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1)

文 | 小咕咚

“在过去几年,全世界的小店都经历了艰难的时刻,但梦想始终支撑着小店主艰难前行……”在这一背景下,东方卫视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联手策划推出、联合出品的公益纪实类节目《加油!小店》,聚焦社会民生,以“想店主之所想,急店主之所急”为初衷,向处在“寒潮”中向小店店主们发布“着急令”,加油团成员们发挥所长,为城市中的小店经营者出谋划策,助力小店焕发新机。

从节目立意来看,《加油!小店》与韩国SBS电视台在2018年所推出的“超现实综艺”节目《白钟元的小巷餐厅》有些类似,均是帮扶街头小店。后者是面向“平均每天有3000家餐厅开张的同时就有2000家餐厅倒闭”的社会现状,以拯救濒临灭亡的小巷商圈为目的,通过餐饮业企业家白种元去考察他们的经营方式、品尝食物、找出不足,为饭馆改造菜单、重新装修,从而让其枯木逢春的过程。

不过,《加油!小店》拉大了自身的内容格局,不局限于餐厅的帮扶,还将目光投向了花店、古着店等店铺。在具体的内容打法上,《加油!小店》去个人的中心化,更注重团体的齐心协力以及外部的专业意见。单以目前的内容来看,《加油!小店》在“神似而形不似”之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创新之路。

挖掘小店独有故事,塑造独有卖点的品牌形象

在首期节目中,《加油!小店》收到的“着急令”来自一家开在上海小巷中的港式烧腊店——蓁丰道。这家烧腊店于今年三月初开业,但开店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接到“着急令”后,加油团来到小店里了解具体情况,以他们的视角挖掘出这家小店背后的种种故事。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2)

首先,《加油!小店》向观众展示了蓁丰道对于美食烹饪所持有的匠心——烧腊的地道与高水准。店主周师傅是地道的香港人,有着五十多年烧腊经验,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的标准再到摆盘的设计都有着极致的要求,例如,“每一块肉的厚度大小必须有统一,一刀下去须确保在200克以上”、“酱料也是有严格的配比的”、“烧腊的烧制需要回炉,确保表皮带有略焦的口感”……正是这些精细化的技巧,使得蓁丰道在餐品的质量上保持着极高的水准。

其次,《加油!小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心地了解到了蓁丰道经营背后的初心。早年间,周师傅在第一次创业开店时,因为事业忙碌没能抽空陪伴生病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才追悔莫及,如今,六十多岁的周师傅开这家店的最大的动力源自于上海是妈妈的家乡,是自己与妈妈之间情感上的连接点,为此他希望亲自感受一下上海的风味和环境,并把中国香港的美食带来妈妈的家乡来。某种程度而言,蓁丰道这家小店承载了周师傅对于母亲的思念与歉意,这也是“血脉与味道”这一主题的来源。

最后,《加油!小店》还通过加油团与店主之间的交流,展示了店主后续经营的信心与决心。面对专业评审团提出的涨价建议,周师傅表示周边的食客都习惯了当前的价格,并不会涨价,自己还会进一步寻找更好的食材。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3)

市井长卷,故事尽在方寸小店之间。透过《加油!小店》的首期节目,展示了在这小小的门脸里所隐藏着的匠心,也让大众更直观地了解到当下创业的艰难,为加油团后续的出谋划策埋下了伏笔。

集结多方力量,找准痛点逐次击破

在首期节目中,来自内地的程晓玥、黄新淳、阮遇和来自香港的宋宛颖、涂毓麟、曾展望组成的6人“加油团”,他们或是策划达人,或是创意达人,或是影像达人,或是社交达人,或是分析达人,或是观察达人,成为了小店经营者与资深专业人士之间的桥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助力小店突破当前的经营瓶颈。

以蓁丰道为例,经过与专业人士的探讨,他们总结出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小店的知名度是此次案例的关键。对此,专家们给出了三大建议,分别是做大品牌影响力,利用线上平台宣传,提升翻台率。依托这一系列的建议,加油团们决定各发所长,以不同的方式在线上、线下渠道来提升小店的知名度。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4)

首先,加油团邀请了美食榜单评委、著名酒评人秦岭,资深媒体人、摄影师、美食评论家邬立强,餐饮酒评人叶文、美食家、美食榜单创始团成团刀刀、精品餐饮主理人顾晨、媒体人美食评审杨舟、大兴集团华东烧味部行政总厨陈志明等美食专家到场,为小店举办了一场专家试吃会,以专业的视角为小店的美食提出精准的建议,并以他们的评价为小店的口碑进行背书。

其次,加油团还在人流量极大的金融中心进行线下免费试吃,在试吃的同时,还面向用户进行调研,了解用户的喜好,还有不少网友在场关注了店铺账号。最后,加油团和试吃达人们在新媒体平台拍摄了短视频,在线上渠道进行推广。在大V们名人效应的加持下,相关的推广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均获得了较大的曝光。

从考察小店、了解难点,到组织开会、厘清破题方向,再到落地执行、层层递进,加油团们的专业能力与组织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他们既有灵敏的商业头脑,也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打通专家、店主、顾客等多重关系,是《加油!小店》节目初衷落地的重要支撑。

加油团的能力,也在蓁丰道的红火中得到了印证。时隔一个月后,蓁丰道的堂食量和外卖量都实现了翻倍,不仅之前来过的美食专家会带朋友来吃饭,还有不少网友通过试吃会、大众点评等渠道种草而来,进而成为小店的常客。这些食客的来来往往,让蓁丰道这间在特殊环境下开业的小店向阳而生,成为泰兴路上的港味风向标,也是海派文化与港味美食相融的一大见证。

精准把脉现实需求,《加油!小店》掌握了“小店”的流量密码

街头巷尾,每一间小店都有他们的故事,也承载了店主们各式各样的想法,正如永嘉路Umiya海屋甜品店店主张涵所说:“我一直想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店,然后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这家店里去实现。”

店主们各式各样的想法在《加油!小店》首期节目中便有所展现。有的店主主张传承,希望把小店做成百年老店一直传承的是建国中路二楼古着服装店店主乔雯的愿望;有的注重邻里文化的连接,例如,永康路冰淇淋店店主Alberto开店的原因便是想为邻居们做些事情,永嘉路Omini花店店主文祎想通过鲜花为社区传递美好,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有的则注重家乡文化的传播,例如,蓁丰道的周师傅希望让香港味道在上海发芽,白雀面馆店主赵林晨星也希望可以把西安的人文文化传递给大家。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5)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6)

当前,小店之于大众也极具吸引力,在内容市场颇有流量潜能,例如,自媒体账号“有家小店叫童年”以一家经营多年的校门口小卖店为背景,记录小店经营以及与邻居们的日常而走红,著名导演贾樟柯还以此为原型拍摄了一部贺岁短片,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拥趸。对应来看,《加油!小店》这档节目精准把脉现实需求以及流量密码,不仅帮助小店经营者们解决燃眉之急,更是将更多的小店故事一一展现在观众们面前,精准满足观众们的内容需求,缩短大众与小店之间心理距离,有利于小店与大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生态。

感知上海城市荣光(关照都市的毛细血管)(7)

街头巷尾的小店既承载了经营者们的创业情怀,也满足了大众日常生活的刚需以及精神的治愈,这也为《加油!小店》这档公益节目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

从短期来看,《加油!小店》为那些承载不同梦想的小店带来了希望,为他们小店的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甚至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从长远来看,正如节目开篇所说“如果说都市是一个巨人,那么小店就是巨人的毛细血管,细细密密”,小店是上海市井文化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够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够带给人们温暖与治愈,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油!小店》积极帮助小店们解决困难,一定程度上为上海街巷景观的向好发展提供了隐形的助力。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