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逻辑思维训练(儿童逻辑思维教育系列之)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行教育体系缺乏对逻辑的教育而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7门基础学科中仅次于数学的第二门,《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逻辑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获取和运用的框架,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人生便打开了理性之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特殊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特殊儿童逻辑思维训练(儿童逻辑思维教育系列之)

特殊儿童逻辑思维训练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行教育体系缺乏对逻辑的教育。而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7门基础学科中仅次于数学的第二门,《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逻辑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获取和运用的框架,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人生便打开了理性之门。

本文对“错误归因谬误”展开说明,帮助孩子家长了解这一逻辑概念,在生活中避免这一谬误的影响,走上理性的人生之路。

错误归因的谬误(attribution error)是推理错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当两个事物出现的时候,你认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实际上两者同时出现可能是巧合,两者可能有共同的起因,它们之间未必存在因果关系。两个事物之间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那么用一个事物推论其是另一个事物的起因就犯了错误归因。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错误归因场景。

1、基本错误归因:是我们倾向于以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判断他人,这是相信人们所做的事情反映了他们是谁的倾向。

举个例子:小孩子不顾场合撒欢胡闹,因此,我们判断这个孩子是个“熊孩子”,将来很有可能学习不好,甚至犯罪。这样的判断忽略了这个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某些阶段的孩子就喜欢撒欢,有时候新奇的环境也会让孩子很兴奋。

再举个例子:自己的小孩出去和小朋友玩发烧了,有些家长就会怪罪是不是其他小朋友传染的?因为这次玩耍回来后就发烧了,因此就把其他一起玩的小朋友作为发烧的原因,而可能忽略天气变化、饮食不当等原因。

上面的例子,以孩子主体对原因进行判断,而忽略或弱化环境因素,就会导致基本归因错误。如果因为归因偏差而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儿,着就会导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走上错误的道路。

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行动者对自身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原因归为个人,把失败原因归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把成功原因归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

举个例子:爸爸在家经常用iPad教孩子学英语,当孩子偶尔说英语的时候,爸爸会觉得这是自己花时间教孩子的结果,而妈妈可能会认为这是我的孩子聪明,一学就会。如果妈妈对爸爸的努力不认可,可能就会引发矛盾,导致爸爸干劲下降。

同样的,孩子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即使是玩耍的成果,家长也要给予真诚的赞许。即使是别人帮忙的结果,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最大的贡献者,如果对孩子泼冷水,孩子的自我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容易失去兴趣。

3、自我服务偏差: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

比如,孩子喜欢将自己受到的奖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受到处罚归因于别人对自己的偏见,甚至社会的不公平。

所以当家长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把情景条件描述清楚,如“今天奖励你一颗糖果是因为妈妈觉得你xx事表现很好”;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把问题指向孩子自身,可以这样说“你刚才欺负小朋友妈妈都看见了,是你的错,妈妈要批评你。”

对自己做的事情,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原因,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分析问题,就会避免一些归因错误。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注意这一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善孩子的思维方式,减少错误归因心理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