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孩子有什么习俗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习俗

古代生孩子有什么习俗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习俗(1)

婴儿降生,俗称“拾小孩儿”,也叫“添喜”。

过去,产房通常是产妇的卧室,要求安静、暖和,门窗关严。分娩时,房内不许有闲杂人等,男性、儿童、寡妇和未出嫁的闺女绝对不许在场。丈夫可在门外等待喜讯。

分娩的方法也不—样,富人常在炕前就地放一个大盆,一般是娘家陪嫁的红木盆。产妇坐在盆上,同辈已婚并生育过的妇女抱着腰,接生婆行接生术。所以,分娩又叫“临盆”,大概由来就在于此。

穷人家的产妇没有这样的福分。他们多躺在炕前铺好的谷草上,由接生婆接生。所以,这种分娩方法又称为“落草”,即小孩生在草上。

有一点富人和穷人是相同的,即不能在炕上分娩,如果污血冲了炕神,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未来都不利。

旧时的生子习俗中,江南一带还有“踩生”一说,即有人有意或无意间走进分娩不久的人家,称作“踩生”。人们认为,这是能给新生儿带来好运的吉庆之事。《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桓温后来成为了一代权臣,这就是史籍中记载最早的“踩生”。由此可见,至迟在晋代,就已出现了生儿人家视踩生者并以为能给婴儿祝吉的观念。后来逐渐形成了生育人家常常请人品、才识具佳德高望重之人做踩生者的习俗。但山西、内蒙一带的很多地方也有拒绝踩生的禁忌 ,与主家欢迎踩生的现象恰恰相反。据清康熙《隰州志》记载,“初生子,禁生人入室,(门上)插稻,男二,女一”。这种产婴后在门前插稻以示禁入的习俗,在其他地域亦有所见。拒绝的缘故有多种解释:一说是踩生者无意间地突然来临称为“蹬嘴头”,怕产妇不产奶水,难以抚养婴儿;一说是怕踩生者把邪祟带进产房,给产妇和婴儿造成危害;一说是怕踩生者冲了财气等等。有学者认为:“欢迎踩生的习俗其认识上的基础为交感巫术,即以为踩生者可以通过某种神秘的交感,把自己的禀赋传输给婴儿。同样,拒绝踩生的习俗也是交感巫术的迷信所致,即认为生人或外人同产房的接触,必将使没有抵抗和排斥能力的新生儿受到伤害。”

婴儿降生以后,剪断并扎紧脐带,简单地擦洗一下,用小被包好,由一人抱好。当胎衣落下以后,一切收拾妥当,烧几张黄表,产妇和婴儿才能搬到炕上,安排产妇躺好,这才可以让当丈夫的进屋,处理胎衣和垫草。

胎衣要趁天黑找个僻静的地方深埋,不能让人践踏,不能叫狗吃了,否则孩子不长命。分娩时垫在身下的草,带有产妇的血污,要立即烧掉,如果被蛇虫爬过,会变成精灵的。

有的地方有“挑红”的习俗。挑红,就是在婴儿降生后,在院门上挂块红布,上面除附有桃枝、铜钱之类的东西。另外,弓箭挂在左面的是告诉人们这家生了个男孩;如果附有佩巾而且挂在右边的,那就是生了个女孩儿。挑红的目的,—是向人们表示这家有喜生了孩子;二是告诉过往的行人,特别是行商的人,不要大声吆喝,更不要在此敲打响器或燃放鞭炮,以免使产妇和婴儿受到惊吓。

产妇分娩以后,就开始坐月子。这时的产妇和婴儿身体比较虚弱,一切生活都在炕上或产房屋里进行,也禁止生人入内,避免带进病菌,影响产妇和婴儿的健康,这就是俗称的坐月子。在整个月子期间,产妇不能干重活儿,不能用凉水,也不能长时间坐着。民间流俗说法,产妇分娩后,骨缝开了,沾了凉水着了凉风会得关节炎,落下头痛病等,俗称“月子里的病”。所以,在月子里要人伺候,俗称“伺候月子”。

由于分娩,产妇心理、生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脾气比当媳妇时亦有所变化,往往很难伺候,而当婆婆的,看在孙子孙女面子上,往往百般忍耐、迁就,也要尽量把月子伺候完。

产妇在月子里,要吃饱穿暖,在家平时要用头巾包头,以免受凉。产妇的饮食为很稠的小米稀饭、煮鸡蛋、红糖。清末民初,沿海地区有的用猪骨炖海带给产妇吃。饮食不能咸,免得婴儿嘴唇起燎泡。衡量月子伺候得好不好,境内大都以月子里吃了多少鸡蛋、多少红糖来衡量。

婴儿出生在那一年,那年的干支就是婴儿的生肖属相。生肖共有十二种,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为一轮,循环往复。

分娩之后,要向产妇的娘家及亲戚报喜。报喜时间,视分娩的时间而定。如果是头天下午分娩的,则在第二天早饭后去报喜;如果是后半夜分娩的,则在当天早饭后报喜。总之,在通讯不发达的过去,报喜必须在上午才吉祥。

报喜的顺序是新生儿的姥姥家、姑姑家,然后才是其他亲戚及亲朋好友。

报喜的人,过去女婿必须亲往岳父母家,其余多数是新生儿父亲的兄弟,有钱的人家会派佣人前去。

报喜的方式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浙江一带,生男孩的用红纸包裹一支毛笔,生女孩的则另外附花手帕一条。也有直接送公鸡、母鸡以示新生儿性别的。陕西渭南一带是带上一壶酒,生男孩的酒壶上拴红绳,生女孩的拴红绸。还有的地方是女婿带上一把伞去岳父家,伞放在中堂桌上为生男,置于大门背后为生女。我国大多数地区报喜时送上染红的熟鸡蛋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男孩蛋为双数,女孩蛋为单数,个别地方则相反。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据说是为了孩子长大后好找媳妇,寓意成双成对;女孩送单数是为了将来好嫁出去。

旧时,当姥姥接到喜讯,还要烙一张饼让女婿或报喜的人带回去。报喜人在回去的路上遇到狗时,将饼扔给狗,这意味着狗替孩子咬了灾,婴儿就不会夭折了。

“望欢喜”是生育礼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婴儿出生后的第八天,街坊邻居早晨即来望欢喜,送的礼品数量视亲情而定,多送鸡蛋,或十、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个不等。家族以内俗称“门子里”的外加三尺红布,或一床小毯子,或一套小孩衣服。邻居间望欢喜的东西只收不回,亦不招待饭食,因系双方“傍”的,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产妇娘家及其他亲朋则于早晨巳时齐到产妇家望欢喜。

亲戚看喜的礼物比街坊邻居为重,特别是姥姥家,一般要送鸡蛋、小米、红糖、红布、小被等,客到齐后,婴儿被婆婆用小被包好抱出来,请客人观相。客人则说些吉祥的夸奖话,同时将准备好的银钱掖在孩子的小被里,这叫“长寿钱”。

中午,主家设酒宴招待,主食为喜面。之所以选在婴儿出生后第八天看喜,其一是产后疾患感染期已过,婴儿胎盘系也结痂,产妇、婴儿都比较太平。其二是主家忙碌、劳累,不如一次性招待,腾出点时间和精力,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亲戚看喜的礼物全收,主家可以酌情回敬些面食,回多回少,谁都不责怪,都知道伺候月子忙碌,顾不得旁人。亲朋看喜多是四包礼物,或女客登门,或托人送小米、红糖、鸡蛋、布等四包。产妇主食小米,忌食大米。据说小米性温,而大米性凉。

中原地区还有“洗三”的习俗,就是出生后第三天给小儿洗澡穿衣服。洗三那天,女方母亲一般会再备一些尿片过来,过去有这样的说法:“姥姥是个白虎神,不添外孙不上门”。那时候,女方的母亲一般都是等女儿落月才第一次上门。

洗三的水是用艾叶煮的,待水温适度,将小儿放进盆内。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婆家会很高兴的,他们会拿出祖传的银镯子、银簪子等器物放进盆内开光。据说,这样是为了让小儿沾上珠光宝气,将来能升官发财过上好日子。女孩是没有这种“待遇”的。洗时,多数由奶奶和姥姥动手,倘若是冬天,她们会配合好,迅速地为小儿抹身穿好衣服,然后,再包好送进妈妈的怀抱。

洗好后,奶奶再在堂间神龛上点三炷香,烧三张纸,奉三杯糖茶,放一挂鞭炮,叩三个头,默念着:“送生娘娘啊,请保佑我的孙子,别让‘偷死娘娘’偷去了。明年周岁时,我给你奉刀首肉(猪项圈肉),请娘娘多多保佑。”

古代缺医少药,医学不发达,经常有小儿夭折,奶奶生怕孙子有闪失,会问那些“拉群”,也就是孩子既多又健康的妇女,讨要一件旧衣服给孙子穿上。洗三时,给娘娘许愿也是必需的。也有满月“送娘娘”的。

古代生孩子有什么习俗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习俗(2)

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吃喜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这个风俗,在中原、湖南、江浙一带颇为流行。送祝米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往往是娘家人接到报喜后,约定的吉利日子,一般男为双日,女为单日。

由于各地物产不同,送祝米的礼物也不尽相同,各具地域特色。

河南、山东一带多为米面、鸡蛋、红糖、鱼肉及姥姥亲手制作的婴儿棉裤、妗子或姨买的衣帽等物。肉一般为猪肉,牛羊肉亦可,其他肉则在禁止之列;鱼一定要是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送祝米的日期,一般选择在男婴出生后的第六天或十二天,女婴为出生后的第九天。此日,婴儿姥姥家所有女亲属齐聚于姥姥家,她们会一同雇人抬着蒸笼般的礼盒前往婴儿父母家。送祝米的人员大多为女性,但产妇娘家的哥哥、弟弟可一同前去,其他男性很少参与。有的地方礼盒是有讲究的,上层要放一条蓝色的长布作为婴儿的尿布,如果是男婴,两头露在外,是女婴则露一头。主家要设宴盛情款待来客,宴席上必有细粉条做的菜肴,饭食必有面条,以屡屡长条象征婴儿长命百岁,故有“吃喜面”之说。散席后主家还要回礼,赏给抬礼盒的人钱。

湖北西部地区,送祝米的礼物一般为鸡蛋、鸡、银饰、摇篮等滋补品和婴儿的装饰品。送祝米的人也是以女性为主,大多是产妇的姐妹,婶姨,姻侄子女。其他礼仪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

湖南西部地区,送祝米的礼物,多为猪蹄,鸡鱼、鸡蛋,糯米,面条,衣物,布料之类。送祝米的人同样是以女性为主,小孩子相随,更是增添了许多欢乐气氛。在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生动详实地描述了送祝米的热闹场景:

女婿到家来报喜,不知是男还是女。

接到喜物便知底,男茶女酒自古语。

娘家商量送祝米,鸡蛋要有五百几。

还要两斗上熟米,猪肉猪肝不能缺。

鲤鱼要买活鲜的,鸡母只管提壮的。

打了摇窝和枷椅,又买花鞋和布匹。

家家么姨一大群,热热闹闹送祝米。

主家面对前来送祝米的亲友平等相待,不论老幼,一律用黄酒、江米酒制作的“糟鸡蛋”款待,每人四个,含有“四季发财”之意。

娘家去送祝米,婆家准备宴席时,有些地方往往也把送喜礼的亲邻、朋友一同邀请了。举杯把盏之间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寓意多得贵子。吃“喜面”时,还要再卧进两个鸡蛋。

山东郯城生男十二天、生女九天,娘家准备车马,召集各路亲戚,带上米、面、糖等礼物去看闺女,谓之“送糖米”。主家设宴招待后,要把婴儿抱出来让前来送糖米的客人观看,此时客人们要随意给婴儿见面礼钱,不在乎钱的多少。然后主家端出红鸡蛋、馒头等答谢来客,每人一份。

枣庄一带则是男孩九天、女孩十二天送祝米。除必备的米面、红糖、鸡蛋外,娘家的哥哥、弟弟或叔叔还要携带公鸡、母鸡各一只前往。如果是生的男婴,主家要回一只公鸡,若是女婴,则回一只母鸡。

蒙阴一带送祝米是用箢子,内放鸡蛋、红糖、小米、挂面等,箢子覆以红包袱。主家设宴款待后不必回礼,但要在空荡荡的箢子里撒上一把豆子,当地风俗认为这样可免婴儿生痘毒。

长岛县风俗,到家“看喜”的客人都必须吃糖果,忌讳“空口”。来客都不准带钥匙,若发现客人带钥匙一定要扣留并永不归还。

招远生男十二天、生女八天姥娘家来送粥米,称作“吃大面”,蓬莱、龙口称作“看欢喜”。

泰安送粥米称作“吃面”,酒足饭饱后,客人回去时要偷一个烤糊的馒头或者煎饼,路上丢给狗吃,俗话说“外甥狗,外甥狗,吃了饭,他就走”。这个习俗有些戏谑意味,主家多不以为然。

临朐称作“送乳汁米”,昌邑称作“下汤”,都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六天或八天娘家人去探望产妇,礼物有鸡蛋、油条及小儿被褥衣物等。中午主家设宴招待,邻居送礼的人来陪客。昌邑一带在席间还要抱出婴儿观相,赴宴者各有赏钱,名叫“汤饼钱”,或称“长命钱”,同时还要为婴儿起名。

徂徕山区称作“吃喜面”,男孩在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孩在第九天。往贺者以娘家人为主,亲戚朋友结队一齐到达。贺客皆为女性,并携带小孩。贺礼忌用篮子装载,要用木制食盒或编结无缝的箢子。到主家客人先吃面条与鸡蛋,名为“点心”。若吃喜面在第十二天时,点心必须是水饺,名为“合骨缝”。宴前,主家以方巾裹挂面和一付扎腿带子登门请接生婆,请来后安排她坐首席。席间由新生儿父亲向宾客一一敬酒。散席后,来客带的礼物都要“押”回一部分,只有产妇娘家的礼品全部收下,“押”回的东西是两张煎饼、两棵大葱、一把麸子和一把盐。临行所有客人都要从席桌上拿走一些“喜馍馍”。

近年来, 给婴儿的衣服,现代商店里一般都可以买到宝宝套装。古代基本上都是手工做的。棉布缝制,不钉扣儿,小系带儿。领子有沿边的,有不沿边的,沿边一般沿黑边。宽松肥大,便于穿着。习惯在袖子上用布条绑—道,既使婴儿胳膊缩不进衣服里,又使袖口遮住小手,免得婴儿抓破自己的脸。婴儿的枕头,多用秫糠做成,绵软、干燥,婴儿枕着舒服。

旧时,主家设置祝米酒宴席,当天要杀一公一母两只鸡,在天未亮之前将鸡煮熟;同时用小土罐煮一点饭。然后将饭、鸡和酒抬到门口外,置于长凳上,由公公或爷爷为婴儿洗礼。洗礼内容有三:一是祭祀送子观音,首先感谢送子观音送来子女;其次是祈求送子观音保护好子女快快成长;然后就送送子观音回去。二是祭祀祖先。告诉祖先族人中已添了人丁,并祈求祖先神灵加以护佑。三是为婴儿叫魂,人们认为只有把婴儿的魂叫来了,婴儿才能健康成长。在洗礼过程中,由公公或爷爷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祭祀,同时婴儿父亲抱着婴儿向四个方向行跪拜礼,以谢送子观音和祖先。

婴儿第一次去姥姥家,要折来一束桃树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七枚铜钱和五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桃枝用于驱鬼避邪;七枚铜钱象征“吉星高照”,又有“人财两旺”之意;花生是长寿果,取“长寿百岁”、“五子登科”、“儿女双全”之瑞征。桃枝系上红线、铜钱、花生,花花绿绿,确是美丽的饰物。人们看到它,便知婴儿“走姥姥”的来了。

产妇到了娘家,婴儿姥姥迎,妗子接,并要抱到盛饮用水的缸前照一照,希望婴儿像水尖一样往上涨,搁排子上卧卧,排子是人们用高粱秸的顶稍串成的用具,方言拍拍啦啦就是泼泼辣辣的意思。在姥娘家过三五天,舅舅送婴儿回家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剪头鸡为一只红公鸡、一只母鸡,用大红布剪一花环套在鸡脖上,送行人用篮子挎着,一直送到家。剪头羊,山羊、绵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头上用红色染了,着人牵去。无论剪头鸡、剪头羊,带回家喂养一段时日,不能宰杀食用,要到集市上卖掉,换回的钱,要先买一包盐带回家。盐是晶体,晶莹闪亮,预示孩儿定有大作为;盐溶于水,孩子水灵灵的,长大了也会为人清正廉洁;盐调五味,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送祝米是人生最早的节点,一个生命就此拉开了序幕,等待他(她)将是漫漫人生路。

作者:孟继新 张勇 王明鹏 图片源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