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学习方法和思维引导(如何让自己更有效率地学习)

在读书学习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 读完一本书,读的时候画线作笔记,读完了总结思维导图,感觉收获满满,发圈发群分享。
  •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却无法说出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 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却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散乱而不成体系?
  • 学习一个技能,不断地重复,却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突破的进步?

这三个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我,体现的结果就是学习没有效率,陷入低水平的勤奋陷阱中。

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是低效的勤奋,如何高效率的学习,我今天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一下。

21天学习方法和思维引导(如何让自己更有效率地学习)(1)

01 元认知能力,是获得改变的驱动力

我梳理自己在学习上走过了的路,经历过这么几个阶段:

1、没有意识要主动的学习,看书随性,不成体系也不求改进自己。

2、有意识要学习改进自己,开始有目的性,功利性的阅读的比例开始提高,但是仍然散乱,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慢慢的积累了一些沙子,但是这些沙子无法聚成塔。而且学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心里迷茫。

3、开始慢慢地知道要如何学习,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且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转化为行动和技能,拿到实际的结果。

这个过程,也许是必然要走的过程,从困惑到明白,从混乱到有序。

因为我无法知道,其他人读书学习、个人成长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我只记得成甲老师讲过自己读书的经历,他曾经制定了一年100本的读书计划,为了执行这个计划,他每天无论多晚,都要看至少指定的20页,两年来读了200多本。

后来,他反思时,觉得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读书是非常低效的,付出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付出大量的时间,收获很小一部分成果,让他觉得非常痛心。

他反思为什么读书会低效,就是因为采用了最原始的读书方法,用笔画线,摘抄笔记,记忆知识点。

为什么这种方式会比较低效,我放到后面一点分析,因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

《认知天性》一书中说:元认知是我们对知识掌握的理解,也可以认为是认知的认知。

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有些事情是已知的已知,就是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知道。

也有些已知的未知,就是说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还有些事情是未知的未知,也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片混沌。

说起来有点绕,我重点想说明的是,当我处在到处找书读,要寻求改变的时候,我其实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知道自己不会学习,所以要拼命找如何学习的书来读。

这个时候我是处在第二个阶段了。

假如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就是我的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无知,没有改变的动力。

拥有元认知能力,就是要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为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样就有了驱动力去让自己知道。

就会读书、买课,加圈子,把自己丢到一个四处求学的情境下,一点点的吸取动能,持续精进。

02 检索式学习,让新旧知识联结

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更何况我还不是优秀的学生。

我们经常坚定固执的认为自己习以为常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画线、摘抄金句、画思维导图,死记硬背,枯燥简单重复,这些都是低效的学习方法。

而根据《认知天性》一书中所引用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间隔的,检索式的学习,让新旧知识产生联结,才是最本质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检索式学习?

就是我们学完一个知识,或者读完一本书,练完一个技能,要间隔着对自己发起提问,测验自己的所学。

拿读完一本书来说:

  •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 解决了什么的问题?
  • 它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 对我来说有什么启发?
  • 为什么它是对的?
  • 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 针对这些启发,我能不能有所改进?
  • 我怎么去改进?
  • 遇到了问题应该怎么办?

如果读完一本书,我们能清晰的回答这些问题,那我们就掌握了一些关键的知识。当然这是以致用类举例,其他的小说、散文,可用相应的问题来取代。

学习技能也是如此,写作,今天写一篇,隔几天又写一篇,再次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能。

比如选题,比如行文逻辑,比如激发情绪的能力等等。

关于检索式学习,有两个要点我们要明白:

1、检索的努力越大,所获得的效果就越好。

因为如果脑子越费力,越累,那么记忆和认知的神经回路就可以得到最大地加强,这样获得的效果是最好的。

我回忆我投稿突破上稿的文章,就是我反复改了6遍的稿子,从选题、素材、逻辑、语言都反复打磨,脑细胞死得非常多,突破了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就接着来了,变得容易了很多。

2、检索的频率越高,效果越好。

一个星期检索一次,与检索七次,效果绝对是天差地别的。频度越高,认知的效率提升也就越快。

一个月写8篇文章的人,和一个月写1,2篇文章的人,进步的效率有云泥之别。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提升检索的难度,并频繁地进行检索,测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那么,具体怎么提升检索的难度?

举一个例子,关于学习一个知识点。

  • 我回忆了这个知识点是什么?
  • 我把这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总结了出来,把它写成了一篇文章,发布了出去,并且获得了反馈。
  • 我把这个知识点教给了别人,告诉他这个是什么。
  • 我把它拍成了视频,我不仅讲了,我还用动作语言表述。

从上到下,这种检索的方式是越来越难的,需要投入的认知努力越来越大,所以学习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家都说以教为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自己能教会别人,那我自己首先要把它搞懂,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

03 建立高手的心智模型

《认知天性》书中认为: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又称之为心理表征。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有关于心理表征的描述,我们学习知识、技能,就是为了获得高手或者专家的心理表征。

举一个例子:

一个棒球的击球手,在等待球过来的一瞬间,他必须在电光火石之间作出判断:球是曲球,还是变化球,还是其他的球路。

他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顶级的击球手会捕捉一些微小的信号,比如说这个球旋转的纹路样式;投球手挥臂的动作;投球的方式。优秀的击球手都会把这些特征抽取出来,变成自己的心智模型。

然后在判断球路之后,条件反射般地决定自己的击球姿势,击球区域和挥棒的动作。

那其实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建立类似的心智模型,要想成为高手,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这样的心智模型。

拿到我自己学习新媒体写作这个事情上面来说,就是要建立起类似的心智模型:

  • 比如说什么样的选题是好选题。
  • 什么样的素材是好的素材?
  • 什么样的行文的结构是好的结构?
  • 什么样的逻辑是好的逻辑

这些心智模型要靠自己去摸索和提炼。

那也许你会问,既然只要高手的心理表征,那我知道了别人的方法,直接拿来用可以吗?

答案是不一定,老师可以教给你一些方法,但是真正做到还是要靠自己悟,这个过程没有人能代替你自己。

我尽管知道老师的写作方法,但是我真正领会到其中的要义,然后做到,中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就比如,同样报班跟老师学视频号带货,学的是同样的方法,但为什么就是有人月入十万,有的人一毛钱都赚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听过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了。

提升元认知能力,检索式学习,让新旧知识产生联结,进一步建立高手的心智模型。

这是成为学习和成长高手的路径。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06/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98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1、我为什么要写作?

大佬们都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是成长的捷径。用写作来倒逼自己输入、学习,实践,是一种看起来笨但实际很聪明的方式。

深以为然,每天要写东西,就得有东西可以写,还得写得逻辑通顺、观点鲜明、有启发、有意思。

就会挖空心思去思考,去读书,时间管理、情绪、效率、认知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学了就会用,又能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心性和能力。

人因此变得积极而乐观,内心笃定而从容。

2、我为什么要日更?

跟着明白老师学习的,他日更800多天,人生因此而蜕变。

我,一个中年程序员,不希望被动裁员,不希望被行业周期波动所影响,不希望交出人生的掌控权。

在这个如此不确定的世界,希望有一丝的确定性握在手中。

所以,修习一项硬本领就是万分紧迫的事情,我选择先搞定写作

我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关于成长的公式:成长效率=正确的成长方法论X每一次刻意练习X练习次数。

任何事情,学习、工作、创业、情感,演讲等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述提升和成长。

换成写作也是一样,有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天的刻意练习,可以加速提升写作能力。

在正确练习的情况下,频次越高,成长越快。

一年365天,可以把自己的写作能力迭代365次。

3、为什么要早起?

张萌说:早起,可以比别人多活出半天的精彩。

当你试过早起,尝过早起的甜头,一定会上瘾的。

人生一个重要的原则:万事提前。

清晨,万籁俱寂,头脑清晰,读书、写作,搞定最难的工作,开启高能的一天。

高效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也想改变,追求梦想的生活,我建了一个早起、学习的成长社群,欢迎关注私信,一起来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