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说一说唐朝诗人笔下的黄鹤楼情节

诗歌文化发源于先秦鼎盛于唐朝,据史料记载生活于唐朝时期的诗人们,曾创作过约五万首“唐诗”。这种庞大的诗歌体量可谓震古铄今。后世人在诵读唐诗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到大唐王朝的强盛与衰败。

同时,还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唐朝时的山川河泽与名胜古迹。纵观整个唐朝诗坛之后可以发现,以寄情于景、融情于田园为特色的诗歌作品特别多。尤其是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更是屡次出现在唐诗之中。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1)

唐朝诗人偏爱“黄鹤楼”的历史渊源

1.“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坐落于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由于蛇山脚下即是奔流不息的万里长江,所以黄鹤楼以依山傍水的地利优势,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因为站在黄鹤楼之上极目远眺,即可尽览长江两岸之景。

在古代社会中江南地区,就是经济发达与文化空前繁荣的代名词。而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天然的人文气息,一直深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青睐。

尤其是在唐朝时期更是有无数诗人前来登楼望景,并留下了很多名扬千古的经典诗作。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2)

笔者认为黄鹤楼之所以有“天下绝景”的美誉,除了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关系之外。真正令其名扬天下的契机,其实还是诸多著名唐朝诗人,为其撰写的极尽溢美之词的,充满文学色彩与历史韵味的佳篇名作。

可以说黄鹤楼与唐诗是一对,既相辅相成又相互成就的文化名片。如果没有黄鹤楼的盛景与人文历史,也就不会吸引众多唐朝才子奔赴于此,并留下耐人寻味的诗歌作品。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唐诗的文化魅力做宣传,黄鹤楼的名气也会逊色不少。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3)

2.黄鹤楼的历史渊源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此时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当时建造黄鹤楼的主要目的就是专门负责瞭望守戍。但是在东吴覆亡之后这座临江而建的瞭望楼,就失去了其本来所具备的军事作用。

于是随着岁月流逝与时代变迁,黄鹤楼逐渐演变为供人参观旅游以及饮宴场所之用。这座屹立于长江北岸的古老建筑,在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之后。

现在依然具有其独特的历史神韵。其实黄鹤楼之盛名皆有赖于,历代文人墨客为其谱写的千古绝唱。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4)

3.曾去过黄鹤楼并赋诗的著名诗人

唐朝诗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据史书记载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高达2500多人。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诗人几乎都到过黄鹤楼,并且也都曾留下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崔颢、李白、王维、宋之问、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等。

在众多诗人中唯有崔颢与李白所作,吟咏黄鹤楼的诗篇最为著名。而将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一诗,与李白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崔颢在黄鹤楼上所题之诗要更胜一筹。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5)

笔者之所以敢堂而皇之的如是说,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在众人心目中堪称“诗仙”的李白,都曾在看过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之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并随之创作了一首以《鹦鹉洲》为题的七言古诗。

4.李白附和《黄鹤楼》之作《鹦鹉洲》

“鹦鹉洲”虽然是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但古人皆以“鹦鹉洲”代指黄鹤楼。这首由李白所创作的七言古诗,也堪称是吊古伤今的名篇之一。

虽然传闻是想要附和崔颢的《黄鹤楼》,但实际上却是李白借惋惜祢衡,进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凄苦心情。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6)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全诗共八句以娓娓道来的手法,体现出了意境浑融、情感深沉的诗歌特色。

但是李白在创作完这首诗之后,怎可看都感觉无法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于是提笔在在黄鹤楼墙壁上,写下了一首颇具醋意的“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件趣事虽然难辨真伪但却可以充分说明,崔颢所作《黄鹤楼》一诗,确实具有情景交融、意境浑然天成的美感,以及极为突出的文学艺术性。即使是在当今社会,这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古诗,依然被当做启蒙教育的范本。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7)

崔颢《黄鹤楼》中蕴含的深远意境

1.黄鹤楼命名传说

据传说这座屹立于武昌蛇山之巅的阁楼,之所以会被命名为黄鹤楼,是因为曾经有一位古代仙人曾乘黄鹤停留于此。唐代诗人崔颢慕名黄鹤楼已久,偶然登上这座阁楼之后,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寄情于景创作了这首千古佳作。

当然也有人认为黄鹤楼的命名,其实就是因为崔颢在此创作了《黄鹤楼》一诗。因诗名远播故引来众多诗人和名流齐聚于此,所以黄鹤楼才成为了“天下江山第一楼”。当然无论这座蕴含千年历史积淀的阁楼因何得名,都不影响黄鹤楼的文化底蕴。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8)

2.《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借用了古代传说,曾经乘着黄鹤的仙人已经无法觅其踪影。现在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之所以用“空余”二字,其实也有黄鹤楼饱经沧桑的历史有关系。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曾经传说中的黄鹤与仙人,自从离开这里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黄鹤楼上空,只有漂浮不定的白云还在此处盘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屹立于黄鹤楼之上不仅可以看到,汉阳的晴川阁周边绿树成荫。而且也望得见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9)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已经落山但我的家乡在哪里呢?看着烟波浩渺滚流流淌的江水反而更使人忧愁。

笔者认为这首诗人登临黄鹤楼之后,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千古名篇。之所以会让众多到过黄鹤楼的诗人为之赞叹。其中有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借助传说的魅力,以及寓情于景的描写进而让黄鹤楼更具仙气。

同时诗歌后第三句将人们从想象世界中拉回现实,以实景描写的方式再一次衬托黄鹤楼的美艳。第四句则是全诗的“诗眼”,通过吊古怀乡的写作手法,让人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天下江山第一楼”的人文关怀与魅力。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诸多诗人皆为黄鹤楼撰诗

实际上除了崔颢这首千古绝唱《黄鹤楼》之外,李白以及其他唐代诗人,也都曾多次为黄鹤楼撰诗,借此表达对盛世美景的倾慕,以及对国家以及自身命运的关怀。实际上大多数以黄鹤楼为主题的唐诗,都可以作为人们了解黄鹤楼历史神韵的史料。

《望黄鹤楼》、《黄鹤楼记》、《黄鹤楼闻笛》;《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以及《江夏送友人》等诗歌作品,都是描写黄鹤楼的名篇佳作。但由于其影响力弗如《黄鹤楼》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以后人也就知之甚少了。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11)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可以与,《黄鹤楼》比肩的诗歌作品。这首出自于“诗仙”李白笔下的七言“送别诗”,不仅写出了令人为之动容的惜别之情;而且也以飘逸灵动的诗歌特色,为后世人所称赞与追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专指李白好友孟浩然,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孟浩然乘船离开黄鹤楼,向遥远的繁华之都扬州进发。有一种说法是李白游历到黄鹤楼,得知孟浩然也刚才此地离开,所以突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配图(黄鹤一去不复返)(1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代指孟浩然孤身一人乘船而去。孤零零地一艘小船驶向水天交接之处。当小船消失于江面上时就只能看到,长江水奔腾不歇地流向天边。由于李白并未见到孟浩然,所以写此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

笔者认为这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惜别与不舍。而且也通过地理环境描写,进而衬托出了黄鹤楼的重要地理位置。因为站在黄鹤楼上就可以极目远眺,并看到水天相交之景,这其实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美景。

3.李白曾为黄鹤楼所赋之诗

实际上李白因人生际遇辗转于各地,所以他曾多次到过黄鹤楼。并留下了很多值得赏析的佳作。“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黄鹤楼闻笛》抒发了诗人李白的迁谪与去国之情。

而《江夏送友人》是一首五言“送别诗”。虽然名气并不是很大,但因“送君黄鹤楼”一句,也曾被后人反复吟咏。“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江夏送友人》写的是李白在冬季,于黄鹤楼之上为朋友摆送别宴。全诗虽然没有一句挽留之词,但却句句都在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朋友要走了他却没有赠别之物,当朋友离开之后只能一个人暗自垂泪。

结 语

古之黄鹤楼是登高望远吊古怀今的伤心地;也是有人离去的送别之处。已经屹立两千多年的黄鹤楼,在唐朝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它虽然是一个旅游胜地,但却是古人寄托感情的重要场所。

虽然仙人、黄鹤、时光皆以远去,但黄鹤楼的美景以及为其撰写的唐诗,却在穿越千年之后依然历久弥坚。或许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黄鹤楼只是一个旅游胜地,亦或是吊唁古人的绝佳之地。但是在唐朝诗人的眼睛里,它却是一座名满天下的“唱诗”宝地。

【参考文献】

张明华《崔颢《黄鹤楼》诗首句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之辨》

方超群《“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崔颢《黄鹤楼》赏析》

沙元伟《评崔颢《黄鹤楼》和李白《凤凰台》》

张伟《崔颢《黄鹤楼》之接受史及其诗法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