舞之绝。

三、剑在唐朝的影响力究竟多大?

1. 唐是诗的时代,剑则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唐代有许多诗人摄剑入诗,后人至今读来仍可以感受到如虹的剑气和灼灼的剑光。李白曾师从裴旻学剑术,剑术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统计,《全唐诗》收录的李白的近千首诗中,除去地名,出现剑的诗句超过103句。余光中笔下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可以说是剑触发了诗人的侠气义胆。

2.剑成就了大量仗剑天涯鲜衣怒马的剑侠小说

唐朝双手剑为什么失传(秦朝崇武唐朝尚剑)(4)

唐代是剑侠小说的勃兴期,出现了许多剑侠小说,体现了唐人的剑崇拜心理。剑在唐人的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剑主持正义,秉承着独特的正义使命。文人阶层期待剑能斩尽孽臣邪佞,免其祸国害民;下层民众企盼剑能锄强扶弱,削除世间不平。剑侠小说代表了唐朝民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企羡。《聂隐娘》和《虬髯客传》可为唐代剑侠小说中的佼佼者。《虬髯客传》刻画了红拂、李靖、虬髯客三人之间的传奇故事,三位主角负剑行侠,纵马天涯,他们的故事在多部影视剧中被演绎,比如《游龙惊凤》、《风尘三侠之红拂女》、《隋唐英雄》。唐代剑侠小说数量较多,而且质量优异,它们对剑及剑文化的演绎和诠释淋漓尽致,后世剑侠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叙事手法、剑术招式都深受其影响。

3. 剑催生了书法家的绝妙丹青,激起了画家的灵感情思

唐代书法家张旭擅长草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唐代剑舞大盛,观者甚多,别人只看到矫健优美的剑舞,张旭却看到了纵横开阖的书法神韵。《太平广记》记载,张旭住在邺县的时候经常买票去看公孙大娘舞剑,剑舞在形态绵延不绝而在神态上飘忽不拘,张旭醍醐灌顶,从中领悟到用笔之道,自此书法有了质的进步。可见,剑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唐朝双手剑为什么失传(秦朝崇武唐朝尚剑)(5)

开元年间,裴旻的母亲去世了,他想请画家吴道子在寺观中创作壁画为母亲超度。此时吴道子废画已久,提不起精神来,裴旻当即持剑起舞,为吴道子舞剑一曲启发画思。吴道子观后,画思泉涌,笔墨飞舞,一幅恢弘壁画俄顷而就,可以看到剑对绘画艺术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侠士倚剑削不平,英雄仗剑定天下,诗人以剑抒胸臆,剑是唐代的精神符号,代表了唐文化的一种风度和心态。大唐已去,剑客酣眠,“暗淡了刀光剑影”,唐朝跟它的剑文化都已深埋在历史沙尘中。好在今天的我们还可以从博物馆中的沉睡古剑上,从流传下来的草书字帖里,从斑斓灿烂的唐代文坛中,看到唐人仗剑倚马走天涯的英姿。那个让我们动容、回味、深思的剑气激荡的大唐,还会有后来人感同身受,一代一代,永不止息。

参考文献:《太平广记》《全唐诗》《武备志》《旧唐书》《新唐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