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版猴票图(华西坝暑袜街)

蒸版猴票图(华西坝暑袜街)(1)

冯晖 文/图

成都有不少奇奇怪怪的街名,如杀猪巷、狗头巷、爵版街、穿巷子、帘官公所街等,这些独一无二的街道名称,能够传承至今,本身就是奇迹。探究街道的起源与街名的由来,顺藤摸瓜,可以挖掘出不少和街名一样有趣的故事。

暑袜街就是其中一条。对于这条街道,通常的解释是:暑袜就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棉纱袜子,过去主要是在夏天穿,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白布厚袜。这种袜子最早是清代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一种时髦商品。暑袜街是成都最早生产和销售棉纱袜子的地方,街道因此得名。这里除了编织售卖袜子外,还有一种商品是麻纱织的夏布,用于制作汗衫和蚊帐。

民国时期

这里有银行和酒坊

无意间,我发现上海松江区有一条袜子弄,从中了解到这样一段历史——

元代时布业始祖、松江人黄道婆向民间传授纺织技术,当地纺织业日趋发达,到明代时,成为全国纺织业中心。明人范濂《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既然当时的松江“衣被天下”,成都是否也受其影响?

暑袜街上的暑袜和制作技术,是否来自上海,而非海外?

暑袜街由暑袜北一街、暑袜北二街、暑袜中街、暑袜南街组成,北接岳府街,南连东大街。

在老成都的街道里,暑袜街算是相当长的一条街道了。仔细查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成都街道地图,可知当时还没有太升路和红星路的贯通,暑袜街其实扮演了中心区域南北干道的重要角色,而且暑袜街正好是成都县和华阳县的分界线,城市的大十字路口和小十字路口都标注在这条街上。

蒸版猴票图(华西坝暑袜街)(2)

这条街的业态也不仅仅是袜子这么简单了。在1914年的《成都警区街道繁寂图》上可以看到,当时的暑袜街,特别是大小十字路口一带是比较繁华的。

在这里有好几家银行,四川最早的地方性银行就开设在此。因为街上有一口明代的古井,水质优良,东门水井街上的全兴成烧酒坊也搬迁到此。成都第一家西式理发店也开设在此,是日本人开设的东洋理发店,可以为男士烫头。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这里有一家泰三堂,是成都有名的中药店,原名泰山堂。在泰三堂斜对面,民国时期有一家萧氏兄弟医院,医院有位萧露嘉博士非常有趣,给儿子取名萧路加,给孙子取名萧璐珈。

本土知名作家李劼人有部名著叫《死水微澜》,小说中主人公的公馆就在暑袜街,许多故事情节就是围绕这条街展开。

花五毛钱

买到80版盖销猴票

我只对暑袜北一街和暑袜北二街有些印象。记忆中,暑袜街曾经有成都最火爆的街头邮票市场。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时常和三朋四友相约邮电总局门口,逛路边的邮票市场。在街的一头买邮票,把不成套的零散邮票组合成一套,然后去另一头兜售,赚取中间差价。

虽然赚钱不多,却增长了不少邮票知识,初尝街头生意的乐趣。我最早的经济学课程就是在街头开始的,社会就是大学,满街都是学问,人人均为老师。以至于后来,每次读到语文课本里有关花木兰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乐府诗句时总会走神,脑海里浮现出街头邮票市场那波澜壮阔的混战场面。

蒸版猴票图(华西坝暑袜街)(3)

大概在1981年,我花了五毛钱在这战场搞到一张1980年版的盖销猴票。1980年是农历庚申年,民间称为“金猴年”。邮电部门邀请著名画家、设计师和雕刻家,联手完成了庚申猴邮票的设计。画面中的金猴翘首端坐,顽皮可爱,用手可以触摸到金猴身上毛发的凹凸质感,觉得好神奇。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生肖邮票,听说后来价格暴涨,现在一个整版的猴票要上百万元,单张的新票也要万把块钱。三十多年前,武汉邮局的一位职员,因为没有完成单位规定的邮票销售任务,被迫自掏腰包九十六元,买了十五套整版的1980版猴票,现在已变成千万富翁了。

现在,走在暑袜街上几乎看不到过去的情景。老房子基本消失,曾经火红的邮票市场只剩下一两个摊位寂寞地支撑着,壮观的炒邮场面不复存在,现在的孩子也不屑于玩我们当年那些老掉牙的玩意儿了。有时我想,现在的孩子其实没有机会体会到我们童年时代街头实战的快乐和刺激,网络上电子游戏中虚拟的战斗怎么能与街头的“真刀真枪”相提并论呢?

现在,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是邮电总局那栋老楼房,外立面保存完好,在路口沿街展开。它算是成都修建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西洋建筑之一。外墙是由糯米浆粘接而成,屋顶的平瓦用铜丝连接。这里是成都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栋大楼其实不是邮电总局最早的样子。1932年7月6日晚,西川邮政管理局公件房失火,将旁边的邮务长办公大楼以及相关的洋楼全部烧光。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后来加拿大建筑师重新设计建造的,历时近4年,耗费银圆40万元左右。

华人员工

鸣锣宣传邮政业务

20世纪50年代,我的姑妈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地方,接受了电报技术的培训后,就在这里上班,办公室在大楼的二层。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邮政总局成立,五年后成都邮政分局成立,局长由英国人担任。开始营业是在暑袜北街的一间小屋里,生意清淡,每天只有一位华人员工在邮局门口鸣锣宣传邮政业务。因为当时的成都人大多相信“麻乡约”。经过多年努力,小小分局变成了四川邮务管理局,再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为便于管理,四川业务被分成东川和西川两部分,分别在重庆和成都成立东川邮政管理局和西川邮政管理局。

暑袜北一街现存几个小院。79号小院里 83岁的朱太婆每天坐在家门口的小凳上看报,由于年老耳聋听不清楚声音,你不管问什么问题,她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回答只有一句:“看会儿报嘛,这是儿子给我订的报。”145号是两进的四合院,院里除了一棵老石榴树外,还有一棵巨大的柚子树,树枝伸展形成巨大的伞状,几乎罩住了整个院坝。抬头望,透过斑驳的阳光,可以看见树枝上挂满了青绿的柚子,叽叽喳喳的麻雀三五成群,在枝叶间穿梭,飞飞停停,不知在忙些什么。

蒸版猴票图(华西坝暑袜街)(4)

暑袜北一街的东侧还保留着一排两层的木结构建筑。底层全是商铺,生意清闲的时候,商贩们要么聚在街边打牌,要么在树下打瞌睡。

成都有个特点,有钱无钱的人都可以聚在一起随意喝茶聊天;商铺老板和手下的小工可以混在一起打牌玩麻将。街头的细节里处处体现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包容与随和的气质和胸怀。

10岁的黄欣博来自德阳,他和4岁的妹妹黄瑞君常常来父母开的小面馆玩耍,而门外的街面是他们的天然娱乐场。现在,在街头玩耍的孩子,多半是外地人的孩子,很少有本地小孩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在街头自由玩耍。要知道,三十年前,这些地方可都是我们这些城里孩子的天下啊。

走在街头,抬头看那依旧气度不凡的邮电局老楼,突然想起,快回去找找,搬了好几次家,看我三十多年前买的那张猴票还在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