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1)

鱼拓非遗传承人曹东晓是国内著名海洋鱼拓艺术家,他的鱼拓作品以其艺术独创性和影响力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近年来,他的鱼拓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岱庙、泰安美术馆、威海市文登区美术馆、中国科技馆海洋馆、中国海洋大学、昆仑子艺术馆相继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与威海电视台都曾做过专题报道。鱼拓原本为小技,却被曹东晓提升为艺术的高度。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2)

1、关于鱼拓的起源

鱼拓作为民间艺术在近年兴起,于是就进入学术探讨的范畴。首先追溯它的源头,说法很多,但大多数缺乏文献与实物资料的佐证。一般说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鱼拓跟中国传统的碑拓相联系,认为鱼拓源于碑拓,其逻辑关系还是存在的。但唐宋时代是否有鱼拓,尚无任何有价值的考据。实际上碑拓与鱼拓的技术差异较大,是否有存在承接,亦不可下定论。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3)

关于鱼拓,日本出版过多种相关的研究书籍,将鱼拓的起源定为明治时期的海钓者留下的东西,这种观点比较可靠,因为有大量的鱼拓作品实证。这一时期的鱼拓,并非艺术作品,只是钓者所留下的纪念品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曹东晓先生家居威海市文登区的海滨,从父亲那一辈开始就有鱼拓的技艺,至今还保存着半个世纪之前父亲留下的鱼拓作品。说明山东沿海在上一世纪中叶已经存在鱼拓的传统。2022年9月在昆仑子艺术馆举办的《曹东晓鱼拓艺术展》当中,首次展出了这一组古老的作品,引起前来参观的艺术家充分的注意。他们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曹家早期的鱼拓虽然是海钓的纪念品,但处于“无为而为之”,反而韵味十足。其墨趣颇具八大山人的精神。至于胶东沿海地区最早的鱼拓起于何时,还有待于以后的发现与考证。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4)

2、曹东晓鱼拓的艺术追求

曹东晓全心投入鱼拓,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的创作迥然区别于普通的鱼拓作品,具有如下的几个重要特征: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5)

首先,他对于鱼拓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在近期的采访中,他谈到了一次随渔船出海捕捞,捕获了一条大型鳐鱼。从这条鳐鱼的身体上,看到了鱼在海洋中的生长历史,包括它的鳞片纹路,身体的擦伤与搏斗的痕迹。都会在拓印的瞬间展示在纸面上。每一位爱鱼懂鱼的人都会在其中获得这样的生命信息。曹东晓说,每一条鱼的外形与鳞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的指纹,拓片是最亲密的接触,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第二,曹东晓的鱼拓善于表现海洋的大型鱼类,得力于沿海的自然优势,经常能够获得各种大鱼和海生物,比如鲨鱼、鬼头刀鱼、鳐鱼、八带鱼等,这种鱼类一般在几十斤或上百斤,极具观赏价值。大型鱼类的拓印具备特殊的展示效果,在展馆和公共场域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因此,曹东晓的鱼拓展举办的特别多,并产生相当的轰动效应。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6)

第三,创作鱼拓百米长卷,卷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形式。曹东晓运用到鱼拓创作中。这些长卷大概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单一鱼种的作品,比如带鱼,它在海洋中属于群游状态,适合于长卷的表达,形成一种海洋气势与氛围。二是多鱼种的呈现,各种鱼类共处于一个海洋世界里,表达水下生物的多样性。

从画面布局上分析,前者需要鱼群游动的走向,其中的疏密、虚实关系的处理,就像一曲交响乐,需要节奏与旋律的变化。而后者,还需要基本的海洋生物科普知识,哪些鱼类生活在水的底层,哪些生活在上层,哪些游动迅捷,哪些善于潜伏,在偌大的长卷中获得合理的体现。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7)

第四,写实写意的结合,是曹东晓鱼拓的妙处。一般来说,鱼拓在于写实,这是鱼拓领域的基本风格。然而,在曹东晓的鱼拓作品中,有一种写意的手法。他拓软体的海生物,比如八带章鱼之类,经常以写意表达。他能够将几十斤重的章鱼一次性甩到纸面上,当然需要作出相应的细节调整,所谓“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更需要预先的腹稿设计。我很欣赏这种一次性的写意鱼拓,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艺术效果。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8)

第五是虚实关系的处理,在鱼拓领域主要指多鱼出现的时候,形象有实有虚,着墨有浓有淡,破费心思。在海鱼当中,还有这样的情形,鱼体的正反两面的样貌完全不同,比如胶东沿海常见的鳐鱼、比目鱼等。而且,这种鱼类正反两面的色泽也有较大反差,往往一深一浅。所以,仅仅拓印鱼的一个侧面,并无法表达鱼的整体感。曹东晓的拓法是将正反鱼体反映在一幅作品中,形成虚实对比。此外,双鱼图与多鱼图的拓印,出现前后的遮挡,制造空间感,也是虚实关系的一种表达。

第六,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曹东晓创作了一系列小型作品,作为文化创意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各种画卡,新年挂历,节日与礼仪赠品,这些创作小巧可爱,含有吉祥民俗意义。在威海的中韩文博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为了便捷制作这种小型鱼拓,曹东晓首创了“鱼干”拓,将晒干的鱼干作为拓片的模本,一来可以节俭鲜鱼资源,二来在消闲的时节随手拓印,方便快捷。疫情期间,他制作了大量的公益产品,作为画友与少儿学习的奖励和赠品。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9)

3、与学者艺术家为友

曹东晓的鱼拓作品经常获得学者与艺术家赞许并予以诗文题跋,达到诗书画的融合。这正是曹东晓的一贯追求。从鱼拓最初的源头来看,拓片中就留有基本的信息记录,比如钓鱼的时间地点,以及鱼的名称与重量。一旦上升到艺术境界,这种记录就远远不足了。因此借鉴中国绘画的形式,将诗文书法引入鱼拓之中。

曹东晓十分看重这一点,而鱼拓本身所具备传统书画的笔墨韵味,获得书家与文人的喜爱,这种结合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鱼拓艺术展的第一站是在2017年12月的泰安美术馆,由此引发当地画家与书法家的关注与参与。泰安市美术馆长刘建东,画家王天是早期为鱼拓题跋的艺术家,继而有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前所长冯增木先生、中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张江舟也参与其中。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10)

在山东省美术馆的展览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先生亲临参观,并为鱼拓作品题跋。近期在昆仑子艺术馆的展览中,有张望题跋的《自在》,意在表达东晓鱼拓的自然情趣。

此后,曹东晓与山东大学教授联手创作了诸多作品,学者的参与,使得鱼拓艺术进入一个多样化的审美文化层面,这包括渔捕文化,海洋自然,人文历史,科普价值等等,在题跋中获得表达。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11)

举例来说吧,在《黄海鳐》这幅作品中,曹东晓表现了鳍展一米的巨型鳐鱼,据老渔民介绍,这种巨型的鳐鱼在黄海的近海实属罕见,许多人渔民一生未曾目睹。题跋将此鱼命名为黄海鳐,跋文中讲述鳐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形象,从古代文献《山海经》对于“文鳐”的记载,到历代文人关于鳐鱼的诗词表现,将鳐鱼作为信使与鲲鹏的寓意,以及在山东沿海民俗中以“老板鱼”和“老伴鱼”的饮食文化,进行综合的介绍与阐释,为鳐鱼拓印增添丰富的文化元素。

又如《加吉鱼》的大型鱼群拓片,拓片呈现加吉鱼在海中游动的形象,此鱼作为胶东沿海的吉祥鱼类,含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说“加吉鱼”的名字来源于汉武帝与唐太宗,题跋诗曰:

汉武巡东海,太宗名加吉。幸有天子遇,披满黄金甲。

从这些鱼拓及题跋的诗文中,可以领略到海洋文化与沿海民俗的丰富内涵,诗文书法和鱼拓形象相得益彰。当然,其中更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因此,中国科技馆为曹东晓计划开辟专门的展厅与体验馆,该项目尚在筹建期。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12)

4、以孩子们为友

作为鱼拓非遗传承人,曹东晓举办的每一次展览,都伴随着鱼拓体验。他十分重视技艺的展示与传播。对此,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少年儿童,他们目睹眼前的神奇操作,在短时间内呈现鱼的形象,并即刻上手体验,获得自己的作品,享受成果的快乐。曹东晓言传身教,乐此不疲,他的体验馆里,孩子们经常围得水泄不通。

小景山水的绘画风格(曹东晓的海洋鱼拓艺术)(13)

有一次,中国海洋大学联系购置鱼拓作品一宗,作为公共环境的装饰之用。曹东晓先生婉拒,提出到学校与师生共同体验鱼拓的技法与过程,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至今,这些作品依然在海大校园的公共空间中展示。

疫情的突如其来,使得曹东晓原定的计划有所变更,几次大型的沿海城市邀请展不得不放弃,但他在这一段时间中依然在探讨鱼拓的新技法,拓展鱼拓的品类。他十分期待中国科技馆项目能够实现,在那里,有更多的孩子在期盼关于海洋的知识与艺术。(周怡 梁延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