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她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双一流)

又是夏收农忙时,麦浪滚滚穗飘香。日前,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批小麦新品种,四川农业大学伍碧华教授选育的“蜀麦133”位列其中。这是自2003年由郑有良教授主持育成的国审品种“川农16”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迎来的第二个国审小麦品种。本期推送,让我们走进川农大,一起去了解伍碧华教授和她的“蜀麦133”!

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她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双一流)(1)

深耕育种,日积月累

伍碧华出生在仁寿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吃饱开始改变农村面貌”是伍碧华内心深处的信念。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育种专家颜济教授看中伍碧华的专业成绩和刻苦勤奋,将她争取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工作。2005年,她从墨西哥访学归来,正式开始了育种研究。

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她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双一流)(2)

伍碧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教授,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取得四川农业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取得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取得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谈到如今取得的成果,伍碧华教授认为,“我依靠的是曾经多年基础科学工作的积累和日复一日的坚持。”19年的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让她拥有扎实的小麦属植物特异基因资源挖掘及其遗传解析知识,对小麦基因的匹配信手拈来,对杂交、亲缘关系、亲本关系的了解都为她的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废寝忘食和全神贯注,老师真的是我心目中农业科学家的样子。”伍碧华教授的博士生感慨道。

潜心攻关,成功破局

长江上游麦区地理气候特殊,要以高产类别从长江上游麦区通过国审的难度极大。2007年,伍碧华教授利用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引进的新品种“川育23”与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系“B1291”进行杂交配组选育“蜀麦133”,从开始选育到通过国审,历时15年之久。“蜀麦133”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白粒小麦新品种,也是今年四川省“高产类”常规小麦品种中唯一通过国审的品种

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她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双一流)(3)

伍碧华教授深入丘区抽查“蜀麦133”的生产效益

“白粒高产”是“蜀麦133”的一大特点,它是迄今四川省白粒小麦产量最高的品种。“蜀麦133”在四川省两年区试时就分别居小组第2和第1位,平均亩产407.5公斤,平均增产14.0%;在国家两年区试中也分别位居第2和第1位,平均亩产395.1公斤,平均增产8.4%

除了高产,“蜀麦133”的抗病、抗逆、抗穗发芽特性也非常突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对“蜀麦133”的田间抗冻表现啧啧称赞。这些优异特性使得“蜀麦133”在达到高产的同时,具有出色的稳产和广适性。

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她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双一流)(4)

伍碧华教授、课题组成员黄林与种植户实地合影

“成熟的麦穗金黄一片,而茎叶依然鲜嫩翠绿,富含水分。”这是“蜀麦133”的一大亮点,获得了多家公司的青睐。伍碧华教授将大力推进麦收后青杆作为饲草的研究,进一步为“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和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南农大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她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所双一流)(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此次伍碧华教授选育的“蜀麦133”通过国审,将有望为“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再添一份力。

“下一步打算重点研究‘蜀麦133’的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让好品种配好技术发挥出更大的集成效应。”面对未来,伍碧华教授充满干劲。她将努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为“天府粮仓”建设贡献“川农智慧”和“川农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农业农村部官网、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官网、光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