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美学的人:我学美学的经历和一点经验教训

学美学的人:我学美学的经历和一点经验教训(1)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

我的第一部美学著作是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谈美》的信是概括这部处女作的通俗叙述。接着我就写了一部《诗论》,对过去用功较多的诗这门艺术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三部书都是我在英、法两国当大学生时写出初稿的。我还用英文写过一本博士论文,叫做《悲剧心理学》,由斯塔市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文艺心理学》的“作者自白”里我已简略地回答过一些报刊编辑部向我提出的这个问题,现在先把有关的一段话抄下来,然后稍作补充:

“从前我决没有梦想到我有一天会走到美学的路上去。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机测验过心理反应,可是我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喜欢文学,就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等问题。因为喜欢心理学,我就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文艺趣味上的个别差异。因为喜欢哲学,我就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喜欢的几门学问的联络线索了。我现在相信: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的人们如果忽略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事隔半个世纪,现在来检查过去写的这段“自白”,它还是符合事实的。不过要作两点补充。当时我也很喜欢历史,为着要了解希腊文学和艺术,我在爱丁堡大学曾正式选修了欧洲古代史。可是我考了两次都没有及格,为着遮羞,写“自白”时没有敢提到它。现在回想起来,这门不及格的欧洲古代史对我向往美学毕竟起了不小的作用。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但是省吃俭用,还一个人跑到意大利罗马地下墓道里考察过高惕大教寺和壁画的起源,参观过梵蒂冈所藏的一些著名雕刻和文艺复兴时代散在意大利各城市的建筑、绘画和雕刻,体会到“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的意义。

另一点须补充的是,“自白”最后一句后面还应加上这么一句:“研究美学的人们如果忽略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历史),那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这一点是我从参加国内美学讨论到现在所看到的美学落后状态中体会出来的。关起门来学美学,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那是有害于己而无益于人的。

上文我提到“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这对于我学起美学来也颇有影响。我在学生时代还编写过一部《变态心理学》,一部《变态心理学派别》(都出版过)和一部《符号逻辑》(稿交商务印书馆,在日本侵略上海时遭火灾焚毁了)。为什么一方面读书,一方面又写出那么多书呢?这就是因为我穷,不得不“自力更生”,挣点稿费来吃饭过活。在这样“骑两头马”的生活中,我也吸取了一点有益的教训,就是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写就要读得更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根据这点教训,我指导研究生,总是要求他们边读边写。他们也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过要补充一句,光写不读也不行。

有些同志问我是“怎样研究起美学来的”,显然是问我怎样开始学美学的。这个“开始”我已交代清楚了,不过我觉得这还未免“有头无尾”。从前人说得好,“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老实说,我一直在学美学,一直在开始新的阶段。解放后我有幸参加了几年之久的国内美学界的批判和讨论。我至少是批判对象之一。我是认真对待这次批判的,有来必往,无批不辩。从此我开始挪动了我原来的唯心主义立场。当时是我的论敌而现在是我的好友的一位同志,看到我在答辩中表示决心要学马列主义,便公开宣布“朱某某不配学马列主义!”这就激发了我的自尊心,暗地里答复了他,“我就学给你看看!”于是我又开始了我的新的美学行程。这三十年来我学的主要是马列主义。译文读不懂的必对照德文、俄文、法文和英文的原文,并且对译文错误或欠妥处都作了笔记,提出了校改意见。前几年,我看到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都在热烈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我在五十年代就已读过而没有读懂的。于是又把它翻出来再啃,并且把其中关键性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与共产主义”两章重译过。虽不敢说我读懂了,毕竟比原来懂得多一点。这部经典著作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都很深。我对费尔巴哈毫无研究,预备补了这一课再回头去啃,但愿老天爷分配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下面再谈点经验教训。和青壮年朋友见面谈心时,他们常问我,活到八十多岁了,一生都在学习和研究,有什么值得一谈的经验教训?

我首先谈到的,总是劝他们要坚持锻炼身体。从幼年起,我就虚弱多病,大半生都在和肠胃病、内痔、关节炎以及并发的失眠症作斗争。勉强读书学习,效率总是很低的。从此我体会到英国人说的“健康的精神寄托于健康的身体”那句至理名言,懂得劳逸结合的重要。所以我养成了不工作就出外散步的习惯。在“文革”中我被“四人帮”关进牛棚,受尽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一场大病几乎送了命。但我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是乐观的,于是,坚持慢跑、打简易太极拳和做气功之类简单的锻炼,身体就逐渐恢复过来了。就现在说,我的健康情况比自己在青壮年时期较好,也比一般同年辈的同事们较好,因此精神也日渐振作起来了,工作量总是超过国家所规定的。例如前年除参加许多会议和指导两个研究生之外,还新写过一部八万字的《谈美书简》,校了近百万字的书稿清样,还写了五、六万字的美学论文和翻译论文。这一点切身经验,一方面使我羡慕青壮年朋友们比我幸福,还有一大段光阴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劳逸结合的原则在各级学校,特别在小学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排得满满的,家庭作业也太繁太重,这不是培养人材而是摧残人材。

从锻炼成健康的身体中来锻炼出健康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工作所必遵循的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准则。不过我是毕生从事美学理论工作的,青壮年朋友们希望从我这里吸取经验教训的当然不仅在这条一般的原则,而主要还是在美学研究方面。在这方面我是走过崎岖曲折道路的,大半生都沉埋在我国封建时代的经典和西方唯心主义的美学和文学的论著里。到解放后,经过五十年代国内的美学批判讨论的刺激和鼓舞,我才逐渐接触到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先是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的基本错误,后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发展观点也使我逐渐认识到过去西方唯心主义美学传统毕竟不是无中生有,其中有些论点还可以一分为二,去伪存真,足资借鉴。我写《西方美学史》以及我译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和《歌德谈话录》之类美学经典著作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成就和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古话说得好:“前修未密,后起转精”,“补苴罅漏,张皇幽渺”,只有待诸后起者了。

从我自己走过的曲折的道路和观察到的我国美学界现实情况看,应该谈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博学而守约”,二是解放思想,坚持科学的严谨态度。

所谓“博学”,就是把根基打广些;所谓“守约”,就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先说博学,作为一个近代理论工作者,起码要有一般的近代常识,不但要有社会科学常识,也要有自然科学常识。在自然科学方面,美学必须有心理学的基础。多年来我们高等院校里根本没有开设心理学的学科;“文革”后虽是开设了,能教的人为数寥寥,愿学的人也不很多,而且教材和阅读资料都极端贫乏。学美学的人就没有几个懂得心理学的。要不然,在“反形象思维论”的论战中就不会闹那么多的缺乏心理学常识的笑话了。

美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对外文的知识。不准确的理解和翻译就会歪曲原义,以讹传讹,害人不浅。生在现代,学任何科学都不能闭关自守,坐井观天,必须透过外文去掌握现代世界的最新的乃至最重大的资料。

学外文也并不是很难的事。再谈一点亲身经验,趁便也说明上文所提到的“守约”的道理。我在解放后快进六十岁了,才自学俄文,一面听广播,一面抓住《联共党史》、契诃夫的《樱桃园》和《三姐妹》、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和高尔基的《母亲》这几本书硬啃。每本书都读上三四遍:第一遍只求粗通大义;第二遍就要求透懂,抱着字典,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词义和语法都要弄通,这一遍费力最多,收效也较大;第三遍通读就侧重全书的布局和首尾呼应的脉络以及叙事状物的一些巧妙手法,多少从文学角度去看它。较爱好的《母亲》还读过四遍。无论是哪本书,我有时还选出几段来反复朗诵,到能背诵的程度。这些工作都是在课余抓时间做的,做了两年之后,我也可以捧着一部字典去翻译俄文书了。可惜“文革”中耽搁了十多年,学到手的已大半忘掉了。

上文还提到“解放思想,坚持科学的严谨态度”。这首先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人生态度问题。大家已谈得很多。我要谈的是一个人何以要不“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道理。你也可以说这是由于思想不解放,不过思想何以不解放?怎样才能解放呢?据我这样老弱昏聩的人来看,外因或外面的压力固然也起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内因主要是人自己的惰性和顽固性。其实这是两个同义词,都是精神服从物质,走抵抗力最低的路。这是一条物理学规律。怎样才能不走抵抗力最低的路呢?那就要靠同时有较强的力量来牵制或抵挡最低的抵抗力,逼它让路。我回顾五十年代参加美学批判讨论中的一些朋友们,觉得有些人思想在发展,也有些人思想还处在僵化状态。我说他们思想僵化,并不是恶意攻击,而是一个逼他们脱离僵化的当头棒。

老化和僵化都是生机贫弱化的表现。要恢复生机,就要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保持健康状态。要增强生机,就要医治生机贫弱化的病根,而这个病根正是“坐井观天”,“划地为牢”,“固步自封”。因此,我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都经常把姓朱的一位老祖宗朱熹的话悬为座右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键在这“源头活水”,它就是生机的源泉,有了它就可以防环境污染,使头脑常醒和不断地更新,一句话,要“放眼世界”,不断地吸收精神营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