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大橙子漫谈中外名将系列(4)主笔:大器晚橙

本章番外篇我和大家闲聊一下《左传》,事先声明,我不是在解读《左传》,没有那个水平,我只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来聊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 话题一:《左传》中的伏兵案例。

在正文讲吴起的时候我提到过,《左传》中有很多极为精彩的战争描写,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等,几乎可以直接拿来当兵书看,现在我就节选其中一个伏兵的案例给大家看看,如果你穿越到先秦,这个伏兵案例你可以直接套用。

《左传·隐公九年》载: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我就不一字一句的翻译了,大意就是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的儿子公子突向他建议采用诱敌深入、半路伏击的战术,并且还帮郑庄公归纳总结了北戎兵的特点,于是郑庄公率军大败北戎。

这次伏击战术的示意图如下: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1)

一共分四步:

第一步,诱敌部队负责将敌军引诱至伏击地点。

第二步,A号伏击部队出击到达伏击点A,封住敌军退路。

第三步,C号伏击部队出击到达伏击点C,同时诱敌部队回军,合力进攻敌军先头部队。

第四步,待敌军先头部队败退,与后续部队接洽,正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B号伏击部队出击到达伏击点B,将回撤的敌军拦腰截断,同时A、C两支部队向B靠拢,收紧包围圈。

这是古代经典的三段式伏兵,掐头去尾,拦腰截击,如果再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则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甚至包围聚歼。

但这里需要注意,诱敌部队和伏击部队必须配合完美,一旦配合失误,比如C号伏击部队到达C点时,诱敌部队没有及时回军合围,那么可能就会被敌军先头部队突破包围圈,甚至反杀;又比如A号伏击部队还没有等敌军全部通过伏击点就贸然出击,那么就会导致包围圈无法形成,变伏击战成正面阵地战,伏击战术功亏一篑。

所以,伏兵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对军队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基本上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才能去执行诱敌和伏击。

而另一方面,我们再看下公子突对北戎的评价:“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这是所有军队的反面教材,见好处就上,见势不妙就作鸟兽散,无组织无纪律,无章法无配合,典型的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没用,故曰兵在精不在多。

这位公子突是郑庄公的次子,后来的郑厉公,我们都学过《左传》的名篇《曹刿论战》,里面曹刿非常内行的总结了军队士气的原理,依我看,这篇《郑突论战》同样精彩,不比那篇差。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2)

  • 话题二:《左传》中的算卦案例。

虽然现在是21世纪,但依然有很多江湖术士顶着“周易大师”的名号在给人算卦相面,甚至还有拿电脑来算的,这个我先不置评论,只讲算卦,这个事在古代确实非常常见,但如果有大师告诉你他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算卦,然而却摸出三枚铜板或者拿出一捆木棒,甚至打开电脑,那么你基本可以断定是江湖骗子,因为他的道具拿错了。算卦在古代叫做卜筮,卜是用龟甲算卦,筮是用筮草算卦,如果大师真的号称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算卦,那么他应该使用乌龟壳或者筮草才对。

我们现在常见的占卜用书是《周易》,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占卜书,比如《连山易》《归藏易》等,但都失传了,《左传》里大部分都是用《周易》算卦的,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陈厉公给他的儿子敬仲算了一卦,用的就是《周易》,算到的结果是“《观》之《否》”,也就是《观》卦为本卦,《否》卦为变卦(也叫之卦),这是周易占卜的术语,简单讲就是占卜占到了《观》卦,但是其中“六四爻”发生了变化,从阴爻变成了阳爻(注1),于是卦象就演变成了《否》卦,如下图: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3)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4)

其中《观》卦发生变化的“六四爻”的爻辞就是占卜师说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接下来,占卜师对卦象做出了解读:您的这个儿子的后代将会成为一国之君,不过不是在陈国,而是在另外一个国家。

光,就是从遥远的地方照耀而来的东西,《观》《否》两卦中含有《坤》《巽》《乾》这三个基本卦,《坤》代表土,《巽》代表风,《乾》代表天,风起于天而行于土,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产,又有天光照射,这就是有地上大国的样子,所以叫“观国之光”;而陈列于朝堂的物品非常繁盛,再奉上玉璧和束帛,天上地下美好的东西就都具备了,这就叫“利用宾于王”;不过您的儿子只能在一旁观看这一派美好的景象,所以不是他做国君,而是他的后代做国君;风行最后落在土上,就代表那个国家不是陈国,而是另外一个国家,但这个国家必定是一个姜姓国,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代,高大的山岳可以与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两者一样大,所以你的陈国即将衰亡,而你的儿子这个氏族必将昌盛。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占卜师的解读没有?总之我是一头雾水,这个实在是太发散了,单从《观》《否》这两个卦象中我完全解读不出这种结果,并且占卜师完全没提到那个变卦《否》,还有,按照现在周易大师们的说法,还应该有错卦《大壮》、综卦《临》、交卦《升》和互卦《剥》这四个衍生卦才对。(注2)

但是不管怎么说,《左传》中占卜师的这个预言无疑精准无比,因为这个陈国的公子敬仲后来因为内乱而逃至齐国,以“田”为氏,他的后代果然篡夺了姜姓齐国,即赫赫有名的“田氏代齐”。

要么这个占卜师真的是神人,要么就是这段记载为后世杜撰增补,列位看官你信哪一个?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5)

  • 话题三:从《左传》看《诗经》的外交作用。

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的情感抒发的作品,和后世的唐诗宋词一样,连太史公司马迁也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话是没错,《诗经》的确是先秦的诗歌总集,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如果我们看《左传》却会发现,《诗经》有其更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诗经》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左传·文公十三年》载: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公元前614年,鲁文公去晋国访问,回来的路上,途径郑国,郑穆公在棐这个地方大摆宴席,盛情款待,想请鲁文公帮忙牵线,疏通一下郑国和晋国的关系。于是在宴席上,郑国大夫子家和鲁国大夫季文子就有了一次经典的“吟诗作赋”。

郑国外交部部长子家先赋了一首《鸿雁》,鲁国外交部部长季文子说:“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于是赋了一首《四月》,然后子家继续赋《载驰》的第四章,季文子赋《采薇》的第四章。然后双方愉快地达成了一致意见,国君互相行礼。

是不是看懵了?如果不给翻译的话,我相信现在绝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懂他们到底在说啥,因为他们说的压根儿不是诗,而是一套先秦时期的外交辞令,和“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一样的江湖切口,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圈子里的人,是绝对看不懂的。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尝试解读一下,子家和季文子赋的都是《诗经》里的篇章,我们先看子家的《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的大意是以鸿雁在空中飞舞为起兴来抒发感情,感叹那些奔波劳役之人的辛苦,有一点自嘲的味道在里面。子家赋这首诗可能是在表达郑国的狼狈现状,以及想讨好晋国的迫切心情。季文子回复“寡君未免于此”,也就是在说:“你们别在我们这哭惨了,我们和你们也差不多”,然后赋《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诗的大意是说一个被周王放逐的人在途中抒发自己悲凉委屈的心情,看见各种景色都觉得和自己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呼应。所以说,季文子赋这首诗很有可能同样也在和郑国哭惨,呼应了“寡君未免于此”这句话。

子家于是继续赋《载驰》第四章: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的大意是说我走在田野上,想去大国陈诉,可是能依靠谁?还是请你们这些“大夫君子”替我亲自跑一趟吧。这个意思就表达的非常直白明显了,郑国还是想赖在鲁国身上,让鲁国帮忙去晋国那里疏通疏通。

既然郑国都已经这么明显表态了,季文子也就不再拐弯抹角,于是赋《采薇》第四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诗的大意是说我的车已经准备好了,即将启程,哪里敢苟图安乐,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要连胜三场。《采薇》说的虽然是打仗的事,但在这里,季文子应该是断章取义,表示鲁国愿意为郑国跑一趟,让郑国静候佳音。

所以郑穆公非常高兴,才会向鲁文公行礼拜谢。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大家看完《左传》这一段,是不是对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诗经》作为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合集,是各国之间的江湖切口,是诸侯士卿大夫都必须学会并且还必须能够活学活用的暗语,说错了一句话,用错了一句诗,都将会是一场外交祸事,对于这些贵族来讲,不学诗,真的就无以言。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6)

  • 话题四:从《女叔齐论礼》看“礼”的本质。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在春秋时期,鲁国无疑就是代表,所谓“周礼尽在鲁”,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春秋时期的礼仪就只是一些繁文缛节,那就大错特错了,《左传》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什么才是“礼”的本质:

《左传·昭公五年》载: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去晋国访问,从踏入晋国国土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访问结束离开晋国,礼仪方面都做的是滴水不漏,一点都没有失礼的地方,晋平公就对女叔齐说:“鲁侯这个人不也是很懂礼的吗?”

这里要插一句晋平公这句话的背景,彼时的鲁国被“三桓”控制(注3),鲁昭公基本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所以在国际上各国的第一印象都是鲁昭公这个人肯定很不咋地,对应地就会联想到他不懂礼仪,但是鲁昭公这次访问晋国,却表现地非常懂礼仪,这就让晋平公倍感意外,于是就有了这句感慨,言下之意:你们都说鲁侯这个人很不懂礼仪,但我看他这次访问,表现得非常懂礼仪啊。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7)

于是女叔齐就有了一段经典的论述:鲁侯这个只能叫懂仪,不能叫懂礼,仪和礼是完全不同的。礼,是用来守卫国家、推行政令、保护百姓的。现在鲁国的政令在“三桓”这些私家的手里,而不在鲁侯手里;有子家羁这种贤臣,却不能任用;在外触犯大国的盟约,却欺侮虐待小国;利用别人的危难而落井下石,却不知道自己的危难;公室的军队被一分为四,百姓靠“三桓”生活;民心不在国君,国君也不考虑国家的将来。鲁侯做为一个国君,危难即将要降临到他的身上,可他却不去忧虑他的地位。礼的本末就在于此,他却舍本逐末地去把那些繁文缛节学到极致。您说他懂得礼,这不是差的十万八千里吗?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8)

我觉得所有想学习国学中关于“礼”方面的知识的朋友,无论是学《周礼》《礼记》还是《仪礼》,都应该先看一看这段女叔齐论礼,“礼”是儒家的核心之一,“礼”的本质并不是那些繁文缛节,而是一套修齐治平的原则和精神,借用我一位法学朋友的话说:我们学法律的,最关键的不是去死记硬背那些法律条文,而是去学习并理解这些法律背后的立法精神。

礼仪也好,刑法也罢,其实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春秋以前是贵族社会,以“礼”为主,春秋之后逐渐变为平民社会,礼崩乐坏,于是以“刑”为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说的其实是不同圈子的人适用于不同的准则和制度,用刑法去约束贵族,那无异于侮辱,而用那些繁文缛节去要求平民,那他们根本受不了,没有哪个普通百姓愿意在进门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上斤斤计较的。

大家现在回头看看孔子的那句“克己复礼”,是不是有了新的体会?

关于关羽的典故有(关羽为什么要读左传)(9)

注1:《周易》一共六十四卦,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八卦两两相叠而成,排列组合八八六十四,其中在下面的叫“内卦”,在上面的叫“外卦”。每一个卦都有一句总结性的话,叫做“卦辞”,而所谓的“爻”指的就是那六道横线,一根不断的叫“阳爻”,断开来的叫“阴爻”,每个爻都会有一句“爻辞”,而定位这个爻用的是“位置 性质”的组合,即六爻从下往上数的位置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而性质则以数字来区分,阳爻为九,阴爻为六。除了“初、上”两爻外,其他爻全部是性质在前,位置在后,比如《观》卦的“六四爻”,就表示这个爻的性质为阴爻,即六,从下往上数位于第四根爻的位置,即四,而之所以“初、上”的组合是反过来的,是因为古人认为一切事物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位置都比性质要重要。

注2:错卦也叫对卦,就是把本卦的六个爻全部改变其对应的性质,即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综卦也叫覆卦,就是本卦的镜像卦,将本卦旋转180°就是综卦,成语“错综复杂”就是这么来的。交卦就是把本卦的内外两个基本卦互换一下位置,上下交换;互卦就是去掉本卦的初爻和上爻,然后把中间“二、三、四”爻组成内卦,“三、四、五”爻组成外卦,形成一个新的卦。

注3:所谓“三桓”就是鲁国的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大家族,他们的始祖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叫“三桓”。鲁桓公一共有四个儿子,嫡长子就是鲁庄公,庶长子是庆父,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庆父,他是孟氏的始祖,庶次子是叔牙,他是叔孙氏的始祖,嫡次子是季友,就是季氏的始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