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老家最怕亲朋好友问什么(春节走完亲戚身心俱疲)

在经历了疫情导致的三年分别之后,许多年轻人怀揣着与亲人团聚的期望踏上了春节回家的归途。而迎接他们的是父母的催婚等等,种种沟通中的不如意接踵而来。

最近央视网刊发的一组文章《走完亲戚,身心俱疲》引发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几位年轻人道出了和父母亲人沟通中强烈的不适:“亲情里,更多的是窒息”“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逃不过的催婚,不走心的对策”,展现了年轻人回乡感受到的和父母辈间存在的真切的冲突和矛盾。

本刊在2022年12月28日刊发的文章《今天围着分数转,明天呢》一文中曾经提到了今天子女一代对亲情的冷漠。除了过度追逐应试导致的人格问题之外,笔者相信还有很多原因。2023年1月7日,春节前,本刊邀请了有多年家庭治疗经验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朝莹博士与教育周刊两位编辑,共同开展一场代际对话,最终以《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为题,提示家长们关注反思自己的育子模式,同时也提示青年一代要有反哺与超越的意识。本期,编辑拟继续将两代人的沟通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中,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去进一步审视两代人的沟通困境。

——编者

过年回老家最怕亲朋好友问什么(春节走完亲戚身心俱疲)(1)

春节将至,在外游子们纷纷踏上归乡路途。图片拍摄于腊月二十九哈尔滨站,车站候车室人山人海。本报见习记者 朱英杰 摄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与青年谈心

杨建平

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青年学生,每年回家过年都会在重温亲情的同时,遇到各种不适应或者尴尬。要么被催婚:赶快找个对象结婚;要么被催回:尽早回家乡来工作,就近照顾爹娘。

年轻人读书奋斗的目标,就是走向辽阔天地大有作为。但父母亲戚的期望却并不都是如此,他们的生活阅历、他们的见识、他们的人生经验,都与出走的儿女渐行渐远,所以过年的热闹、亲热之后,落到实际的话题,就开始摩擦冲撞,有时还会“不欢而散”。

每年春节后,就会看到网络上大量年轻人的“吐槽”。

其实这是个永恒的话题。

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诸如此类的亲情摩擦、冲撞,就会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激烈。

回想我们当年和父母的分歧、争辩,亦如今日儿女们和我们的掰扯。

作为父母,我慢慢懂得,尊重儿女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要破除“养育儿女就是要图个回报”这种思想观念,而是要像歌词唱的那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曾经听到一个专家说:“你们中国人的父母养孩子,就像搞投资,总在追求高回报。”我听后很受打击,但也觉得人家批评的有道理。

作为儿女,自己走出去后,见识、胸怀、志向已经与父母不在一个层次,如何兼顾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愿望,是个难题也是个必做题。要有一定的坚持也要有一定的妥协,更要有良好的沟通。有一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见过大世面,接受新知识,有了新理想,但要理解父母的狭隘、原谅父母的局限,更要温暖父母的心,不能嫌弃他们、轻视他们,让父母为你的远走高飞高兴,而不是担心或者伤心。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相处好,在社会面对各种利益纠葛、人际关系,你又如何立足?

之所以有这么多年轻人网上吐槽,就是骨子里觉得他们观念落后,思想狭隘,不屑于和他们多费口舌。没有面对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这样的心态和处事方式,往往会加剧这种摩擦和对撞,使亲情撕裂,使自己受伤。

所有出走远方的年轻人,都必须面对这个亲情的断裂,都要重新构建新的亲情关系,而且还要随着发展变化,不断重构完善。

这就是人生。任何人都概莫能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父母亦需向子女学习

史朝

改革开放45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镇化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21年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接受了高等教育,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与他们的父辈可以说发生了天壤之别,而春节两代人的相遇,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从《走完亲戚,身心俱疲》一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他们父辈的言辞、告诫以及亲戚们的“好心”与劝告,不是听还是不听,与亲属之间是正常交流还是敷衍了事的问题,而是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根本无法沟通的问题,即著名人类学家米德所讲的“代沟”问题。

现在在校和已经工作的年轻人,是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甚至是90后,00后,他们基本是在互联网和手机的伴随下长大的一代。而他们的父母基本是50后或者60后出生的一批人。这批人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少数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对他们虽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基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和一切如常的水平。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一出生满眼看到的就是高楼林立,信息发达,高铁、高速公路,时髦服装,电子支付和自媒体的信息冲击。妇女解放、个人独立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们,回到他们曾经出生甚至长大的地方,不是热爱而是鄙弃。对于春节期间亲戚貌似关心的面孔问这问那,尤其涉及个人隐私的婚姻、收入问题,部分人甚至想随时逃离。米德说的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今天,已经是巨大的鸿沟了。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做事欠考虑,而做父母的应该为他们多做考虑,避免他们走向社会吃亏。甚至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成年后不结婚,不娶妻生子就不是正常人。春节期间,是教育孩子以及亲戚坐到一起,进行交流的最好时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下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了。

《走完亲戚,身心俱疲》一文给我们做家长的一个深刻的提醒: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发生转变了!我们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我们已经完全不同。不要用我们的认识和价值观念来判断他们和教育他们。我们需要与他们一起成长,学习新知识,掌握先进的理念,虚心向自己的子女学习,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两代人相处起来也才会更开心和幸福。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我们需要共同经历现代化

刘谦

每逢春节,游子们既心怀亲情牵挂,又背负伦常义务,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总要回家看看。卷裹在三年来难得的年节团圆中,一些初涉社会的年轻人也一边幽幽地吐槽“身心俱疲”:本在为毕业去向焦虑的研究生,被父老乡亲一通“回乡才是孝顺”的家族意见淹没;明明在外能说会道的精明人,回乡后蓦然发觉人情生疏,反倒引发家门口的“社恐”;自打弟弟出生后,身份“透明”的姐姐,在外努力学习,总算挣得一份存在感。春节期间面对全家人对弟弟的众星捧月,这份脆弱的自信可以在瞬间崩塌……细碎间,好像可以听到心灵撕扯、忧闷的声音,而那些已然生活定型、事业稳健、甚至儿孙满堂的七姑八舅以及自己的父母,不知是否在意年轻人这份幽幽的疲惫。

要说春节真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可以将至亲以及至亲的至亲召集在一起。既亲近又生疏的亲人们,共同以春节之名汇聚一堂。这是中华传统所携带的久远的历史能量,无论老少,心甘情愿收起所谓个性与自主,臣服在这年节的节奏里,为家族团圆聚拢而来;而长辈们所携带的具有时代烙印的价值观,在相聚时分叠加着长辈们在人伦秩序里的高位,大有喷射而出的气势,对年轻人正在进行的自我确认与道路探索进行着全方位的高能笼罩。

要说家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出走一生的起点,也是一生回望的原点。原生家庭连带着这片土地,以最深刻的方式塑造着我们最初的心灵形态:对世界的安全感、做人的价值排序乃至饮食口味。随后的成长,从走读到住宿,从学校到单位,从家乡到另一个城市,从中国到外国。空间的转换让我们有机会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回望家乡,也回望最初的心灵。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回到家乡那份难以安顿的心绪,与其说是对家乡的生分,不如说是对曾经的自己与当下的自我难以接洽的无措:一边是深深扎根的原初心灵形态,一边在承受来自更广阔世界的审视与熔炼的力量……

年轻的游子们,在这样的时空交织下感受到的心绪纷扰,很容易用“代沟”一词解释。

代沟是横亘在代际之间,影响顺畅交流与传递的隔膜。而这看似阻梗的代沟本身,其实又是那样顺理成章、代代相传。无论身处何时,我们都在以各自的生命时间与所处时代相遇。尽管时代洪流大相径庭,但是在个体生命时间的轴度上,两段历史洪流中的二十岁共享着年轻俊秀与旺盛激素,更何况血脉相连,养育中最初的心性雕刻,构成父辈与子代在茫茫人海中最深刻的关联。这份关联是尽管面临时代洪潮的纷扰,但依然可以相通与传承的底气。当然,巨大的历史背景差异绝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代社会,不确定性扑面而来,不可预估的科技力量勇往直前,似乎有更多的生存方式被接纳,似乎又有更多的风险在潜伏,人们很难对世界走向有着准确把握,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年轻人越是被信息冲击,越是被所谓“自由”的选择萦绕,越是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也越是对未来彷徨,从而越是难以被上一辈的价值观彻底说服。

抬眼世界,所谓代沟的困惑,当然不仅当代中国独有。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其宽广的国际视野,就如何实现当代社会建设者的议题,曾撰写《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她在晚年意识到人类即将进入完全不同的时代,推出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两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者不约而同指出,世界在休戚相关的意义上正在形成一体,共同经历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的共同命运。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以各种方式与迅猛发展的科技相处,包括长者向年轻人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而不是传统社会中后来者向长者学习继承技能和资源;同时,当代人必须以更宽广的胸怀学会面对多元差异,包括远方那些貌似匪夷所思的文明形态,也包括近在咫尺与我们不同代际的文化思维。

说回年节里的疲惫,那是年轻的心灵对世界的触碰,透着青春的柔软和敏感;放眼世界和一生的生命历程,春节的召唤、家乡的质感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磨损,那是文化血脉在无声中的传承。代际交叠与交流正如年轮般静谧而流转。隔膜总会存在,总会度过,总会扩展,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时代,都会成为生长的印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多点洞察和体恤

郑新蓉 闫予沨

三年的疫情肆虐,有了来之不易春节团聚,而面对久别故乡的亲友,很多年轻人却是七分欢喜三分愁,聊天儿不一会儿,便会要面对工作还是感情归宿带来的尴尬和隐私。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吐槽:疫情什么都可以改变,就是改变不了家乡亲友对很多他人私密问题的关心和好奇。

笔者也有一个想象,当年轻人回城后,家乡好奇的亲友也一定在感叹:“几年不回来了,怎么更闷了。”“孩子们进了城跟我们就不亲了”……

距离由此拉开,无论是亲情、故乡情还是旧友情分。这是一个有趣也令人遗憾的社会学现象。其实很多年前,茅盾笔下的《子夜》描绘的“高老头”进大城市的惊恐和不安,就拉开了现代化进程中代际、城乡、贫富的种种差距。

或许,我们可以对变化着的时代和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多一些理解和观察。

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本身是更有精力和好奇来探索我们的父辈和家乡的。然而,在作者看来年轻人害怕回家、厌倦走亲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艰辛和可能的种种不如意。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城市的扩张,更多青年人进入并内卷于城市的各个行业,在陌生的环境里求生存,反而未必有家乡的同龄人“混得好”,比如他们或许没有传统意义上稳定、体面的工作,没有早早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甚至没有更多闲暇来陪伴父母或者发展业余爱好。这种落差,使得这些年轻人在亲戚口中成为“令人遗憾的异类”,也让他们不愿意面对亲戚的询问和关心。而城市生活的好处,比如相对多元包容、文化氛围浓厚、机会多、薪资高等,在亲戚眼中或许已经无法构成优势,双方难以沟通。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只要肯读书、上大学、能进城、努力工作,就意味着有更好的前途。而2000年以后互联网行业大爆发,更是为一批当时的青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财富。如今,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那种高速增长、高速吸纳人才的行业进入了平稳发展甚至谨慎收缩的阶段。那些依旧满怀希望把孩子送到大城市的家长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孩子的发展道路可能会比自己想象的、听说的要坎坷,成功与失败由更多因素决定。内卷成为年轻人的核心话题,但未必进入家乡中老年人、亲戚的视野。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分析年轻人的“孤僻”和“不合群”可能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孤单”在亲戚和家人眼中,是城市的弊病,是值得担忧的事情。但许多年轻人可能恰恰是为了这份“孤单”选择在远离家乡的大都市生活。这种孤单带来的好处有:不需要进入家乡同龄人的比较圈,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性格选择朋友,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娱乐休闲活动,包括年轻人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在陌生的大城市,年轻人能够感知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冷暖自知。但是回到家乡,却受不了乡里乡亲具体的攀比,甚至也不愿意让父母因此在家乡蒙羞。年轻人的缄默和回避可能是支撑他们自我尊严的合理选择。

当下,家长的“催婚”对年轻人是真实的困扰。如今城市普遍晚婚,和家乡的普遍早婚形成了一道鸿沟。在城市,40岁以下的未婚人都还以青年自居,但家乡早婚生子的30多岁人,早已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一个朋友说过:自己的表兄弟姐妹都开始帮忙打理家中婚丧嫁娶破土动工的大事了,而自己单身,还不懂这些事,也不想懂。每次回家甚至还会收到压岁钱,还要和孩子一桌。想来年轻人回家乡,也不再是可以慰藉游子或让年轻人放松的理想之地了。

传统熟人社会走亲戚中,为什么这么让年轻人紧张,一方面,攀比和说教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在高竞争的职场,年轻人每天考核、业绩、奖励等压力中,好不容易希望在假期暂时摆脱职场的“评比”,但回家又遭遇了另一轮的“评比”,的确会心生恐惧。所以,我们需要对今天的年轻人多一些理解和体恤。

(作者郑新蓉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闫予沨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带份耐心和关心

朱英杰

春节,比感受亲情更让人向往的,也许是那份对团聚的期待。年前,本想在北京过年的我,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朋友们的关心。“过年怎么能不回家呢,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多好啊!”朋友们的劝告中不仅保有对我的关怀,也含着他们自身对家庭温暖的憧憬。

拥挤的车站、满员的车厢、漫长的回家路途都不能阻挡在外游子们对家、对团聚的渴望。但与《走完亲戚,身心俱疲》一文中年轻人的春节体会如出一辙的是,朋友们在春节假期中便给我发来了新消息,“过年也太累了”“确实没什么可聊的,只想赶紧回家躺着。”“我想回北京了,工作都没有这么累。”……

难道春节带给我们的就只剩疲惫了吗?其实不然,换个视角,春节也是青年一代寻根固本的难得机会。回望人生路,不管当下自己身在何处,懂得追溯自我出处,懂得固根,才能更好地体悟自我本性,达到“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的境界,想来这也是时代赋予春节的新意义。

回家前,也许我们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名牌高校的大学生。回到家,我们都会变成孩子、变成催婚对象、催娃工具。这种身份的转换,难免会给很多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生命割裂感。但转念一想,在巨大的价值观鸿沟中,亲人与我们共通的话语体系也许真的不多,这些“催促”“问候”往往成为了他们能想到的表达关怀的最佳语句。

当然,回到家中不仅要接受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也需要我们呈现一些对亲人的关怀。为避免成为“被讨厌的亲戚”,“边界感”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自我提醒词。由于所处环境不同,虽然许多话题无法进行深入沟通。但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软对话”,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复制给亲人,不在这个愉悦的节日中过于沉浸那些稍显焦虑的话题。

无论怎样,带份耐心和关心,尊重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关怀彼此。带着对亲情的憧憬与渴望回到故土,带着家族的温情和祝福重新踏上征途,这也许是当下春节给予我们最好的精神补给。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01日 第 10 版)

版面编辑:贺春兰 朱英杰

新媒体编辑:莫愁

过年回老家最怕亲朋好友问什么(春节走完亲戚身心俱疲)(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