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三纲思想的理论渊源(重思先秦文化之)

一、"三纲"等于封建糟粕?

提到三纲,很多人脑袋里浮现的便是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同时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迷信,吃人的礼教,严重压抑了人性,强调了大臣对国君的绝对服从、女性对丈夫的绝对服从,大部分人都认为"三纲五常"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这个应该抵制。我想这是当前大部分人对三纲五常的一个真实反应和态度。

可是在这些直接把三纲作为封建糟粕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去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有认真去了解过三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真正去研读过古人留下来的经典,去考证和了解过古人的思想,还是我们一直在想当然的听说三纲是封建迷信,所以我也认为三纲是封建迷信,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还在延续的中华文明,有着非常光辉灿烂的历史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出土的文物,文字的传承,无不见证了这一事实,而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神州大地无可撼动,乃至作为主流思想一直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而三纲五常作为儒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古代道德秩序的准则和标杆,封建礼仪和思想教导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是教化天下和维护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的核心观念无疑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开始确定就是如此的反人性,为什么历代儒学大家,思想大家,都对此坚信不疑,难道过去两千多年的儒学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三纲五常思想如此反人性?古人建立三纲五常之说真的如我们所想故意而为之为了专政统治的需要,反人性,还是后世传承过程中我们今人误解了古人之意?

春秋繁露三纲思想的理论渊源(重思先秦文化之)(1)

二、重思先秦文化之"三纲"

1、 从三纲产生的起源及背景反思三纲的本义。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三纲"一词,在可查的文献记录中,最早出现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

《春秋繁露》:"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但该书并没有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仅仅指代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而具考察最早系统明确使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语的是《礼纬含文嘉》,由此可见早在汉代, 三纲的含义已经开始逐渐在后世演变。

三纲之说目前可查最早源于西汉董仲舒,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论断三纲思想就产生与董仲舒呢,显然不能,孔子都说述而不作,只是对先人思想的整理,而西汉大儒董仲舒思想来源更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孔子思想,董仲舒一生以传《春秋》为务,先秦儒家思想是可以说是三纲的源头。明代大儒王阳明论孔子《春秋》时说:

"改元年者,人君改过迁善,修身立德之始也,端本澄源,三纲五常之始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续编五经臆说十三条)。

由此可知,三纲之说的理论渊源春秋战国时间的儒家。而当时儒家创立三纲的理论背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春秋繁露三纲思想的理论渊源(重思先秦文化之)(2)

中华文字有据可靠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而文字的出现也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而不论何种文化的最迟起源都离不开一个对未知神秘事物的崇拜,也就是神的崇拜,也很自然的会把崇拜变成神权。而在我国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存在着大量的大型祭坛,而巫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夏商周时期,凡大事必问鬼神,都要先进行占卜,也就是先问问天地的感应。

《左传》载: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周礼-筮人》凡国之大事,先筮后卜。

夏商周结束以后,神权灭亡,而取而代之的人权开始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正是人权兴起的证明,人性的复苏和神权的动摇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文化知识也开始打破贵族的垄断流向民间,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无分贵族平民,不分国界华夷都可以入学学习,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亲民爱民,和谐秩序,民智已经初开,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解放,而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理论如果一开始就反人性,压抑人性的话又如何能够被广泛接受并流传几千年?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庄子·天下篇》说:"《春秋》以道名分。"

春秋时期,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事件,礼乐大崩,人心大乱,道德沦丧而人欲横流, 各诸侯国不顾大局,野心膨胀,为了一己私欲将个人私欲凌驾于社会大局利益至上,导致战争频发纷争不断,而动乱不安,民不聊生,虽然思想上空前解放,可百姓由于战乱频发而长期处于痛苦之中。 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惩恶而劝善,而提倡道义和正名分,端正名分的道德内涵,使社会各级成员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大局出发,不以个人小我私欲凌驾于社会集体利益至上,这是《春秋》所提倡尊王忠君及大统一 ,亦是三纲来源之本义。

春秋繁露三纲思想的理论渊源(重思先秦文化之)(3)

2、 从三纲的字义反思三纲的本义。

《说文解字》说: 纲,控网大绳。纲是渔网的外围的粗线。亦指代事物的关键部分及重点,如大纲,提纲 。而与纲对应的是纪。纲之所以是纲是因为它要统帅纪。

《白虎通三纲六纪》云:"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春秋以后,人权兴起,儒家重视人伦, 人伦之大者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中最重要的又是君臣、父子、夫妇的三大伦,此三大伦到了汉代演变为"三纲",由此可知三纲是针对人伦关系中的六纪而提出来的总纲,相当于是整个人伦社会关系网中统领个体关系网的总纲,是个人关系网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组成,这是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没有特指的反人性的要求。

春秋繁露三纲思想的理论渊源(重思先秦文化之)(4)

3、三纲更多的是对纲的要求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我们都知道,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而决定一个事物好坏走向的往往是事物的关键重点部分,关键重点部分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和结果,所以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更多的是对领导、父亲、丈夫的要求,对位居重者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担当的要求,而不是说,下级、儿子、妻子一定要盲目听从领导、父亲、丈夫。

而在先秦乃至历代儒家经典中,呼吁为君者需恪守君道,正言正行的描述比比皆是。如:

董仲舒在《贤良对策》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保位权》"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

由此可知,三纲更多的是针对权高为重者的要求,从大局出发而非以个人私欲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而非单独指个人的独立服从,而《荀子子道》中指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小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按,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由此可知,我们是不是对古人的三纲认知有着断章取义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