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版永恒的歌曲(年轻的老兵永恒的歌)

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唱响了一代楷模,教育鼓舞了几代人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洪源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人人学雷锋、处处做雷锋的热潮当时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搞创作的吴洪源闻之激动不已,一天上午捧读《雷锋日记》,流着眼泪,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倾情创作了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他的老搭档生茂,顾不上吃午饭,很快谱成了曲下午,文工团歌队就上街游行演唱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春雷万里响这首歌曲不翼而飞,广为传唱后来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唱、世代流传的歌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现场版永恒的歌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场版永恒的歌曲(年轻的老兵永恒的歌)

现场版永恒的歌曲

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唱响了一代楷模,教育鼓舞了几代人。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洪源。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人人学雷锋、处处做雷锋的热潮。当时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搞创作的吴洪源闻之激动不已,一天上午捧读《雷锋日记》,流着眼泪,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倾情创作了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他的老搭档生茂,顾不上吃午饭,很快谱成了曲。下午,文工团歌队就上街游行演唱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春雷万里响。这首歌曲不翼而飞,广为传唱。后来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唱、世代流传的歌曲。

洪源的另一首有重大影响的歌曲是《北京颂歌》: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每逢听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那深情、洪亮的演唱,立刻如身临其境,美丽的首都北京如仙境一般浮现在眼前。洪源生在北京、长在北京,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三军前线剧社,经历解放太原和解放大西北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多年来,他一直想为北京写一首歌,但几次动笔都感到不够理想。后来,他亲自蹲点到天安门警卫连当兵,早晨观看升旗,夜晚站岗、巡逻,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反复构思,用北京人、北京兵的满腔豪情写出了《北京颂歌》这首独具诗情画意的歌词,后经田光、傅晶作曲,成为一首为北京量身打造的经典歌曲。有人曾建议这首歌曲应被确定为“北京市歌”,尽管北京至今没定市歌,实际上《北京颂歌》已经起到了“北京市歌”的作用。

洪源是新中国成立后军旅歌词创作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他在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里,一边参战,一边和生茂谱写了《立功去见毛主席》等歌曲,鼓舞我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58年调入战友文工团后,从事专业歌词创作,这期间他成了我军写队列歌词的行家里手,如《过得硬的连队 过得硬的兵》《一杆大枪有多重》《战斗的青春火样红》等,至今不少连队还在传唱。1974年调入《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后,他一门心思倾注到培养歌词新人新作上。军内外的歌词作者,大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帮助和推荐,被誉为歌词导师和伯乐。不少外地作者来北京送稿,洪源大都请他们到家里吃一顿饭,称作“面条会”,边吃饭边谈歌词编稿。1986年,他出版了一本《歌词创作杂谈》,成为几代歌词作者的学习手册和写词教材。英年因病离休后,他与病魔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斗争,几次病倒又站起来,几次拄起了拐杖又扔掉了拐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少在报刊、荧屏上看到他的作品和形象了。其实,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文艺创作。他与妻子相濡以沫,退休后的夫人胡滨学画有成,洪源就以诗配画,珠联璧合,还搞过诗书画展和出版过书画册。洪源1989年出版了歌词集《春消息》和短诗集,2001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洪源文集》四卷。洪源的后期作品,走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深入人性与诗性的哲思。心态老练平和、技巧炉火纯青。他曾先后3次造访河南林县,收集到大量的文字和实况录音,几易其稿,完成了具有史诗性的长诗《红旗渠之歌》,部分篇章在《人民文学》杂志刊登,深受广大读者好评。他为电视片《松》《竹》《漓江水》《这山这水这森林》等写作的解说词,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著名影视评论家夏骏认为“给当时的电视节目领域带来了一种特别的风格”。他离休后治病休养、做人作诗,转入自省自励,写了一些有感于风花雪月、草木鱼虫、亲情友情、怀旧反思等方面类似古曲小令式的精短微型诗,字字珠玑、句句哲理,人品与诗品臻于至真至善至美。正像他挂在厅堂里自书的一幅座右铭:“老树著花无丑枝。”

我于1964年从基层连队调到战友文工团搞歌词创作。以前写过一些战士短诗,但不会写歌词。当时战友歌舞团词作家已有洪源、刘薇。一有创作任务,他们就让我先写初稿,然后帮我推敲、修改。我们3人曾联名创作了《野营训练好》《红太阳组歌》等作品。洪源调入《解放军歌曲》编辑部时还为我亲笔留言:“聚首三千日/相交心一颗/论才君为长/序齿我是哥/有词同切磋/无话不可说/友情两珍重/知己最难得”(《赠石祥》,收入2009年《洪源文集》第2卷)。洪源是一位自尊又自谦、讲正气又讲义气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刚到战友文工团,大多数人还不了解我。有人提出要揪斗我,洪源站在大门口挺身呵护:“谁要斗王石祥,那就冲我来,我是他大哥!”当时对我来说,简直是“救命恩人”。我在后来发表在《词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学词几十年/生活是源泉/词姐是刘薇/诗兄为洪源。”没有他们两人的指导和帮助,我是走不上歌词这条创作之路的。

洪源的歌词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他的队列歌词独树一帜。队列歌曲,言其是战士走在队列里唱的歌曲,是齐唱歌曲的一种俗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洪源的创作盛期,他的队列歌词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战士步伐,写的可谓“短、平、快”。1963年全军换装,原军衔制一下子换成了红帽徽红领章,洪源马上写了《全军上下一片红》: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红思想/全军上下一片红/颗颗红心忠于党。队列歌曲如军号,似战鼓,有很强的战斗性、召唤性、誓师性、鼓动性。洪源的队列歌词大都是五、七言,四、八句,一韵到底,押宽韵,二、四、六、八句单字尾(歌词的最后一个字,踏在战士落脚点)。首句往往是开门见山,突出主题,简约、明了,兵味、战味十足。当然,洪源的歌词并无“定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部队的变化,他的队列歌词不断创新,使其词句、节奏更加自由、活泼、适应多元化、现代化。

二、他的歌词语言独具特色。歌词属于语言艺术。洪源的歌词语言清新、明朗、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他善于将一些关键词、成语化作能唱的歌词艺术语言,如《读毛主席的书》中:好像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小苗挂满了露水珠/毛主席的雨露滋养了我/干起革命劲头足。显然是把“雨露滋润禾苗壮”形象歌词化了。洪源的歌词语言,特别注重修辞造句,字字打磨成珍珠。作曲家一看洪源的歌词,马上就会引发乐思,很快就情不自禁的谱出曲来。他既注意歌词的音乐性,又注重歌词的文学性。他的文学功底很深,小时候拜邻居魏老先生为师,学习《唐诗三百首》,先在小碗里放300粒黄豆,每背一首诗拿出一粒黄豆,反复数遍,终于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了”。从他的歌词里可以品尝到唐诗宋词元曲小令的古色古香,神采流韵。如《剪窗花》:提上咱的金剪端上咱的灯/姐妹们八仙过海显才能/雪白的窗棂等咱来作画/比一比哪一个手儿巧哪一个心儿灵。剪上一片青天蓝格湛湛的明/剪上一枝桃花红格丹丹的红/引来了蝶儿招来了蜂/巧手手把春色剪上窗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三、他的表演唱歌词独有风采。表演唱是一台载歌载舞、连说带唱的“组合”艺术,有人物、有情节、有场景、有表演。洪源是创作多面手,他对鼓词、单弦、快板等曲艺形式也很熟悉,在文工团双有表演经验。他于1959年作词、晨耕作曲的《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开表演唱之先河:手风琴、拉得欢/现在表演八大员/八大员,不简单/同志们谁也离不开咱/八大员,八大员/光荣的责任担在肩;(白)报报咱们的大名:炊事员、保育员、缝纫员、售货员、理发员、售票员、邮递员、文工团员。集体亮相,活灵活现,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很强的轰动效应。当时不少专业文艺团体和职工、学生学演这个节目。“八大员”更是为演唱这个节目而自豪。

春天过后不是秋。洪源48岁离休,85岁又返老还童了。在电话里仍能听到他那洪亮、爽朗、有磁性的标准男高音。他参军后曾和贾世骏一起当过歌唱演员,他最早担任过《长征组歌》的朗诵。可以说他是“戎马人生,歌诗人生,苦乐人生,无悔人生”。他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津贴,2011年被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等单位首届评选为“词坛名家”之一。值得欣慰的是,他的骄子吴甲丁,已成为当代著名导演、音乐人、词作家,现任战友文工团副团长。子承父业,青出于蓝又胜于蓝。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家庭幸福美满。我衷心地为洪源兄祈福,祝他健康、长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