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

文/李光荣

仲秋的洪湖西岸,酷暑后的微凉显得格外舒适。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嫡孙段劲松上校偕夫人王婷,第一次踏上湖北监利市的红色沃土,追寻祖父和他战友们的足迹。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1)

段劲松上校(左二)与夫人王婷(左一),监利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锋(左三)等在红六军建军纪念碑前

8月30日,段劲松首先来到监利西北部的红六军诞生地——汪桥镇,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建军纪念碑前敬献花篮,在六军街上缓步前行,在红六军军部旧址轻敲木门,在爷爷居住过的老屋抚摸“鼓皮”,在爷爷与许光达同床抵足而眠的房间久久徘徊。触景生情,他回忆了爷爷与许光达用鲜血凝成的战斗情谊,也讲述了他们俩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2)

段劲松(右三)与夫人王婷(右四)与监利市陪同人员李锋(右二)、王利伶、李光荣、龙敏在段德昌旧居前合影

1930年2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在汪桥宣告成立,段德昌任副军长兼第一纵队司令员,许光达任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政委。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返回洪湖苏区后,段德昌任红九师师长时,许光达任红九师第二十五团团长。

1932年初,许光达在“应城之役”中被一颗子弹击中胸膛,昏迷不醒的他被送到洪湖后方总医院。段德昌因指挥战斗脱不开身,就匆忙通知当小学教员的妻子刘淑云赶去护理。在三次开胸没有取出子弹后,党组织决定许光达前往上海治疗。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3)

《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收录的湘鄂西省委出具的许光达医病介绍信

2月29日,段德昌策马扬鞭来到医院,将湘鄂西省委的介绍信交给许光达,并对刘淑云说:“你回去吧,我今晚陪陪许光达。”又对许光达说:“今晚,我就和你‘捣腿’。明天一早,我就要赶回师部,让刘淑云送你。”

当晚,段德昌解下绑腿,脱下军装,与许光达钻进了同一个被窝。两人彻夜长谈,勾起了段德昌5年前与彭德怀在玉泉山“捣腿”的回忆。他向许光达复述了那夜两人的深谈,记忆力惊人的段德昌几乎没有漏掉一句话。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4)

在红六军军部旧址

许光达微笑地说:“真是机缘巧合,我原名叫许德华;彭德怀,原名叫彭德华。我改名许光达,就是追求光明,必达理想彼岸之意;他改德怀,是取古文‘有威可畏,有德可怀’。与我一起从上海来洪湖的孙一中,他化名孙德清,是从国民党军队中来的共产党员,他告诉我,他一生要千锤百炼,做一个品德清廉的人。我们中国人以德为上。师长,你呢?”

段德昌笑着回答:“我可没有你们这些花花肠子。德是我们段家的辈分,昌大概是长辈希望我昌盛发达,光耀门庭。我倒好,现在穷得穿堂客做的布鞋、布衫,穿老百姓打的草鞋,一家老小被迫放弃祖业,跟我到洪湖来担惊受怕。但话说回来,穷,没有什么可怕的,穷则思变、穷且益坚吧!”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5)

六军街和会师广场

段德昌充满希望地说:“光达,等到革命成功的那天,多大的官我也不当,我要回到洪湖或九都山,好好建设我的两个故乡。”可谁会料到,英雄的美好愿望,在那烽烟四起的岁月里被击得粉碎。

第二天清晨,段德昌赶回师部,刘淑云到码头送行,将一个装有周恩来手书的周逸群《题李侠公》七律古诗的蓝布包,请许光达转还给周恩来。更让人没有料到的是,水泊洪湖一别,许光达与段德昌竟成为永诀!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6)

段劲松与夫人王婷在红六军纪念碑前合影

1933年5月1日,被洪湖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的段德昌,那颗敌人悬赏5万元都没能取走的首级,竟在“自己人”的砍刀下,在巴东金果坪猝然落地。他的冤屈和遭遇过于离奇、过于典型,使他成为整个湘鄂西数以万计在“肃反”中蒙难者的代表。

段德昌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1952年,毛泽东签发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2009年,段德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7)

人民军队早期将领段德昌

许光达在上海伤愈之后,被派往苏联国际列宁学院、东方大学学习,1938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授予大将军衔。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辰的开国将军中,同时具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的并不多,许光达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新中国装甲兵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从诞生年月上来说,许光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8)

2006年底,许延滨少将从莫斯科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取回的父亲1932年6月到达苏联后拍下的证件照

许光达与段德昌,两位生死与共的战友,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的举动又都令人荡气回肠。段德昌抄下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贴在羁押的石洞中以明其志:“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许光达在《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的扉页上留下绝笔诗:“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对此,许光达大将之子许延滨少将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这说明,段德昌和父亲的心是相通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都想到了要维护生命的尊严,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清白留世。”

许光汉最好的归宿(许光达和段德昌在水泊洪湖抵足而眠)(9)

2017年8月,许延滨少将(左一)在汪桥镇六军街

在洪湖西岸,追寻先辈的足迹,也让段德昌嫡孙段劲松心潮澎湃,流连忘返。他激动地说:“正是当年我们的先辈们举起红旗去战斗,才有了今天祖国遍地红旗飘,我们才由衷唱出‘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