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一行人途经卫国仪邑这个地方的时候,仪封人(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求拜见孔子。虽然这个人的官职并不高,但他求见的理由却霸气。

他声称,经过他这个地方的君子,他没有不会见的。言外之意,就是他非要见见孔子不可。

孔子的学生就带着仪封人去见了孔子,他见到孔子后,两个人谈了些什么,《论语》没有记载,不得而知。拜见孔子后出来,仪封人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了一句话:“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话振聋发聩,成为千古预言。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1)

木铎,是一种铃铛,外面是金属做的,里边的铃舌是用木头做的,摇起来发出响声。木铎是用来做什么用呢?

《礼记·檀弓》记载:“宰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古代天子将要发布新政,既没有广播、电视广而告之,也没有纸张印刷术印制公告,信息的传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耳相传,就派人振动木铎巡行,召集民众,广而告之,以号令天下百官百姓。

木铎的使用常常与官方行为相联系,仪封人就把孔子比作为木铎,是说上天让孔子来惊醒世人的。孔安国《论语义疏》解读这句话为:“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也。”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2)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初期,上至君王,下至大夫,不按周公制作的礼制规范做人做事,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并且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用仪封人的话说就是“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制自己贪婪的欲望,回归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秩序中去,使社会能够正常运转安定,百姓得以安宁生活。

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就尝试恢复礼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果,但是他的做法却触及到了权贵的利益,遭到了把持鲁国朝政大权的“三桓”抵制与排挤,孔子被冷落,有力使不上,只好离开了鲁国,到其他诸侯国去寻求机会。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3)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游说诸侯,希望诸侯能够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诸侯也认为孔子的主张很有道理,却遭到了那些注重治“术”大臣的反对。因为“道”很重要,但见效慢,需要长期建设,效果不如“术”来得快。

那些看重眼前的人认为,在一个不讲规则、弱肉强食的时代,讲规则无异于让强盗做君子,而遵守规则在争霸中肯定会落于下风,只能是挨打和被吃掉。因而觉得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就极力排斥孔子。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4)

孔子虽然受到了卫灵公、齐景公高规格的礼遇,让他享受他在鲁国时的政治待遇,并不给他参政的机会,也不过是用他来装点门面。孔子更多的时候是受到冷遇,还多次被围困,陷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孔子在诸侯国之间流浪的14年期间,一方面,积极寻求参政的机会,不会因为颠沛流离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他没有间断教书育人,他随时随地教导学生,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

仪封人听了孔子的一席话,把孔子与他见过的诸多君子进行了对比,觉得孔子与众不同,孔子布道天下,就像木铎一样警醒世人,是上天派他孔子出来做导师,让引领方向,来拯救“天下无道”的混乱的世道的。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5)

世道艰难,更显出任重而道远,也更显示出孔子的不同凡响与伟大。正如曾参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重任,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积极从事文化的修复工作,删诗书,修春秋,正礼乐,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进行了整理。他“述而不作”,对《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有所损益,在传述的过程中契合时代进行阐释,进一步地发展。这些文化经典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影响无人能敌。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6)

孔子的生前没有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他死后,他的学说却左右了政治舞台上许许多多的角色。

600多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常说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儒家思想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孔子从此走上了圣坛。

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法定的教科书,根据现实需要,组织大儒结合实际进行注解,用来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政治人才。供奉孔子的文庙是古代每个县必有的建筑物,遍布全国各地。

孔子论语的经典(论语中的孔子千古预言)(7)

文化传承需要伟大的思想来支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发挥了支柱性的作用。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的熏陶下,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仪封人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预言,千百年来不断得到印证,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翘楚读书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八佾篇》: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邑的封疆官吏请求孔子会见,他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何必担心道德丧失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真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