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站厕所攻略(内环线老阿姨的烦恼在这里)

在头条号上看到大V吴小平的一篇微博转文,不过三百来字,内涵之丰富令人拍案叫绝。我压抑不住惊艳之想,立马转到朋友圈。

上海地铁站厕所攻略(内环线老阿姨的烦恼在这里)(1)

仿上海老阿姨这个腔调仿得妙极了。最近几年回家,途径上海时乘电车、穿行人堆,天南海北哪儿的方言都听得到,却很难路遇正宗的上海老阿姨、嗲伐嗲伐的上海小姑娘,听不到软塌塌的上海话,打心眼儿里觉得遗憾。上海的发展固然令人欣慰,于我的小心眼却是大大的失望。四年大学在上海度过,带味儿的自来水没有白喝,那时的上海变成了“我的上海”。曾感叹上海变得认不得了,好怀念学校门口、去长宁路天山一条街的路上,女人们穿着睡衣睡裤、头上带着卷发器,蹲着刷尿桶。朋友骂我自私,看不得别人进步。我知道朋友是故意戳我,也忍不住还击,哎呀话不是这么说的,那是“我的上海”,场景里有我啊。上海人要在繁华的城市谋自己的一隅,要用自己的小工资应付全中国最丰富的物质市场,必须得精打细算。精刮、小气、会算计,名声在外的老式上海人,真是让人怀念,他们让人在这个清凉冷漠的人世,清清楚楚地感受油盐酱醋的分量,活着不止是甜美的滋味。上海味的传承保留,我想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梦。时代不一样了,老上海还在。

这篇短文浸足了上海老味道,却又暗藏戏谑,让读的人失笑之余不会认真,不过故事而已。“被外地妹摁倒了”,这表述绝妙,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权没有白运动。可能真是小姑娘主动,也可能只是老阿姨护犊,绕圈子责怪女孩子不自重,千不好万不好,自己娃娃不会不好。我的一位学兄第一个在朋友圈留言,“肯定是请枪手写的,老想法的上海老阿姨不会这么粗糙,说小姑娘‘还是新的’”。上海人自有一套自己的做人准则,这样的话太没品了。是不是?

人物刻画,言语戏谑之外,这一段小文章提供的信息量却是出人意料地巨大。主人公的男生女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如果叙述人老阿姨的证言属实,至少女生是第一次处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女孩子的态度不清晰,她既领男生见过父母,理应是认准这个人了。但是,是当未来夫君“认准”吗?从媒体报道看,如今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都比较开放,前男友、前前男友,前字不够用时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的女生比比皆是,如果这次事件是从女生认定“一生一世一双人”观念出发,那么这真是一个难得一遇的纯粹好孩子。假使女生是把“男朋友”领回家给父母“体检”,从我的观念,这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女孩子。男女自由交涉的今天,更应该珍视婚姻,男朋友可以重复有,婚姻的合与散伤筋动骨,还是慎重、忠诚些的好。不论女生态度如何,女生父母见过男生后,把这件事上升到了婚姻决绝问题上,这是肯定的,但是否由女生父母给男生父母最后通牒,或接纳自家女儿,或补偿女儿“从新变旧”的损失,老阿姨的叙述含糊而过,之后的情节倒证实上海老阿姨唱独幕戏的可能性大些,她和男生父亲单方面筹划“毁婚约”。

上海地铁站厕所攻略(内环线老阿姨的烦恼在这里)(2)

男生女生的情事何去何从,问题提交到了男生父母面前(哎,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婚姻自主么?)。故事到这里,出神入化的一笔大转折,不是照一般情节“验看”女生姿色、为人处世姿态、做一家主母的资质,男生的母亲即“上海老阿姨”不愿意儿子将来替外地的、经济条件不如自家的女生父母“养老”,直截了当否认女生与自家儿子“处朋友”的可能性,越过验看女生的步骤,一步跨到了断两人关系的补偿金额讨论。

虽然不知道这个补偿的想法出自哪方父母,一场男欢女爱突飞猛进到这个谈判局面,作为一枚热心的看客,我打心眼儿里觉得可惜和遗憾。男生虽是男主角,也太没存在感了。首先,双方父母的出场是否过早?20岁上下,正是男生女生享受被异性捧在手上、放在心里的好时候,难得的青春撞击,可不可以多有些时间让荷尔蒙肆虐呢?恋爱不应该有期限,大学毕业为期,30岁为限,等等人为的规定,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忍心划这个道道么?好吧,即使走上社会就必须担负做社会人的职责,念大学的几年时间,给他们一个完完整整的空间体验人生,胡子白了、头发稀疏了、人变得油腻了的时候,不是少很多的遗憾么。

上海地铁站厕所攻略(内环线老阿姨的烦恼在这里)(3)

早早地议定婚事,也许是最纯粹的父母心。然而从婚事一下子过渡到父母养老大事,这个思维跳跃有些费解。两个年轻人一生的努力,几十年的财富积累呢,到哪里去了?一双娃娃携手走上社会,应该有写满几十张纸的梦想、人生计划,不是最应该鼓励他们奋斗、发挥才智、自我满足么?先计算并切实预备N套房子,N万元存款,年轻人从今往后几十年干什么呢?他们有可能是第二个马云李嘉诚啊,为什么不肯相信呢?自己孩子的能力自己不相信,让谁去信?先不说大人预先铺路容易毁了孩子的斗志,有这么把自家孩子往废物点心上估算的吗。

男女朋友分手,谁给谁补偿,给多少?我很好奇,“新品折旧”算多少,“中古折旧”又多少,有既存的计算标准吗?年轻时候的爱,不论成本多大,都让它纯粹为了将来的美好记忆而发生吧,否则就这个样子走出校门,承担起社会人的重责,供房、育儿、养老,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这样的一生岂不太可怜了——该青春的时候不青春,难到让第二春来扰乱社会秩序么。

我把这则微博转到朋友圈之后不久便删掉了。贴出朋友圈没多久收到一位朋友的抗议,上海人怎么你啦,要这样挤兑上海人?哦哟哇,冤枉!以为微博言语破绽众多,以为不会有人误解误会,没想到还是有人认了真。我的这位朋友决计不是玻璃心一类的人,我只能想,上海老阿姨的担心莫非当真存在?大面积存在?

唉,可怜的孩子们,操心过头的父母们。人生是年轻人自己的,忘记了么?

----------------

撰文:江洁

京 夜 聊 (jingyeliao)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