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为什么不能空腹食用(牛奶到底能不能空腹喝)

点击“乳业资讯网” 可以订阅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牛奶为什么不能空腹食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牛奶为什么不能空腹食用(牛奶到底能不能空腹喝)

牛奶为什么不能空腹食用

点击“乳业资讯网” 可以订阅哦!

奶制品,是每个人都熟知,且备受营养专家推崇的营养品,无论是对小孩还是老人,都有非常好的保健价值。

“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说法,充分肯定了牛奶的益处。不过,有一种说法却一直困扰着大家——牛奶到底能不能空腹喝?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牛奶不宜空腹喝,但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中级营养医师临床营养专家何盈犀指出,健康成人空腹喝牛奶一点毛病都没有,乳糖不耐受者其实也有办法脱敏的。

传言1:空腹喝奶是大大的浪费

经常有人说,早晨空腹喝牛奶太浪费了!这样的传言,还往往有一些似乎“靠谱”的分析:

喝牛奶,就是要充分利用牛奶的优质蛋白质,如果空腹饮用,首先,牛奶一入肚,胃肠会很快蠕动,液体会迅速穿肠而过,牛奶还来不及吸收,营养素会被浪费掉;

其次,因为空腹时饥肠辘辘,人体急需能量,优质蛋白质就会首先“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还会加重胃肠负担。

真相1:聪明的身体会先消耗乳糖与脂肪

“说空腹喝牛奶浪费了蛋白质,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营养医师何盈犀说。

纯牛奶里80%-90%是水分,3%-4%是蛋白质,4%-5%是乳糖,3%-5%是脂肪,也就是说,除了宝贵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也不少。

牛奶喝进人体,消化道不是漏斗,不停留地“穿肠而过”只是人们的猜想。即使胃肠蠕动功能强劲,或者消化酶水平稍低的人,牛奶的营养成分也会大部分被吸收,而不会白白浪费掉。

而蛋白质首先被转化为热量消耗掉,更是不了解人体生理机制的猜想。其实人的身体机能挺“聪明”的,健康的人喝下牛奶,它会率先消耗乳糖、脂肪等,转化为热量,然后才轮到蛋白质转化热量。“况且,第一口是空腹喝,那第二口就不是啦!”何盈犀认为,真的别想太多了。

传言2:空腹喝奶会闹肚子

经常听人说“不能空腹喝奶”,再第一时间代入自身感受,于是会觉得,空腹喝下牛奶时,容易出现腹胀、肚子咕噜咕噜叫,甚至拉肚子等现象,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在不经常喝牛奶的人群里出现。

真相2:太久没喝牛奶啦,可“脱敏式”喝法

喝奶后出现不舒服,其实更多不是空腹的关系,而是乳糖不耐受。

我国民众的牛奶消费水平是相对较低的,很多人儿时断奶后就很少喝奶,到成人也没形成“每天一杯奶”的习惯。偶尔一喝,哪怕不空腹,也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的状况。

人体肠道里有乳糖酶。从小孩长到成人,乳糖酶水平会持续下降,没有持续喝奶的人下降得更快。突然喝奶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酶及时分解乳糖,可能出现肠道残留糖分高渗状态,液体增加而导致拉肚子。

这样一时的乳糖酶不足,并不会一直存在的,可以通过“脱敏式”喝法来纠正。

也就是说,原先没有天天喝奶习惯的人,有过乳糖不耐受经历的人,可以先从每天喝50毫升奶量开始,持续几天观察,再100毫升、150毫升、200毫升……逐渐增加,类似于脱敏疗法一样,大多可以纠正到每天早上喝250毫升-300毫升都没问题。

最全的喝奶秘籍

乳糖不耐受这样喝

1、尝试“脱敏式”喝法来逐渐纠正。

2、混在食物里“喝掉”。

早餐时先吃点包子、米粥、麦片等;还可以把即食麦片泡在奶中,或者用奶来做馒头、蛋糕等面点。

3、改喝无乳糖或低乳糖奶。

4、改喝酸奶。

5、吃奶酪。

10斤奶才能浓缩成1斤原制奶酪,每天吃20-30克就可代替喝奶。

6、购买乳糖酶片服用。

此类产品在欧美、大洋洲等地区常见。

成人喝奶量及喝奶时间推荐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建议,中国人每天应该一斤牛奶。要特别提醒不能“牛奶当水喝”,超量喝奶,可能热量过剩,也影响均衡饮食。

可在工间餐、课间餐、下午茶、夜宵等时间喝奶。有时赶不上吃饭时,一盒牛奶或一小杯酸奶再加一点饼干,对胃肠也是极好的抚慰。

这些饮奶误区也要避开

1、只喝低脂奶✘

对于健康群体,应饮用普通的全脂奶,营养更全面、口感更好。韩国乙支大学食品营养系教授在2007—2009年间以7173名成年人为对象进行了国民健康营养调查,结果显示,适当多喝牛奶等乳制品,有助于预防肥胖。

2、牛奶香味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浓香的是好奶,其实真正经过均质加工的纯牛奶口感稀薄,乳香清淡,倒入玻璃杯中质地均匀挂壁。口感浓香、稠厚的纯牛奶反而值得警惕。

3、牛奶煮过头✘

牛奶中的乳糖在高温加热后容易出现乳糖焦化,过热加工后,蛋白质也会有相应的损失。建议用热水温牛奶即可,切忌用火煮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