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老调艺术特点(一曲老调今难觅)

河北保定老调艺术特点(一曲老调今难觅)(1)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它曾与昆曲齐名,在清康熙时期最盛行。广阳区九州镇炊庄村的高腔戏是一种由外地传入的声腔与本地语音结合而成的戏曲形式,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一曲曲老调苍凉厚重,韵味悠长。

近日,记者采访了炊庄高腔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李书芝,听她讲述高腔的前世今生。

老声腔的由来

了解高腔之前,李书芝先向记者讲述了炊庄这个名字的由来。明朝燕王扫北时,这里曾是为移民提供饮食的地方,相当于伙房,被称为爨(cuan四声)庄。如今,老百姓们还传唱着它的写法:“金字头,林字腰,大个底下加火烧。”后来,由于爨字跟炊字的意思都是生火做饭,爨写起来又较复杂,故简写为炊。虽然字改了,但老百姓没有更改读音,依然这样叫了下去。

李书芝说,高腔戏传入炊庄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有一位王姓逃荒者流落到炊庄,他是一位落魄的艺人,会 120 多出南高腔戏。后来,这位老艺人在炊庄成家落户,把南高腔传授给了该村和位于北京沙堆营村的百姓们。当时,这两个村组建了一个戏班,叫“同乐善会”。后经过与本地语言的融合,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被称为北高腔。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炊庄高腔,我们这儿的人也叫‘大秧歌’。”

据介绍,炊庄高腔戏班最辉煌时有70多名演员,上世纪70年代,逢年过节或村民家有喜事时,演员们搭台表演,颇受附近群众的欢迎。

高腔戏的魅力

如今,京剧、评戏、河北梆子成为京津冀一代老百姓追捧的戏曲形式。然而,几十年前,九州镇一带的老百姓,对于这个小众曲种的追捧,不亚于现在的戏迷票友。

高腔戏有哪些吸引人的魅力呢?李书芝打开了一个老式收音机,曲目《十万金》应声响起,一个老艺人的声音穿越30多年,在苍凉的唱腔中给出了答案。炊庄高腔戏保留了原始唱法,板头比较齐全,有慢流水、紧流水等,曲牌有娃娃调、山坡羊等。演唱中,根据剧情和角色选用不同的板头和曲牌。“所谓九腔十八调,一个角色一个调,一个演员一个调。好听的前提就是要娓娓道来,不能喊戏。”李书芝说,高腔的腔调跟北方的叫卖、吆喝相近,字间和下句结尾处大量使用“哎”“咳”等虚字,这种唱法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因唱词多、唱调复杂,炊庄高腔戏一直依靠“口递”的古老方式进行教授,这使得保留下来的腔调较为原汁原味,但也十分难学。有老演员表示,一句唱词高了不行矮了不行,有时候一个月也学不会。

此外,高腔戏的剧目也很有特点,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多表现历史战争、宫闱斗争、民族矛盾、朝政变革、改朝换代等内容,所描述的故事十分完整。有些戏内容复杂,像 《下河东》《十万金》 等,演员们完整演绎下来需要一周的时间。表演时,演员们还注重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增加了演出的观赏性。脸部妆容保持古朴的风格,与京剧、梆子相比有所不同。伴奏乐器包括堂鼓、铙钹等,没有管弦,少了一丝宛转细腻,多了一丝明快强烈。

李书芝说,行当划分也是高腔戏最有特点的地方,它在最初的生、旦、净、丑四大类上,又进行了细致分类,“以生行为例,高腔戏划分出娃娃生、小生、大小生、老生等,根据褒贬又划分出了丑小生等。”

面临生存和传承困境

自清末以来,炊庄高腔戏经历了起起落落,为维持每年的“出会约定”,一代代热心的民间戏曲演员和观众用尽心血。李书芝出生在高腔氛围浓厚的大环境,七八岁开始扒戏台看戏,17 岁加入剧团正式拜师学戏,18 岁登台饰演《小闯山》中的尉迟宝林……

“过去,听众多,学戏的人也多,选拔条件比较严格。除了不可抗力,如果有演出,演员们必须过来唱戏。每次搭台唱戏,那场面特别热闹,十里八村的人都来了,房顶上都站着人。”李书芝说,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增多,高腔戏变得越来越小众,喜欢它的人也越来越少。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和曲谱,随着岁月的流逝,剧目也越传越少。

在演出时,炊庄高腔戏曾陷入过一些困境。有时还差几天就要开演了,一个演员病倒了,便只能找别的演员现学现演。“它不像京评梆那么普及,会唱的人本来就少,一旦少了一个演员,我们去哪里找人救场呢?”于是,李书芝要求,一个演员必须会剧目里的三个角色,如果出现意外,可以临时更换。2007 年,炊庄高腔戏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里历来支持高腔戏发展,年关热闹时,就唱高腔营造喜庆氛围。现在,村里提供了几间房子用作排练室、库房,也提供了一部分资金。这两年,上级政府也拨了一些补贴。”李书芝说,眼下,令她最着急的是传承问题。

“如今,听戏的人少了,学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市场、经费等多方面原因,炊庄高腔面临传承困境,目前,全村仅剩30 余人在传承。”李书芝说,多年来,她和演员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自我传承和保护,整理老剧本,复排濒临失传剧目,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如市文博会演出、文化下乡演出、非遗进万家活动以及一些全国性的文化演出等。每年春节期间,高腔剧团都会为当地群众义演。“不要让一代腔戏埋没在历史的车轮,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炊庄高腔这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能永久传承下去。”

来源 | 廊坊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