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

《论语》,我读的太晚了

今年的河北中考作文题如下:

材料一:习,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还指学过后再反复地学,使熟练。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材料,以你对“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由此可见,《论语》在学校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1)

著名历史科普推广人、畅销书《历史的温度》作者张玮老师,曾经开玩笑说,他原本觉得《论语》是迂腐的孔老二的段子合集,没什么好读的。直到进了大学的文科基地班,老师要求背诵默写《论语》,才硬着头皮开始认真读。

而他真正把《论语》读完一遍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读得太晚了!”

我必须要为自己当初的无知和愚昧感到羞愧。

因为真的认真通读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平时我们那么多的格言、典故、成语和道理,都出自《论语》,而我当初还只是浅薄地认为孔子也就是个整天只会唠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克己复礼”的老家伙。

但其实我应该早就知道的:作为中国儒家文化集大成的“十三经”中最具特殊地位的书,《论语》从汉代开始就一直是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也就意味着,这本书里的所有语句,早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随着时间的推进开枝散叶、代代相传,成为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不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通读了之后,我才发现《论语》真的不厚——也就16000 字左右。但是,就是这约16000 个字,光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就有100 多个出自那里,比如温故知新、侃侃而谈、适可而止、见义勇为、不耻下问、任重道远,以及我们都知道的“欲速则不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俗语,甚至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话,居然也出自《论语·颜渊》。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2)

所以,你可能会说自己从没读过《论语》,但其实你在生活中说的话、做人的理念、起的名字、举例用的典故,很多都出自《论语》。

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而通过那一次的通读,我不光知道了很多典故和成语的来源,还真正领略和感受了先人的智慧和感悟——我看的时候,有时候都忍不住在旁边标注:“有道理!”


孩子最需要读论语,但不能直接读

张玮老师曾经被一些家长读者追问,希望他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他推荐的就是《论语》。

但他说:“《论语》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孩子读。”

为什么呢?

因为论语对于孩子来讲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孩子没有过多意义,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有多种理解,孩子容易曲解,这其实就需要由我们来向孩子解释。

于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能够读懂《论语》的途径,张玮老师的馒头说团队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并请权威导师把关,推出了《馒头说<论语>》音频课。课程对《论语》做了一些梳理和挑选,分析和解读,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专门为8岁到15岁左右的孩子讲论语。同时,因为音频课广受孩子和家长的好评和欢迎,现在也已整编成书——《写给孩子的论语课》,供孩子和家长一起温习和读懂《论语》。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3)

张玮老师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读一些《论语》了,但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论语》,因为整部《论语》,真的是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参透感悟的。

但他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孩子可以:

有一个态度。比如对“学习”的态度。河北中考题考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究竟该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学一种方法。比如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底说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什么关系?为什么“温故”才能“知新”?

知一些典故。《论语》里有那么多的成语,“三月不知肉味”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登堂入室”原来是用在哪里的?

懂一点道理。这其中有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为什么说“仁”的一大表现就是要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君子”为什么不分男生和女生?为什么说“不学礼,无以立?”也有处世的道理:为什么要“身先士卒”?怎么才算“君子之争”?到底该不该“以德报怨”?

写一手文章。当然,张玮老师也不排斥应试的功利性:如果孩子真能知道那么多成语,了解那么多典故,说得出那么多道理,TA难道写不出一篇漂亮的作文吗?

用人人都听的懂的语言和逻辑,解读流传2000多年的知识和智慧。让《论语》真正做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如果你想和孩子一起重温国学经典,切身感悟流传2000多年的知识和智慧,那么现在,这个机会来了——


活动福利:线下分享会

【活动概述】

一部《论语》流传千年,《论语》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孔子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其中的知识,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又该怎么用?《论语》真的难读么?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馒头大师张玮携最新力作《写给孩子的论语课》,用人人都听的懂的语言和逻辑,解读流传2000多年的知识和智慧。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由复旦、浙大、交大附中等多位名师权威把关,专业团队 趣味故事 原创漫画,让《论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嘉宾介绍】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著名历史科普人,大众畅销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写给孩子的论语课》作者。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4)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 “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作品也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现场抽奖福利】

1、现场购买张玮老师任意三本以上著作,送《写给孩子的论语课》配套知识卡一套,先到先得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5)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配套知识卡实拍

2、所有现场购书读者均可凭兑奖券,参与抽奖:

一等奖:1位 送价值199元,专业团队制作《写给孩子的论语课》音频课“馒头说:给孩子的论语课”1套

二等奖:3位 送价值48元精装限量笔记本 1本

三等奖:5位 送《历史的温度》限量定制 手账 1本

广州站

【主题】

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新书分享

【嘉宾】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

【时间】

11月21日(周六)19:30-21:30(19:00开始入场)

【地点】

言几又·广州K11旗舰店(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6号K11购物艺术中心B2层B211铺)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6)

深圳站

【主题】

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新书分享

【嘉宾】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

【时间】

11月22日(周日)16:30-18:30(16:00开始入场)

【地点】

深圳·深圳书城·罗湖城(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33号罗湖书城三楼活动区)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7)


相关阅读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8)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张玮X馒头说团队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论语》的很多内容,我们很小就接触。不过,我们对于它的了解,可能还不够:《论语》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孔子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之间的言谈录,为何能够流传那么多年?这其中的知识,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又该怎么用?

担心“之乎者也”不好读?很会讲故事的馒头大师张玮,用故事加漫画的方式,把《论语》里的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我们用得上的道理都讲出来,不但有趣,还能让你知道怎么用。

这本书里,还有近200张原创漫画,馒头大师亲自“出演”,汤圆、包子、饺子、面条、粽子一起上阵。

而且,在复旦大学讲了20多年论语课的傅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沈文婕老师(“上海市教学能手”获得者)、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和李宏昀博士,给这本书的内容全程把关,既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又能让你读得进、用得上。


往期活动回顾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9)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10)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11)

陪孩子读论语的经典句子(亲子共读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些论语)(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