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你是最让我敬佩的一首歌(我希望有一天我听到人家说)

我听BEYOND的歌长大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beyond你是最让我敬佩的一首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beyond你是最让我敬佩的一首歌(我希望有一天我听到人家说)

beyond你是最让我敬佩的一首歌

我听BEYOND的歌长大的

属於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也是属於所有人的回忆。

如果做一个流行音乐二十年的专题,你会选哪些曲目和歌手?我不知道你的选择,但我想你一定会想起黄家驹和他的BEYOND。

一个在深圳台工作的朋友,最近正在做一个关於音乐的“二十年流行”的专题,恰好出差到北京,约了我来聊天。我一时迷糊,谈起流行音乐,我可是出了名的后知后觉,常常是人家哼唱了几年的歌曲,我在某日突然发现,还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推荐给我的朋友听,最后沦为所有狐朋狗友们的谈资。此类事情经年,我早已患上了“推荐恐惧症”,平素得了再好的曲子,也只是趴在被窝里一人独享,独乐乐好过我被恶人取乐。这是我的哲学。

话虽如此,去终究还是要去,四月的一个下午,北京难得飘起了雨。

虽然久已未见,但几杯清茶落肚,早已不见那些时间的隔膜,我们已经像微醺的酒鬼一样,开始了男人式的倾诉。

朋友显然是有备而来,在随身的大大的包裹里面,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帆布的小包,打开来,里面除了一部唱机,满是CD,拿了一张来看,封面上赫然是:“BEYOND·抗战二十年”。

我和朋友都是80后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没有几个人会陌生这个词。

我问朋友:“这和你做的专题有关吗?”

他说:“我只是想找你聊聊关於BEYOND的话题。”

我一时沉默。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BEYOND的铁杆粉丝,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刻意把BEYOND和“流行音乐”这样的字眼区别开来。在我的认知里面,BEYOND确实是可以单独做为一种文化来评论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他们仅仅放在“流行二十年”这样一个单纯的音乐的话题上。

BEYOND品牌的BAND

为什麼音乐会让人著迷?这是因为除了旋律和节奏所能唤起的人类大脑皮层最单纯的兴奋和刺激之外,一段旋律所能书写的感情,远比文字要来得畅快和让人印象深刻。文字终有笔划的冰冷,而音乐所表述的感情,却更容易让人读懂和流传。因此,音乐代表了很多东西。比如记忆,也比如精神。

BEYOND正是属於这样一个记忆和精神范畴的东西,对於许多80年代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两万GRE水平的词汇储备,但都会认得“BEYOND”和它所代表的释义“超越”,而没有人会按照字典把它解释成“在……的旁边”,这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超越。

最早听Beyond的歌是在1992年,是一首《你知道我的迷惘》,那年我12岁。同年还正值郑智化大行其道,“水手”我懂,“星星点灯”也约略明白,可是“迷惘”就完全超越了一个初中生的理解范围,当时只是觉得这歌好听,并不知道是谁唱的。

1993年家驹意外辞世,各种媒体开始铺天盖地的播出BEYOND的歌。那时,我才知道了Beyond,我才知道了黄家驹——好像某种后现代小说一样:家驹去世,我才开始关注这个人,才开始了解他,并开始与他进行目前已十五年、未来不知多久的精神交流。我对黄家驹,对BEYOND了解得越多,越能切肤地感觉到家驹离去对BEYOND的打击,对歌迷的打击有多大。

看著BEYOND的MV,还有在澳洲、在马来西亚的演唱会,台上的家驹仿佛仍然存在於这个世间,只是十多年没有出新歌而已,电视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但这种幻觉只是一闪而过,我清楚地知道,黄家驹已经不在了,他在另一个世界知道著我的迷惘。

2003年11月,天河体育中心,我第一次现场看BEYOND的演出,偌大的体育场除了作为舞台的北看台以及对面的南看台外座无虚席,加上场内的,差不多有3万多人,他们身穿印有BEYOND成员头像的T-shirt,卖力地挥舞著各种萤光棒。没有人坐在座位上,都踩著椅子甚至椅子扶手。黑暗的夜空中有云飘过,体育场内依旧繁星闪烁。去看演唱会之前我认为我肯定会哭的,因为看BEYOND从前演唱会那种万人齐唱,所有人高举双手的场面,我一定会控制不住自己。我以为我会流泪,但是我没有。那麼多人来听演唱会,可是会唱的人不到十分之一,我能清楚地听到我自己跟唱的声音,年轻的少男少女忙著用各种手机、DV、DC留下自己在演唱会的倩影,颇有些“到此一游”的意味,灯光一亮就冲著台上“惊声尖叫”,气氛倒是做得很足,可依稀总有些旅行社“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影子,我想,他们应该对F4更感兴趣。我站在3万人当中,距离BEYOND三十米远,可是感觉却像在看VCD,BEYOND距离我仿佛有电视萤幕之后那麼远,我高举双手,却不知心情如何。

年轻的歌迷会成员举著牌子,有的写“一辈子陪我走”,有的写“只要有音乐就不会有世界末日”,都是漂亮的楷体,精美的印刷,应该是挺煽情的,我也很钦佩他们的精心准备。但是在这样一个夜里,我却总觉得缺少一些东西。后来在网上看到北京演唱会的现场照片,几个歌迷举的牌子上只有简单几个手写的字:“我听BEYOND的歌长大的”,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了眼眶。

我听BEYOND的歌长大的……

为什麼说BEYOND是一种超越,而不是流行?那是因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很感人、有真情,能够很快打动你的心。虽然Beyond的很多作品旋律柔软动人,但歌词往往很尖锐。他们做音乐的激情、成员的凝聚力,是其他乐队无法相比的,也是很多音乐人无法相比的。

BEYOND是一种纯仆柔和的软摇滚(Soft Rock),不同於Sex Pistols或是Punk这样的反叛,也不同於大门( The Gate)或是酸摇滚(Acid Rock)的迷幻。

他们甚至也不同於内地诸多流派的BAND:不同於唐朝的天才(仅限第一张专辑《梦回唐朝》,个人认为已臻化境,空前绝后,只能说不是人做的),不同於黑豹的现实(同上,仅限第一张专辑《无地自容》,个人认为窦唯离开后应该马上解散),甚至痞到极致的红色部队(92年成立93年解散的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乐队,仅凭一首《累》就把所有玩颓废的人全比下去了)。Beyond就是Beyond。

个人觉得Beyond的技术一般,比不上内地名家李延亮,甚至比不上一些北京的地下乐队。但是Beyond是每一个年轻人开始学习吉他的最初动力和唯一原因,而内地目前数不胜数的乐队练习的曲目几乎都是从《真的爱你》开始。

在音乐里,唐朝就是流星(张炬去世与否都是一样,那张专辑耗尽了所有的能量),Beyond就是恒星,它很少有试验性的音乐,不走极端,但永远能抓住青年人躁动的心并把他们指引向一个广博宽大的世界,毕竟,这个世界真正反叛的人不多。摇滚不是偏激,不是发泄,它也可以是一种责任。

黄家驹作为乐队灵魂的能力并不仅在於吉他和嗓音,在於他能够融合黄贯中、黄家强、叶世荣的音乐才华,同时把音乐变得流行化、易於传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商业化”。黄家驹时的Beyond有很强的流行成分,商业化味道比较浓。没有了他的Beyond,流行的东西少了,但从音乐上看,更接近於西方摇滚乐队的标准,更像一个“有自己音色”的乐队。从黄家驹去世后另外三人发行的唱片来看,反倒是追求纯音乐的特质更加鲜明了,但是,我们会说,那不是Beyond。

虽然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很多人不买他们的账,也没有人在卡拉OK里唱他们后期的歌,但这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三个人能坚持那麼多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黄家驹时的Beyond虽然很受市场的欢迎、商家的青睐,但却不是他们自己理想中想要的;等到他们终於能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市场却抛弃了他们。

真诚二十年

许多年后,我依然记得93年香港年度最佳乐队颁奖晚会上泪流满面的黄家强带著全场的明星和观众们一起唱《海阔天空》时的场面,黄家驹用另外一种方式带著BEYOND抵达了他们音乐梦想的彼端,那就是用乐声祭悼已经失去的时间和曾经年少的彷徨,同时记住那些成长和成熟。

BEYOND的SACD版大碟已经发布了,我不明白最初的版本中为什麼没有收录黄家驹生前的遗作《抗战二十年》,这是最后一首属於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叶世荣的完整BEYOND风格的作品,听著黄家强在演唱会上用并不流利的国语讲“我想大家记住,BEYOND永远是四位一体的。大家还会见到家驹,我向你们保证……”我第一次感觉到什麼叫做精神的存在。

一九九三年六月三十日,黄家驹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舞台,今天,我写下这篇小文,并不是为了忘却而纪念,而是为了精神的传承。

血也有时尽,乐却无时灭,一曲沧桑无断绝……

作者:杜声宇

喜欢本篇文章可以添加订阅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