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掌上曲靖讯11月18日,曲靖师院的师生们格外激动,他们的“家人”、曲靖师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院长朱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1)

每次从北京到曲靖,不论多晚,他放下行李,都要马上到实验室看看,看看他的“老朋友”们,那些化石,以及同事、学生。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2)

2021年3月,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在曲靖师院揭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戎嘉余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来到现场。这个博物院由曲靖师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合作共建,开展相关化石研究和科普工作,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古鱼文化研究和展示名片”。

建成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是曲靖师院2020年以来清晰定位的目标,也是朱敏和他的老师张弥曼的心愿。

2018年3月的一个晚上,对于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的部分师生及古生物学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的“人类身体如何在进化中组装而成——来自精美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和高新技术的真知灼见”这场讲座,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敏把澳大利亚古生物学教授John Long引荐到校开展这场讲座,他全程翻译。也就是在这场讲座中,让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彭礼健“颠覆”了对化石的认识,爱上了古鱼化石研究。如今,他是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科研助理。

在朱敏的大力推动下,曲靖师院开启了立足于曲靖这片土地上的古鱼化石研究。2018年5月,曲靖师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师院合作共建,张弥曼受聘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朱敏受聘担任主任。在成立那天召开的研究中心角色定位研讨会上,朱敏表示,将从教育、科研、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推动学校发展。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3)

2018年,曲靖师院还没有古生物学相关课程,如今三年过去了,学校已开设了古脊椎动物学课程,2022年的春季学期,学生们就可步入古脊椎动物学的课堂,从那扇越开越大的“窥视生命历史的窗”中,探索发现更多未知与可能。

2019年8月,第15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曲靖师院举办。这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师院、曲靖市麒麟区科技局联合举办,百余名国际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汇聚曲靖师院,曲靖再次成为焦点。

2020年以来,曲靖师院在古鱼化石研究中,找到了清晰的方向:要建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珠江源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4)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的野外考察中,朱敏发现了珠江源海口生物群。他及时与景区联系,搭建了珠江源海口组化石工作站。工作站搭建后,曲靖师院的大四年级学生,又多了一个实习的平台。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5)

朱敏默默地做着大量工作,以一位科学家的力量,汇聚起更多科学家和平台的力量,推动一所地方大学的特色科研事业。

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在2021年3月揭牌,7月建成,古鱼化石的科普基地,终于由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一间办公室,发展成为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包含实验室、展览室及化石储藏室的博物院。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6)

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多,他总是“走在学生前面”。朱敏建了一个数据库供学生共享,这个数据库里有4万余篇文献,他“一对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帮助,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他们做研究需要的大量文献资料。他对学生用心的程度,对学术的严谨程度,令每一位学生感动。不管是作为导师指导论文,还是作为通讯作者参与论文,他都要认真仔细地修改,精确到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每一篇参考文献。

朱敏热爱并享受工作,工作于他而言,是工作,也是休息,所以即便是节假日,他依然在工作。如果要给朱敏画像,那这幅画有三种可能:研究化石的朱敏,野外考察的朱敏,捧着一本书的朱敏。

云南农学专家(古鱼类专家朱敏)(7)

同事和学生最喜欢跟朱敏一起去野外,“他是‘大长腿’,爬山动作敏捷、迅速”“他会照顾我们每一个人,跟我们一起推车、搬化石”“在野外发现的每一块化石,都是他眼中‘独一无二’的,需要好好珍惜和保护”“他不在曲靖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到野外,他把自己的车、课题组的车都留在了曲靖师院给我们用”……回忆起与朱敏共同寻找化石的经历,他的同事、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有料,那些精彩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朱敏对曲靖、对曲靖师院、对这里的同事和学生,有着不掺任何杂质的爱。作为一位有情怀的科学家,他为曲靖师院这样一所地方大学的科研事业,做了很多。然而,他只是把这些,默默珍藏在心里......

(本文图片由曲靖师院党委宣传部、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新华社提供)

朱敏院士简介:朱敏,古生物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古脊椎动物学报》主编,Zoological Letters和Palaeoworld杂志副主编,eLife, Science China - Earth Sciences, Palae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Acta Geologica Sinica,Geodiversitas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及演化生物学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为解决古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如颌起源、有颌类起源与早期分化格局、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等)提出了有影响力的新学说并提供了关键实证,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硬骨鱼纲起源乃至有颌类早期分化的探索,使中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稳居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迄今发表学术论著150余篇/部,其中Nature、Science、Cell论文1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1篇)。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国际地质对比计划491项目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瑞典皇家科学院阿特迪讲座主讲嘉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并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地球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罗丹

本文来自【曲靖日报-掌上曲靖】,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