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

提起萧红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她笔下有关呼兰河的童年记忆,还有另一个与她有着千万纠葛的男人—萧军。

萧红的情史轶事丰富度与她的文字一样令人着迷,在电影《黄金时代》里,萧红对骆宾基说,"我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1)

电影《黄金时代》海报

颠沛的少女时代

1911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封建王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新生的力量开始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成长。萧红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人间开始她动荡的一生。

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于1911年6月1日,正好是端午节。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祖上是当年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到爷爷这一辈搬到呼兰县,是个地主人家。父亲张廷举是当地一个地主家,他年少叛逆,背井离乡来到齐齐哈尔市,从教师一路升到教育局局长。

因为见识广,张廷举很支持女儿接受新式教育,可张廷举怎么也想不到萧红在新式教育环境下已然成长为一个有新思想、独立叛逆的女性。害怕惹出事端的张廷举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让萧红继续接受教育了,甚至开始包办她的婚姻。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2)

萧红

萧红就这样与父亲在抗争中暗生嫌隙,她认为父亲是恶毒的、可憎的。哪怕到后来张廷举老了,他与女儿的隔阂也未曾消解,萧红至死也没有公开原谅过父亲。

在家乡有个说法,端午节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萧红的家人对她带着偏见,她的的父母也因为是女孩而冷落她,在这个大家族里,只有爷爷给予了她温暖。在《呼兰河传》里,与爷爷在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充满色彩,成为萧红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属于小孩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眨眼她已成为一位妙龄少女,可还未品尝青春的甜味,包办婚姻的噩耗就给了萧红迎面一击。结婚对象汪恩甲是一家地主家的儿子,与她也算是门当户对。

可接受过新思想的萧红哪里能忍受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更何况当时的她才初中毕业,正是对外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哪能甘心被困囿于这一方狭窄的天地。她要逃出去,逃出去!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3)

坎坷的婚姻之旅

萧红不愿年轻的灵魂过早被包办婚姻束缚,她与已婚的表哥陆振舜私奔到北平继续读书,可这一离开并没过多久,他们二人早已囊中羞涩,没有钱支撑萧红的求学之旅了,迫于无奈他们二人只能回家。可即使回家,萧红心中依旧对外界的风景恋恋不忘,开始计划她的第二次 "逃亡"。

目的地依旧是北平,可这一次表哥陆振舜没有跟来,来的却是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表哥懦弱怕事,第一次的私奔已经耗费他太多勇气,当萧红再次提出要离开时,陆振舜没有应允,萧红孤身一人再次来到北平。

可毕竟是在大城市生活,一切开销都需要钱,眼看着自己再一次陷入金钱困境时,萧红不得已求助于未婚夫汪恩甲。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4)

《黄金时代》汪恩甲(袁文康饰)

汪恩甲在带来钱的同时也纾解了萧红内心的寂寞。再一次把钱花光之后,萧红和汪恩甲一起回到了哈尔滨。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多久,汪的性格软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悲剧。当萧红怀孕,家庭经济出现危机时,汪恩甲无法负担金钱的重负,借口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了。

就在萧红身心俱惫的情况下她遇见了生命中第二个男人萧军。萧军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挽救了萧红枯败的人生。在与萧军相处的那段时光萧红不仅在文学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在爱情上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与萧军的相处激发了萧红的创作灵感,1932年年底,萧红写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之后他们辗转多地,到过青岛、上海等地,在此期间认识了鲁迅等文学大家,1932至1935年这几年的流离动荡使萧红在文学上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和进步,这一切也离不开丈夫萧军的帮助。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5)

好景不长,萧军没过多久便厌倦了和萧红的这段恋情,开始寻求刺激的婚外恋,甚至还多次对萧红进行家暴,给萧红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较大刺激与损伤。为了摆脱这份痛苦,萧红在日本东京呆了半年。

萧红从日本回国不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民族的灾难,使萧红暂时摆脱了个人生活的痛苦。1937年9月,在上海沦陷的前夕,萧红及其他文学创作者从上海撤退到武汉。1938年她与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恢复自由。

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萧红身边,当她对爱情一次又一次失望后,总有一个人来抚慰她的心,这个人叫端木蕻良。端木蕻良不同于前两段恋情,他给予了萧红极大的安全感,而这段恋情也陪伴萧红走到生命的尽头。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6)

端木蕻良

当时两人的感情并不被看好,许多朋友因为端木蕻良的政治立场等因素都对这段感情给予极大的否定,认为这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萧红并没有思考太多就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了,早已褪去恋爱激情的她更重视一段感情能否给予她安全感,也许在萧红心中,端木就是这样的人。

这段感情一直延续到1942年,在生命最后这几年萧红再一次迎来创作高峰期,在与丈夫躲避日本轰炸来到香港后,萧红创作出自己回忆里最宝贵的那片自留地《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被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是萧红坎坷一生最后留给自己的礼物,儿童时期的五彩缤纷与余生的坎坷曲折相比,不禁让人唏嘘。

飘荡的文字世界

萧红坎坷飘零的一生是她的文学最丰沃的土壤。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思想觉醒,少女时代的萧红对于平权意识和自由人生已经有很高的追求。在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抗战之后的萧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在四处飘荡而攒下的宝贵体验都化作写作最好的素材。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7)

《五四运动》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34年,萧红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与鲁迅先生相识,成为鲁迅的学生和朋友。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就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萧红的《生死场》用悲惨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在辽阔土地上穷苦人民被奴役的悲凉画面。

她的文字简单朴实,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或许是她出生在地主家又亲身经历过九一八事变的缘故,她的文字总能很好贴近底层大众的形象,在离乱中还原历史,却又不带着高位者对底层的悲悯心态,而是站在同等角度去描绘现实。

即使一生飘荡,梦里还是故乡好。飘荡的文字与人生都离不开故乡的汲养。萧红后期作品从现实回到了梦幻中的家园。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呼兰河传》写出萧红儿时记忆中的家乡,写出了北方小城镇的琐碎日常、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萧红的文字透露着本人的生活轨迹,也许是一生漂泊的经历造就她文学上的传奇,又或者是她的文字带有浓厚的飘荡感,使人不得不把她的文字和她的一生结合起来才组成一个更具体更真实的萧红。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8)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左一萧红左二鲁迅)

有憾的错位人生

萧红来到香港之后身体状态每况愈下,破败的身体已经将她折磨得痛苦不堪。1942年1月,萧红病重,被送入跑马地协和医院治疗,医生误诊为喉瘤耽误了病情。

1月18日,转入玛丽医院,确诊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此时萧红已不能说话,在纸上写到:"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离世时年仅31岁。

萧红关于人生走过的经历(民国才女萧红的悲苦人生)(9)

萧红之墓(香港)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陪在她身边的是好友骆宾基和丈夫端木蕻良。你若是问她如此一生有悔吗,她在最后的绝笔中已然提到不甘二字,可见萧红对自己的一生是有诸多遗憾的。

出生在一个动荡年代里的地主家庭,拥有较好的教育,这本该是人人羡慕的好人生却亲手被家人打破,被迫包办的婚姻让她对爱情降低了标准,不论是汪恩甲还是萧军都从未真正把她放在心上,反而加大了她对男性的依赖。

每当萧红走到困境时,她第一个求助的都是身边的男性,不论是情窦初开的表哥还是汪恩甲、萧军,她对他们都产生过分的依赖感,以致最后对方的离开都让萧红难以接受,想要逃避。

情感上的坎坷和局势的动荡对作家而言未必是件坏事,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敏感的情绪让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自己的荣誉。她的一生好坏正如那部尚未写完的红楼,余下的空间任由世人去填补。

萧红的一生也许不算传奇,但人生匆匆三十载已将爱恨情仇通通尝遍,剩下的,就交给后来人评说吧。

文/趣史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