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被赶下台后为何没人报仇(敢当众顶撞武则天的男人)

唐朝时期,武则天窃取了李家的天下,自立为帝。她的举动自然会遭到很多李氏宗亲、忠心于大唐的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为此,这些忠心的臣子屡屡发动兵变,反对武则天。而武则天看到臣子们这么不配合,自然也不会给他们面子,直接会任用一些有手段的臣子来对付他们。

武则天被赶下台后为何没人报仇(敢当众顶撞武则天的男人)(1)

这里的“手段”可以直接理解为酷刑,因为,这些臣子都十分有手段,懂得如何去治理、收拾这些对前朝忠心的旧臣。有时候,他们还会直接对那些皇亲贵族下手,以此来震慑其他臣子。由此,朝廷形成了一股“敢怒不敢言”的风气。但还是有人站了出来,直接批评武则天的不法行为,这个人就是徐有功。

徐有功本名叫徐弘敏,因为,跟唐高宗李治的谥号有冲突,便不得不用现在的名字。所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徐有功”,而不是“徐弘敏”。永昌元年,徐有功被武则天提拔为大理寺的司刑寺丞,大理寺则负责各地司法案件的重新审理,且复审的结果同样被朝廷认同,是有法律效应的。

徐有功刚一上任,就接触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案件。在这一年,有人举报魏州贵乡县尉颜余庆有谋反之罪,而且,还跟去年唐氏宗亲李冲、李贞的造反有关。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书记载,李冲和李贞为了反抗武则天,联合谋反、起兵作乱。当年,他们还派人前去颜余庆所在的贵乡县收取利息,用于购买作战所需的弓箭。而颜余庆就因为在那个县任职,被牵扯进来的。

武则天被赶下台后为何没人报仇(敢当众顶撞武则天的男人)(2)

颜余庆被举报了,而武则天一向讨厌有人反对她的政权,于是,决定严加审查,她把这个案件交给了当时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审理。

酷吏们自然没有放弃这次表现的机会,对颜余庆严刑拷打,直至其招供。颜余庆终于还是放弃了抵抗,被动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之后,颜余庆被判处死刑。来俊臣将这个审理结果交给武则天,武则天欣然批复。然而,这个案件按照惯例,还需要发到大理寺复审,一般官员都会维持原判,毕竟是武皇的决定。

但是,我们的主角徐有功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对颜余庆的判决是不正确的。徐有功查阅了《永昌赦令》,这是武则天针对皇室宗亲制定的规定,徐有功在里面发现了“魁首”和“支党”等字样。第二天上朝,徐有功当面向武则天奏请:

“今以支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不如勿生。窃谓朝廷不当尔。”

意思是说:

现在朝廷把“支党”定义为“魁首”,就是把不应该判死罪的人推向死亡;

如果,赦免他人的罪行后,还要增加他的罪过,那么,还不如不赦免;如果,把人放了后还要杀害他,那么,还不如不放。

所以,徐有功认为朝廷不应该这样做。

武则天被赶下台后为何没人报仇(敢当众顶撞武则天的男人)(3)

其实,按照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的判决就是正确的,没有人胆敢提出异议,但是,徐有功却提出了异议。而且,徐有功表面上是在争辩,实际上,则是在批评武则天。

对此,武皇很是生气,她对徐有功说:“什么叫做魁首呢?”徐有功立刻回答:“魁,就是主帅的意思;而首就是主谋的意思。”武则天追问:“颜余庆难道不是那个主谋人?”徐有功说:“若魁首者,虺贞是已。既已伏诛,余庆今方论罪,非支党何?”

就是说:魁首李冲和李贞都被抓获了,现在才来追究颜余庆的罪行,他这肯定是从犯人员。武皇虽然还在生气,但反思一下,这个徐有功讲的确实有道理。然而,她不能丢了面子,只能让徐有功回去再思考一番。最终,因为徐有功的据理力争,颜余庆被减轻罪行,免除死罪。

当时,徐有功在朝堂上的表现,确实让百官吃了一惊。据《新唐书》记载,那时候“左右及卫仗在廷陛者数百人,皆缩项不敢息。”

可见,大家都被吓到了。

武则天被赶下台后为何没人报仇(敢当众顶撞武则天的男人)(4)

然而,徐有功为他人做无罪辩论也不止一次,并且,最终他总能安然无恙,这也说明武则天还是想要一个能够秉公办案的能臣。这样既能在朝廷中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又能处理很多他人不敢为之的事情,这样的朝廷才是武则天想要的。

有一次,武则天询问徐有功,说:“近期的案例有没有什么差错?”徐有功回答:“失出,臣小过;好生,陛下大德。”就是说:本该重罚的案件被忽视,是臣子的罪过;如果因为爱惜生灵才从轻发落,那是帝王的恩赐。徐有功的回答让武皇很满意,因为,他把过错都揽了过去,把功劳留给了帝王。

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但也没有放弃像徐有功这样的能臣。纵观徐有功一生,长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正直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千载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

武则天被赶下台后为何没人报仇(敢当众顶撞武则天的男人)(5)

到唐中宗李显登位后,更是加赠他为越州都督(正三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徐有功传》、《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资治通鉴·唐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