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

文 / 麦克斯韦小妖怪


我头一次感受到自己可能真有点“老”了,是在商场里踏入“唱吧”迷你KTV的时候。对,就是那种北京街头常见的容纳两人的小玻璃屋子,可以在里面戴着耳机拿着麦点歌唱上一阵子。事实上我一直对它们跃跃欲试,因为我怀孕生子带娃已经整整5年没有去过KTV了——每当路过我都感受到歌手的欲望在内心激荡。

可是当我终于有机会踏进去,完成了支付,戴好耳机拿好麦,我却傻眼了。

我该点什么歌?我会唱什么歌?这满屏的推荐曲目都是what??

在计时器的尴尬跳跃中,我想起来自己不仅5年没有唱过歌,而且也快5年没有听过什么新歌了。换句话说,我已经被流行音乐甩下了5年,到了进KTV只能唱周杰伦的地步了。

哦抱歉其实我对周杰伦没有任何意见,只是这感觉让我想起了曾经,我们这批人会在心里想“嗯,他是刘德华那个年代的”,或者“嗯,他是费翔那个年代的”......

用一个词来总结:老歌爱好者。

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1)

我不仅是老歌爱好者,我还是老网站爱好者呢。

前两天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讨论人人网这个SNS现在“干什么去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压根都不知道这个网站是否还存在。那感觉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女主角说准备请自己小时候的保姆老太太帮着照顾她的孩子,她的父亲吃惊大声说“她居然还活着?”明明是曾经三天两头就要登录的,现在搞得跟上辈子接触的东西一样。

互联网时代的更新迭代就是这么快,想当初我们还坐在中学的微机室里穿着鞋套,跟老师学Microsoft Frontpage,讨论“心跳回忆”“第九城市”和“模拟人生”。少男少女们面对着仙剑一结尾赵灵儿的死,想着那句经典的“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的”,忍不住哗哗地掉眼泪。那时候我们习惯在ChinaRen校友录里“找到组织”,而留学国外的同学们最喜欢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用来和老同学群体保持归属感。稍年长的上班族们一度疯狂流行开心网和偷菜,偷好菜用MSN聊几句天。文艺青年们纷纷在新浪博客和MSN Space里抒发人生感想。越洋通话市场是Skype的天下,那时候TOM的江湖地位可不比新浪搜狐差。

想想如今的佛系90后和不知道什么系的00后们,他们听到这些恐怕觉得是上上世纪的东西吧。

而至于更年轻的10后小屁孩,我们的年纪都可以给他们当爹妈了。哦对了我们正好就是他们的爹妈。

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2)

说到娃,我想起2018年一度特别流行的养蛙游戏,后来日本设计师跳出来表示蛙代表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公。据说爱好者们整片整片地幻灭哀嚎,从没下载该游戏的我看新闻觉得挺热闹。我有个未婚同事那时玩这游戏如痴如醉,感动地说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盼孩子早日回家的心情,她问我你为什么不养个试试?

我说我在生活里养娃已经累得半死了,还在手机里养一个那不是有病吗?

后来她又见到我,跟我说原来那青蛙指的是老公诶,你要不要养个试试?

我说我在生活里已经有个出差加班不回家的老公了,还在手机里养一个那不是有病吗?

然后她和我都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3)

其实通常我是不太跟未婚未育的年轻小朋友们谈论婚姻家庭孩子那档子事的。原因很简单,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了。我刚工作的时候,部门里很多老同事都是有娃家庭,聚到一起就喜欢讨论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当时的感想就是:

我仿若被错误地投放到一个中年人的群体。

而且为了表示融入,我那时还很乐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

一个人带孩子真的那么累吗?

为什么晚上10点以后才能开始忙自己的事?晚上明明那么多时间?

为什么晚上睡不好觉?不是都说“婴儿般的睡眠”吗?

我现在要是穿越回去,真想掐死那个提问题的自己。

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4)

客观来讲,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中的两类人,他们之间的理解鸿沟就是这么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80后们明明对生活有满腹的感慨,却越来越趋向沉默。这一方面是因为背负着责任在快节奏的都市里拼杀,“上有老下有小”早就开始被用来形容我们这批人,大家都太忙了,体力又渐渐不如从前,上班要面对你死我活的竞争,下班又是祖孙三代的鸡毛蒜皮,真没时间用来自我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境的成熟,渐渐知道人在不同阶段本来就是不同,有些东西即使把它说得再鞭辟入里,没经历过的人还是不会了解,说那么多,又有何用?

就像听见小区里哭闹着大吵的邻居,10年前觉得“毫不淑女,像个泼妇”,10年后叹息一声“也许又是个受够委屈的女人”。

就像看到车停在楼下人却躲在驾驶室不出来,10年前觉得“到家不回家,真是渣男”,10年后叹息一声“也许又是个疲惫不堪的男人”。

因为经历过,所以对生活都多了一些理解。

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5)

有时候我在想,现今对于80后其实是个很好的时代。我们小时候被称为“娇气的独生子女”,虽然成为独生子女并不是我们决定的。我们中的第一批人刚步入工作的时候,社会上总是充斥着批评,说80后心性高、不能吃苦、没有长性、扛不住压力。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出现离婚的时候,总有大片声音指责80后娇生惯养、心理不成熟、把婚姻当儿戏。而当我们这一代开始生娃的时候,又有人批评80后本身还任性得像个孩子,怎么可能把孩子抚养好。

但是现在,社会上批评80后的声音渐渐小了,这固然是因为90后和00后接棒走上了被评论的聚光舞台,更重要的原因在于80后已经进入了社会工作的中坚层。换句话说,80后自身开始逐渐掌控这个时代的话语权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与多年相隔代沟的父辈们,居然渐渐也有了相似的地方。有人在教育孩子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突然间有些理解了当年愤怒不堪的母亲。有人在饭局里不得不灌下大杯的烈酒以求签单的时候,突然间有些理解了当年在单位委曲求全被自己视为窝囊的父亲。我们的外貌越来越像当年的他们,说话和举止原来也会不经意地遗传。

但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将自我独立性普遍地作为人生观的一代人,80后自始至终都在寻求着对人生的改变。毕竟我们走过的人生头三四十年,社会的主题就是改变。

我们看着高楼拔地起,看着都市拓郊村,看着有人求财若渴,看着有人隐世高阁,经历房地产大浪,经历互联网大潮。我们看着作为童年回忆的小燕子,变成了导演,变成了投资家,变成了落魄的头条。我们看着作为少年回忆的韩寒,变成了赛车手,变成了笔伐家,变成了多金的导演,那犀利的笔锋一转,开始劝导年轻人好好学习,踏实的进步比叛逆的快感更重要。

仔细走进80后这个人群,你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独特性。80后是第一代普遍学习科学育儿方法的父母,也是第一代开始把心理健康重要性提高到与身体健康同等高度的父母。作为催婚催生催二胎的“受害者”,他们一边发展出一套“应对话术”,一边提醒自己不要在言语上“干涉”更年轻一辈们的“私事”。他们格外地渴望成功和与众不同,在汹涌的经济大潮中,感叹错失的机会,谈论未来的风口。80后的成长过程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黄金发展,日新月异,这让他们越发感到时不我待,对成功的定义很高,如果自己没有快速的进步,就有一种被时代甩下的恐慌感。80后对自己的子女也有很高的投入和期许,相比于前几代人,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子女提供尽可能精英化的教育。对于80后中的很多人来说,他们也许不一定还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他们倾向于相信知识能让命运抵御住改变,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维持谋生、阶层和现有体面。

80后的生活细节(80后的后现代生活)(6)

奔涌的变革萌生出种种细节,提示着80后们“开始老了”。连最小的一批80后都即将迈过30岁的门坎,标志着这一代已经正式成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的准中年一代。独生子女的童年已经远去,伴随而来的是无人分担的养老压力。奔放欢欣的青年时光也逐渐消散,养儿育女的辛劳转移成压力,鸡毛蒜皮取代了你侬我侬的自由甜蜜。辛苦的双重压力甚至让他们的鬓角提前开始生出白发,他们翻出二十啷当岁时的照片,对着镜子自嘲,然后转身又投入到忙碌中去了。

但他们也是内心最“不服老”的一批人。不同于父辈经历了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变故,也不同于后辈们成长于阶层渐渐固化的社会环境,80后始终在内心还相信着奋斗、机遇和个人努力的力量。对于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件事,他们还没有那么“看得开,放得下”,这是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发展带给他们的,也是烙刻在他们身上的鲜明标志。

毕竟,我们是在变革的劲风中生长起来的一代人。

而人生的风,从来没有停过。

(首发于“漫步人生录”微信公众号,标题图来自壹图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