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50年前知青岁月(留在黄土高原上的儿子)

刘爱玲老师是一位很善良的女性,可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心存愧疚,因为当年下乡插队时,为了回城,她把自己的亲骨肉遗弃在了陕北的黄土高原上,那个被遗弃的孩子,成了他今生永远的牵挂和愧疚。

讲述那段知青生活经历时,刘爱玲老师几度哽咽,她说当时把孩子留在陕北,是她最后悔的事情,当初要是再返回陕北,兴许孩子的生活状况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事情的经过,还要从刘爱玲下乡插队说起。

其实,刘爱玲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七岁那年,她母亲病逝,是她父亲和姥姥含辛茹苦把她和五岁的妹妹养大的。她下乡插队的前一年,她父亲再婚,她家又多了一个七岁的弟弟(继母带来的弟弟)。继母虽然很和蔼很善良,可刘爱玲姐妹俩对这个新妈妈却有一种抵触情绪,因为她们的父亲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后妈和那个弟弟身上。

1969年春节刚过,居委会又到刘爱玲家来做动员工作,还是要求初中毕业的刘爱玲去下乡插队。刘爱玲知道父亲舍不得她去农村遭罪,可当时的大环境谁也无法抗拒,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十七岁的刘爱玲就答应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

难忘的50年前知青岁月(留在黄土高原上的儿子)(1)

图片来源网络

3月4日那天,也就是元宵节过后的第二天,刘爱玲就和一帮要好的同学,坐上了北京发往陕西境内的火车,她们要去革命老区陕北农村插队落户,到广阔的天地去锤炼革命意志。历时三天三夜,刘爱玲来到了南马河公社的侯家沟大队,他们七名男知青和六名女知青被分派在侯家沟一队,大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里。

刘爱玲和张欣怡被安排在一队记工员李玉成家借住,刘爱玲、张欣怡和李玉成的母亲住在一孔土窑里,睡在一铺土炕上。李玉成的母亲睡在炕稍上,刘爱玲睡炕头,张欣怡睡中间。

李玉成当年二十一岁了,还没成家,和他母亲相依为命。要说李玉成吧,也是个苦命人,李玉成九岁那年,他父亲跟着老队长到山西给队里买牲口,回来的途中渡黄河时遭遇不测,李玉成的父亲和老队长都遇难了,李玉成和她母亲还有一个十一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李玉成的哥哥二十一岁那年到邻村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家里就他和母亲两个人了。

说句实话,刘爱玲和张欣怡在李玉成家借住,简直就是掉到福囤里了,李玉成的母亲善良又勤快,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刘爱玲和张欣怡吃,烧火做饭的事情也不用她俩操心,就连刷锅洗碗,李玉成的母亲也不用刘爱玲和张欣怡动手。像挑水打柴这样的力气活,李玉成更不会让两个北京来的女知青操心了,家里的那个大水瓮,天天都是满的,他家院子里堆的烧柴也足够烧大半年的。看看刘爱玲和张欣怡借住的房东家这么好,其他知青都很羡慕她俩。

刘爱玲和张欣怡借住在李大妈(李玉成的母亲,村里的年轻人和知青们都管李玉成的母亲叫大妈)的十多天里,她俩除了到大队开会学习,只去打了一次柴,还是她俩强烈要求跟着大家去打柴的。过了阴历的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开始后,刘爱玲和张欣怡才和社员们一起出山劳动了。

第一天出山劳动是往沟南的那片坡地里挑粪,头一天晚上,李大妈用旧布料和旧棉絮为刘爱玲和张欣怡她俩一人缝了一个棉垫肩,李大妈说挑担子的时候垫在肩膀上,扁担磨不破衣裳也不硌肩膀。拿着李大妈一针一线为她们缝制的棉垫肩,刘爱玲和张欣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感动。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后,李大妈也和大家一起出山劳动,每天能挣七分工,和女社员们挣一样的工分。李玉成原本不让他妈出山劳动,他说他一个人挣得工分,足够他娘俩吃饭的,主要是李玉成心疼他妈,他也怕乡亲们笑话他。李大妈是个闲不住的人,她说出山劳动不丢人,靠力气吃饭,又不偷不抢的,谁笑话呀,广播里还天天喊着劳动光荣哩。

别看李大妈都四十四岁了,可她能挑担子能拉犁耕地,起初女知青们都嫌队里给她们的工分低(女知青刚开始参加生产劳动,队里每天给她们记五分工),后来才觉得给她们记五分工已经不低了,她们挑的一担粪还不足四十斤,李大妈挑的一担粪足有六七十斤重。

李大妈和女社员们一样出山劳动,家里的一日三餐也都是她来做,刘爱玲和张欣怡看李大妈也太劳累了,收工回来她俩也抢着抱柴烧火,也跟着李大妈学习和面蒸馍。每次吃饭的时候,李大妈都会把好一点的饭菜给刘爱玲和张欣怡吃,她和李玉成有时连咸菜都舍不得吃。因为当时陕北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乡亲们的生活很苦,就连咸菜疙瘩,乡亲们有时也吃不上。

转眼就到了秋后,刘爱玲和张欣怡已经在李大妈家借住了大半年,她俩和李大妈的关系已经很亲近,就如同母女一样亲。刘爱玲和张欣怡也拿李玉成当成了亲哥哥,李玉成确确实实也像亲哥哥一样关心呵护着刘爱玲和张欣怡。李大妈逢人就说,她不光有儿子,还有两个亲闺女。

秋收结束后,一队队长侯延军带领社员们为知青们打了三孔宽敞的窑洞,窑洞里搭建了土炕,垒起了灶台,等窑洞里的土炕烧干了,知青们就都搬到了新窑洞里吃住了,再也不用在老乡家里借住了。

刘爱玲和张欣怡搬家那天,李大妈哭了,两个女知青在她家借住,她虽然要操心受累,可她俩要搬走了,李大妈真舍不得她俩走。好在知青们居住的地方离李大妈家很近,就隔着一条沟,也就三五分钟的路程。看李大妈哭了,刘爱玲和张欣怡也流泪了,她俩哽咽着说:“大妈,你不要难受,离得这么近,我俩想来就来,只要你不嫌烦就行。”

之后的日子里,刘爱玲和张欣怡只要有空闲,就会到李大妈家来坐一会,李大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不是给她俩送过去,就会叫她俩到家里来吃。刘爱玲和张欣怡对李大妈和李玉成也是没得说,那年过春节,她俩给李大妈家买了猪肉,买了豆油,还把北京寄来的糕点和香肠送给李大妈娘俩吃。

李玉成是队里的记工员,他长得挺好,也算半个文化人,可李玉成的婚事却不顺利,一连相看了好几个对象,一个也没成,主要是女方的父母嫌李玉成没有父亲,说他家没有主事的人。到了1974年,李玉成都二十六岁了,还没找到对象,这下可把李大妈愁坏了,她实在不想眼看着自己的娃娃打光棍呀。山后王家坪倒有一个女子看中了李玉成,人家的要求是让李玉成去当上门女婿,李大妈说当上门女婿就当上门女婿吧,总比打光棍好。李玉成却不同意,他说宁肯打光棍,也不能让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

难忘的50年前知青岁月(留在黄土高原上的儿子)(2)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冬季,刘爱玲和张欣怡回北京探亲过春节,刘爱玲的父亲说,陕北要是有合适的人家,就在那里找个男人结婚成家吧,等年龄大了,也就找不到好的对象了。刘爱玲的继母也是这个意思,说女孩子结婚成家了,父母也就不用牵挂了。当时刘爱玲的妹妹也插队落户去了近郊,看着继母天天不耐烦的样子,刘爱玲暗暗发誓,她再也不想看到继母那假惺惺的面孔了。

在北京过完春节,刘爱玲和张欣怡提前就回陕北了,张欣怡原本想在北京再陪着父母待几天,可刘爱玲非要提前回陕北,张欣怡也就和刘爱玲结伴提前回到了侯家沟。

回到侯家沟大队,刘爱玲和张欣怡带着北京特产去看望李大妈和玉成哥。那天,李大妈做了好几个菜,有过年留下来的腊肉和炸丸子,李玉成还杀了一只鸡。吃饭的时候,张欣怡无意中说起了李玉成的婚事,没想到李大妈又难受起来,她哽咽着:“要是你玉成哥娶了婆姨,让我当牛做马都行呀,你玉成个这都虚二十七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对象,我真怕你玉成哥打光棍呀……”

看李大妈抹起了眼泪,张欣怡也很后悔,后悔自己不该提这个话茬。就在张欣怡不知该怎样安慰李大妈时,刘爱玲说话了:“大妈,不要难受了,你要是不嫌弃我,就让我给你做儿媳妇吧……”

刘爱玲话音刚落,李玉成红着脸躲到了院子里去了,张欣怡张大嘴巴一副惊诧的表情,她欲言又止。李大妈紧紧握住刘爱玲的手,呜呜哭了起来。

1975年秋后,二十三岁的刘爱玲嫁给了二十七岁的李玉成,一个漂亮的北京女知青,成了陕北农民的婆姨。对于刘爱玲的这个选择,不光是知青们不理解,就连乡亲们也不理解,都说刘爱玲肯定是让李玉成母子俩给灌了迷魂汤,要不然,她咋会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四岁的农民。

第二年秋后,刘爱玲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大的是男娃,取名李大龙,小的是个女娃,取名李小凤。看儿媳生下了一对龙凤胎,李大妈买了香烛纸钱,到李玉成父亲的坟前哭了半天。

一晃就到了1979年,当时在侯家沟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就剩下刘爱玲和一名叫王燕生的男知青了,王燕生当时是大队小学的民办教师,他是因为放心不下学校里的娃娃们,才迟迟没有离开。

看看其他知青都进城的进城,回京的回京。刘爱玲心里也很惆怅也很失落,她妹妹已经回京了,她何尝不想回京呀?可当时在农村和当地农民结婚的知青,暂时还没有回京的政策。

就在刘爱玲心里充满惆怅和迷茫的时候,她妹妹突然给她发来了加急电报,她爸从水塔上摔了下来,正在医院抢救呢。刘爱玲把两个娃娃交给婆婆和丈夫,她第一时间赶回了北京。

刘爱玲回到北京后,在医院护理了她爸几天,她爸虽然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意识也都清醒了,可腰椎以下失去了知觉,医生说这种症状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了,建议回家休养,有可能一辈子都要卧床。

刘爱玲的继母听医生说好转的可能性不大了,回到家的第二天,她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和不多的积蓄都带走了,没几天就提出了离婚。当时单位不给开离婚介绍信,刘爱玲的继母干脆就不回家了。

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天,刘爱玲先让她妹妹照顾父亲,她急急忙忙回到了侯家沟。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她跟李玉成提出了离婚的请求,理由是她要回北京伺候卧床的父亲。看刘爱玲躺在炕上好几天不吃不喝,李玉成和他母亲都心疼刘爱玲,都担心她有个好歹,李玉成就答应了离婚的要求,并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把李大龙留给他家也好给老李家留条根,李小凤可以跟她回北京。

很快就办理了离婚手续,刘爱玲带着李小凤回到了北京,她娘俩的户口也迁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街道为刘爱玲安排了一份临时工作,在家里用缝纫机给服装厂加工工作服,计件挣工资,她这样不耽误伺候卧床的父亲。

一年后,就在李小凤为工作的事情犯愁的时候(服装厂不让在家加工服装了),刘爱玲父亲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他的腰椎以下不光有了知觉,慢慢还能下床走路了。拄着拐棍锻炼了一个多月,刘爱玲的父亲就扔掉了拐棍,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了。

1982年夏天,刘爱玲的妹妹结婚后,刘爱玲的父亲也打算着要回单位上班了。看父亲的身体基本恢复得差不多了,刘爱玲想回陕北,她一直惦记着陕北的儿子、丈夫和婆婆,她想回去复婚。刘爱玲的父亲不同意女儿回去复婚,刘爱玲的妹妹也不同意,她生气地说:“别人想回城还回不来呢,你好不容易回来了,说啥也不能再回陕北农村了。”

说句实话,刘爱玲虽然惦记着陕北的儿子和丈夫,可她也不想再回到那个穷山沟里去生活,因为那里的日子太苦了。在父母和亲友的劝说下,刘爱玲放弃了回陕北农村的打算,她父亲在单位办理了病退手续,刘爱玲顶替了他父亲的工作。1983年秋天,刘爱玲和她父亲的徒弟孙明结婚了,孙明脸上虽然有一块明显的疤痕,可他为人正直善良,人也很勤快,还考上了电大。

结婚后的第二年,刘爱玲也考上了电大,时隔十几年,她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电大毕业后,刘爱玲调到了商业局工作,孙明也调到了厂部办公室,升任了办公室主任。结婚多年刘爱玲虽然没有再怀上孩子,但她和孙明的感情一直很好,两个人从不吵架拌嘴,孙明对李小凤也很疼爱,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每逢过年过节,刘爱玲都会给陕北的婆婆和前夫寄一点钱,给她的儿子买一套衣服,当时刘爱玲的经济条件虽然也不好,但和陕北农村相比,还是要好很多的。

1996年,李小凤考上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工资待遇很优厚。

1998年秋天,二十二岁的李大龙结婚了,李大龙结婚的前两天,刘爱玲和李小凤赶回了侯家沟,订婚的彩礼和结婚过事情的钱都是刘爱玲出的。举办完婚礼后,刘爱玲问李大龙,想不想跟她回北京生活,李大龙说:“我哪也不去,侯家沟永远是我的家,我要留在侯家沟孝敬奶奶照顾父亲。”

那次回陕北,刘爱玲心里很难受,因为陕北还是很贫穷,李大龙初中没毕业,他就辍学回家帮着父亲种责任田去了。他的生活状况和李小凤根本没法相比。因为儿子对自己的态度很冷漠,刘爱玲那次离开陕北后,很长时间没有去过陕北,直到2016年初冬李玉成的母亲去世,刘爱玲才和李小凤回到了侯家沟。

那时的侯家沟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贫穷了,可乡亲们的生活还是不算富裕,李大龙一家三口人还是居住在二十年前修建的那三孔窑洞里,那三孔窑洞虽然接了石口(窑口)戴了砖帽,可也已经很破旧了。李大龙的儿子没考上高中,考了驾照,打算买一辆车搞运输,还在犹豫不定。看着李玉成苍老憔悴的面容,再看看自己亲生儿子一家的生活状况,刘爱玲心里很难受,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他兄妹俩的生活简直是两重天啊。

那次离开侯家沟,李小凤给她哥留下了五万块钱,刘爱玲给李玉成留下了一万块钱,并告诉他们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打电话。

这一晃又快六年了,刘爱玲再也没回过陕北,她说自己心里虽然时时刻刻牵挂着李玉成父子俩,可她实在不愿意见到他们,因为见到一次,她心里就难受很久。陕北高原上的李玉成父子俩,成了刘爱玲心里永远的牵挂和愧疚。刘爱玲说她也很后悔,当年她父亲的身体康复后,她要是再回到侯家沟,李玉成父子俩的生活状况有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就算再穷再难,她也会供儿子好好读书的,她说是她的一个错误决定毁了亲生儿子的前途。可后悔也于事无补了,因为世上什么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难忘的50年前知青岁月(留在黄土高原上的儿子)(3)

图片来源网络

前两天,也就是在中秋节的前夕,刘爱玲给儿子转去了两万块钱,她的孙子(李大龙的儿子)要结婚了,她因为身体不舒服,就不准备去参加孙子的婚礼了。李小凤也给她哥转到银行卡上两万块钱,她说等明年休年假的时候,再带着母亲去陕北看他们,她和母亲一直都牵挂着陕北的亲人。在这里,李小凤也祝愿她的父亲和哥哥一家都平安健康,都幸福快乐。

作者:草根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