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谁想杀(岳飞被杀的又一道催命符)

岳飞是谁想杀(岳飞被杀的又一道催命符)(1)

绍兴七年年初,南宋朝廷内部并不太平,两位宰相张浚和赵鼎在多项重要事务上存在重大分歧。左相张浚力主将行在迁往建康府以激励前线将士,提议借着对伪齐作战的有利形势,乘胜追击,擒拿刘豫父子,并强调在淮西之役中刘光世畏战避战的表现,理应免除其一军统帅之职。而右相赵鼎提议将行在后撤到临安府,并认为伪齐的存在可以作为宋金的缓冲地带,如一味攻打刘豫,会将金国军队拖入战局,无益于己,同时认为不应该随意更换武将,刘光世若无故而罢免,恐怕引起全军上下的不安情绪。

面对朝廷中对刘光世的批评声浪,宋高宗也想罢免刘光世。因此当他接到刘光世自请解除兵权的奏章后,并未表现出任何挽留之意,只不过对谁接替刘光世,高宗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就在当年三月初,岳飞应诏,抵达建康并受到赵构的接见。这说明,宋高宗在考虑接替刘光世人选时,把岳飞纳入了自己的考虑范围,但最终是否下定决心,还要等君前奏对后再考虑。

此次召见具体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是宋高宗之后对大臣提及岳飞近来的见识大有进步,关于时局的议论很有可取之处,这说明此时宋高宗对岳飞显然比较满意。张浚在大举北进的计划里,也把岳飞摆到了重要的位置,打算把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因此,至少在这一时段,不论是宋高宗还是张浚,在接替刘光世的人选上,倾向是很明确的。

二月二十五日,岳飞被擢拔为太尉,职务由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升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至此,岳飞的实职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平列。

三月中旬,岳飞收到了两份朝廷的公文。一份为张浚执掌的诸路军事都督府的《令收掌刘少保下官兵札》,明言“淮西宣抚刘少保下官兵等,共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马三千一十九匹,须至指挥”,明确了岳飞对刘光世部的统领权,但是公文结尾又说,令岳飞妥帖收好文件,暂时不能公布。另一份是宋高宗给淮西军统制王德、郦琼的御笔信,要求他们以后听从岳飞的指派,所以应该是要求岳飞在接收刘光世统领的兵马时转交给王德等人。亲笔信中,宋高宗对王德、郦琼二将强调要团结同心,不忘国耻,“听飞号令,如朕亲行”。两份文件清楚表明:宋高宗及张浚已经下定决心,将原刘光世统领的人马,交给岳飞。

岳飞是谁想杀(岳飞被杀的又一道催命符)(2)

这段时间,是岳飞与宋高宗短暂的君臣相得的和谐期。刘家军兵马数量,几乎是岳家军的2倍,如果岳家军与刘家军合并,以岳飞为帅,那么南宋王朝大约七分之五的兵力归于岳飞指挥,岳飞心心念念的北伐大业,实现的可能性必将增加了不少。得到这个喜讯,岳飞难以掩饰内心的欣喜与激动,向宋高宗进呈了一份奏章,提出了恢复中兴的完整作战计划。这就是著名的《乞出师札子》。

臣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从陛下于戎伍,实有致捐躯报国、复雠雪耻之心……臣窃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而攻中国。宗翰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谓不以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还归两河,故地渐复,则人之诡计日生,浸益难图……

从奏章中能够看出,岳飞认为现在的伪齐政权不得人心,又刚经历大败,政局不稳,北地民众期盼南宋官兵的到来,局势对南宋来说一片大好。此时出兵,天时、地利、人和均在己方。他计划用两三年时间,收复北方大好河山,迎回“钦宗”(宋徽宗在绍兴七年正月已死)。

然而,让岳飞想不到的是,宋高宗君臣变脸如翻书。事实上,岳飞一直未得到来自朝廷对他新职务公开正式的任命。之前岳飞收到的两份明确他淮西行营左护军统帅的文件要求他秘而不宣。这就相当于,领导口头通知你当军区司令,但是没有公开的行政命令落实这件事,名不正言不顺,你军区司令就当不成。从岳飞收到朝廷公文的保密要求本身就说明,在对他的任命上,宋高宗及张浚心存疑虑,为日后可能变卦留了一手。

岳飞的新任命何以如此反复?主要与张浚及秦桧的反对及宋高宗自身的疑虑有关。

此前,张浚一直很欣赏岳飞,之前巡查宋军时,张浚对岳家军的兵卒面貌十分满意。回到朝廷,对宋高宗汇报时说,对敌前线,唯有韩世忠和岳飞的军队可用。张浚本人也一直是朝廷中抗战派的代表,按说他与岳飞的大目标一致,彼此不应该有什么纠纷。但是,张浚为什么会跳出来反对岳飞取代刘光世呢?

原来张浚名义为诸路军都督,实际上却是光杆司令,手下无兵,因此他很想借机亲掌一支直属都督府的部队。对岳飞的任命一旦公布,不仅他直接掌兵希望落空,岳飞更是将宋朝七分之五的兵力握在手中,实际上成了无形的兵马大元帅,可能架空张浚现有的都督权力。张浚为人刚愎自用又志大才疏,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出现。

至于秦桧,作为金人的奸细,尽可能破坏抗金事业是他职责所在,一旦岳飞掌握足够的实力,必将实现其心心念念的北伐事业,这是秦桧最为忧心的事情。因此,他附和张浚提议,想方设法说服宋高宗推翻自己的决定。

岳飞是谁想杀(岳飞被杀的又一道催命符)(3)

对宋高宗来说,从内心深处他信任岳飞这样一个由军中低级校尉逐渐成长为手握重兵的武人并不容易。宋太祖立国之初即以“杯酒释兵权”,有宋一代,对武臣严加防范,唯恐重蹈唐朝节度使作乱之覆辙。尽管赵构从小并未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但赵氏祖训仍牢记心中,该有的政治算计和手腕一点不缺乏。观察赵构后来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可知他对“中兴四将”既有任用,也有忌惮。当局势紧张需要四员大将出力时,慨然付之以信任,如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可一旦宋金南北对峙的格局相对稳定下来时,又开始削兵权,以求皇权的稳固。

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虑,并听取了张浚、秦桧发表的意见,宋高宗推翻了之前的决定,打算提升淮西军原统制王德为都统制,并受都督府直接统领。谋划既定,那么宋高宗如何跟岳飞交代呢?要知道君无戏言,岂能允许如此重大的决定再三反复?但在宋朝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即便是皇帝反悔,又岂能容大臣与之说理辩驳?宋高宗接连给岳飞发了三道手诏。

诏书明确表示推翻了对此前议定的事项。接到宋高宗的亲笔信,岳飞一腔北伐热血如浇了冰水一般透心凉。他还希望能努力挽回局面,上疏表达异议。也许宋高宗自认理亏,将其奏章原封不动地退还,并让他找张浚协商此事。

张浚早已与宋高宗议定此事,见岳飞找来,没有什么推辞,只能假意向岳飞征求意见道:“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领之,如何?”岳飞认为,王德和郦琼二人能力不相上下,都想争一争都统一职,如果擢拔王德却不能好好安抚郦琼,两人必然起纷争,吕祉乃一介书生,不通军事,其才德不足以统率一军,否定了张浚的这几位人选。张浚又说:“张宣抚如何?”岳飞说:“张俊是久经战场的将领,也是我从前的元帅,但是他的为人凶暴少有谋算,郦琼等人一向不服他,派他去未必能稳定军心。”张浚又问岳飞杨沂中怎么样。岳飞回答说,杨沂中跟王德等将领才干年资相近,王德如果不合适,杨沂中也不够格。在岳飞看来,张浚提到的几名候选人资历才德军功还不足以担当一军主帅之职。张浚本来就不是在征求岳飞对此事的意见,而是没话找话,敷衍搪塞。听得岳飞接连否认这些人选,大概也怒从心头起,讥讽道:“浚固知非太尉不可也。”意思就是说,你岳飞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无非就是说你自己就是最合适接掌淮西军的人选。岳飞听到此处也非常愤怒,直接顶了回去:“您正式询问我,我也不敢不认真回答,怎么会是为了我自己要兵权而否定您提出的人选呢!”两个人不欢而散。

对宋高宗的朝令夕改,岳飞极度失望。此前宋高宗对他的许诺就像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美梦即将要实现,突然又被唤醒,跌回冰冷的现实当中,内心情绪激荡可以想见。大概是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他一气之下,上奏朝廷,请求解除兵权,原因是与宰相张浚议事不合。他于三月下旬在离开建康的路上,递交了辞职的奏章。不等朝廷回复,直接回到了庐山的府邸中,将之前因夺情而中断的守丧继续下去。

宋高宗内心的恼怒可想而知,然而衡量利弊,他也清楚地知道,现在还不是跟岳飞翻脸的时机。在近年来的一系列征战中,无论是平定内乱还是伐齐抗金,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勇毅过人,势难抵挡,其军功赫赫,威名远扬。既然在军事上倚重岳飞,自己又理亏在先,这口气宋高宗不得不暂时咽下。他一方面亲笔回信给岳飞,不同意岳飞的辞呈,让其以大局为重,赶紧复职;接着又指派湖北、京西路宣抚司参议官李若虚和统制王贵到庐山,代表朝廷去做安抚工作,劝岳飞早日回军营。同时,宋高宗派出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判官,或许意在找寻机会夺取岳家军兵权。他曾对左司谏陈公辅抱怨此事,认为岳飞此举大为不敬。陈公辅素来敬佩岳飞“忠义可用”,因此委婉地为岳飞辩护说,岳飞本是行伍之人,说话直来直去,欠缺考虑,但是其为人还是可以信任的。此言宋高宗是否听进去不得而知,至少表面上,他维持了对岳飞的礼遇态度。

岳飞是谁想杀(岳飞被杀的又一道催命符)(4)

在庐山东林寺为母守丧的岳飞,迎来了朝廷的使者王贵和李若虚。王、李二人没有料到的是,这次的安抚工作要比想象中更困难一些。不管他们说什么,岳飞都没有点头同意回营复职。谈判拖了六天,李若虚按捺不住批评岳飞说:“岳宣抚到底要做什么?谋反吗?不听从朝廷的旨意,绝非好事,如此固执己见,朝廷就会怀疑你的意图。更何况你不过是河南的一个农夫,受到皇上的信任,才做了一军的统帅,难道您以为还可以跟朝廷相抗衡吗?如果您坚持守丧,我们势必将因办事不力受处罚而死,我们有什么对不起您的地方吗?我们被处死宣抚难道就不感到惭愧吗?”听到此处,岳飞终于明白原有立场无法再坚持下去,他放弃守丧打算,准备重返军营。

为了顾全皇帝的脸面,回营前,岳飞先赴行在建康,向宋高宗为自己的罪过请罪。宋高宗召见岳飞时,对岳飞请罪的回答意味深长。他一方面说岳飞的请辞轻率,自己并不责怪,如果责怪就不会让他重返原职,一面又说,宋太祖曾说,违背吾朝律法之人,只能以刀剑对待之。宋高宗此语软硬兼施,看似依旧信任岳飞,实际上暗含警告。

庐山守丧一事以岳飞的屈服赔罪宣告结束,然而君臣二人关系的蜜月期却因此转瞬即逝,宋高宗对岳飞的态度也从赏识、信任变为猜忌、戒备。

淮西军处,正如岳飞所料,刘光世自请解除兵权后,手下两员大将王德和郦琼彼此不服,都想当主帅,闹得不可开交。张浚为了自身掌兵的需求,力排众议,派遣不懂军事的吕祉节制淮西军,同时将王德由统制升为都统制,而对郦琼状告王德一事不闻不问。郦琼联络了军中的一批将领,向吕祉表态希望能够得到张浚的宽谅,吕祉假意安抚,却暗中传递书信,请求朝廷暗中监视郦琼的部队。

不料,吕祉的密信被郦琼截获,在郦琼军中宣扬开来,军内上下哗然。郦琼索性趁机反出朝廷,杀掉吕祉,率领4万军马投降了刘豫政权。当时,整个南宋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20万,一下子五分之一的兵马投到了敌营。一时之间,淮南西路的防卫极为空虚,朝野为之震惊。

淮西兵变证明了岳飞的先见之明 但这并没有让朝廷对岳飞另眼相看,反而对他更加防备,也为岳飞之后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岳飞是谁想杀(岳飞被杀的又一道催命符)(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