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胡服的样式(唐朝与五代服饰-官服)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 14 种。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帽和礼服。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缨为丝织,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朱袜赤舃。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垂白珠 12 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 12 章纹。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 24 梁,附蝉 12 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饰物),以黑介帻承冠。用玉、犀簪导。贞观八年(公元 634年),唐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在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时,皇帝戴翼善冠,穿白练裙襦。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武弁。有大臣去世,则服白帢,即着白纱单衣,乌皮履。

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袆衣,服饰图案为翚[hui 灰]雉(五彩的野鸡);季春之月,躬亲蚕事的典礼,穿鞠衣;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衣。把周代王后的六衣简化为三衣。

翼善冠

唐朝时胡服的样式(唐朝与五代服饰-官服)(1)

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着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视事及宴见宾客,戴乌纱帽;朔望视事着弁服;乘马时着平巾帻。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 20 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冠有九旒,青纩充耳。青衣纁裳,绣有九种图形,朱袜赤舃,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鷩冕。冠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种图形,朱袜赤舄,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冠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种图形,朱袜赤舃,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絺冕。冠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种图形,朱袜赤舃,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冠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这可能是明代补服的发端。唐代低级官吏常着青袍,也称青衫。杜甫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

唐朝时胡服的样式(唐朝与五代服饰-官服)(2)

白居易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里的“青袍”、“青衫”指的都是徒有虚名的闲职或下级官吏。

唐代官吏的礼帽,名目较多。文武官吏、三老五更①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杜甫:《丹青引》)写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亲王戴远游冠,有三梁,近似进贤冠。

唐代官吏戴幞头较为普遍。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有四条带,两带系于脑后下垂,两带反系头上,令其曲折附顶。唐代幞头由汉代巾帻演变而来,以罗代缯,把四脚改成两脚。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化。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即唐高祖、太宗、高宗时的巾子。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出现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bo 帛,倾倒〕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开元后,人们嫌表示“倾倒”的巾子不吉祥,逐渐改成“官样巾子”。

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旧唐书·舆服志》)。唐代官吏的毡帽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裴晋公早朝时,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他戴的是厚毡帽,才免遭杀身之祸。

唐朝时胡服的样式(唐朝与五代服饰-官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